收藏 分享(赏)

诗歌对比试题.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438043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对比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歌对比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歌对比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歌对比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歌对比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诗歌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江楼感旧 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一、二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

2、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体裁: 。 内容: 。 写法: 。答案:1、 B E 2、 体裁: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内容: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结构都是三、四句点明题旨。 表达都运用今昔对比;都运用借景抒情。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惜牡丹花 (宋)苏轼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

3、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7分)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

4、”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4、这首词以“梦”为题,上片和下片叙写的

5、角度和表现的内容有何区别?5、对末三句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A.自幼立志而终生不辍 B.年华老去而未能如愿C.壮志未酬而雄心不已 D.现实无望而心如死灰6、纵观全词,分析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分)参考答案:1、 D2、 C3、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2分)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1分)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1分)试题分析:回答感情的异同,要联系诗人和词人的生活背景,同时,注意分析相关词句,有谁知三字,表现

6、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5、D 6、虚实结合。(2分)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2分)试题分析:上片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

7、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是什么地方;然后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梦境和实感,上下片一气呵成,有机地联系着,使五十七字的中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

8、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

9、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

10、身的思想内涵。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登城 望湖楼晚景 刘 敞 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诗歌文学常识题。(体裁、题材、风格等)(1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主要考对词句的理解,涉及到两首诗的词的用法,表达手法,意象,写作角度,主要内容,情感等的比较(以后会考到文学常识)(3)某点上的异同比较分析题:(4分) 涉及到情感、意境、写作手法(表达技巧)、主旨等的比较,要求结合词句谈认识,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A、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

11、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B、两诗第一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C、以上两首诗,感情有何不同,请加以赏析。(4分)D、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题 望洞庭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题君山注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12、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两首诗都巧妙地

13、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参考答案:1.(3分)B 2.(3分)D六、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注释:海棠: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诗戏之。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光泽。红妆:用美女比海棠。(1)诗歌开头两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作答(4分)(2)古人对于后两句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评价,请结合诗句试作赏析。(4分)【

14、参考答案】:(1)A、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境界和气氛。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心理。(2)造句之奇奇在诗人以花拟人。在诗人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唾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构思之巧巧在化用了李商隐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却又无斧凿之迹。阅读练习二:(1)一、二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海棠什么特点?(2)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析:(1)东风袅袅形容春风吹拂之态,崇光是指正在增长春光。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这两句是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写海棠光彩正艳、香气

15、正浓。(2)诗中睡去与红妆使用拟人手法十分明显。只恐夜深花睡去,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是全诗关键句。照红妆呼应前句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娇艳妩媚。参考答案:(1)视觉(颜色)、嗅觉(香味) 写出了海棠高洁与柔美特点。(2)采用拟人手法。以花睡去将花人格化。由写海棠花高洁柔美,引出人花对话,唯恐花睡去,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实际上是慨叹良辰易逝、盛世不再主旨。赏析: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海棠,着意表现海棠色彩。 东风就是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样子,崇光指高贵华美光泽。这句诗意思是

16、:微风轻拂着海棠,海棠泛出华美光泽。一个泛字,写出了在月光照耀下,在微风吹拂中,海棠花朵闪烁不定情景。第二句描写月下海棠清香。 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意思是说,明月转过了回廊,照不到海棠花。既然这样,海棠花就只能在孤寂黑暗夜幕里,散发幽香了。显然,此时海棠花就如同诗人本人,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啊!所以,这里空蒙幽寂夜景描写,暗示是诗人幽寂孤独心理。最妙是三四两句。句中恐是担心意思,它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爱花心理活动和依依不舍赏玩情态;故照应上文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情有独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造语

17、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感情。巧在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努力而悄然盛放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显然,海棠其实就是诗人本人,得不到月光照射而只能屈身于黑暗中海棠遭遇就是诗人自己遭遇写照。只恐夜深花睡去隐含顾影自怜意思。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颓唐萎靡,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豁观、洒脱胸襟。综观全诗,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时间是

18、春天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七、花下醉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惜牡丹花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一:(1)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请选取一首诗进行简要赏析(4分)(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夜晚秉火赏花,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4分)参考答案(1)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

19、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2)相同,都借赏花,怜花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二:1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2如果说诗

20、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参考答案1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2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

21、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言之有理即可)【对比赏析】惜牡丹花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一反常情,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读者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读者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惟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

22、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惟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这两句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情笃而意深。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诗人从想象中进一步写出惜花之情。明朝或许未必起风,“应”字也说明这只是诗人的忧虑。但天有不测风云,已经开到极盛的花朵随时都会遭到风雨的摧残。一旦风起,“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那种凄凉冷落实在使诗人情不能堪。但是诗人纵有万般惜花之情,也不能拖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不能阻止突如其来的风雨。全篇诗意几经转折,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经抒发得淋漓尽致,至于花残之后诗人的心情又会如何,读者也就不难体味了。花下醉

23、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心理的小诗。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余,竟不知不觉地“醉”了。次句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浸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三、四两句忽又柳暗花明,转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倚树沉眠中,时间不知不觉由日斜到了深夜

24、,客人已经散去,酒也已经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胧与沉寂。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对一个爱花迷花的诗人来说,这种酒后人醒的深夜气氛,反倒更激起赏花的意趣。酒阑客散,正可静中细赏;酒醒神清,与醉眼蒙眬中赏花自别有一番风味;深夜之后,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情态。特别是当他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流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欣赏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诗人也就在持烛赏残花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也是最后的陶醉。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进一层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