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原题库 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434089 上传时间:2020-04-2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题库 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马原题库 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马原题库 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马原题库 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马原题库 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昆明理工大学 土木113班 肖树明第一、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B)A、“科学之科学” B、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解答一切疑问、穷竭一切知识的科学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是指(C)A、人人具有的世界观 B、仅指无产阶级世界观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科学的世界观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C)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A、工业革命 B、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C、蒸汽机的发明 D、生产力的巨大发展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

2、来源是(B)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德国古典哲学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现代西方哲学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特征是(B)A、阶级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革命性7、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8、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A)A、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B、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C、变化发展的观点D、普通联系的观点9、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所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

3、床淤积有关。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B)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 D、多因多果10、主张人的认识是“求诸于心,不假外求”,这是(B)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一切唯心主义共有的观点11、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B)A、地理环境 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 D、社会意识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A)A、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C、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13、“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朴素唯物

4、主义的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4、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5、一切真理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这是(D)A、相对主义的观点 B、不可知论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6、“假象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D)A、形而上学观点 B、诡辩论观点C、折衷主义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17、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A、社会实践 B、权威的理论C、圣人之言 D、伟人的真知灼见18、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是(C)A、地理环境

5、 B、人口状况C、生产方式 D、社会的政治制度19、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因此社会规律(C)A、是主观的B、是人可以任意改变的C、同自然规律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对人的活动不起制约作用20、“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B)A、神秘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21、社会存在是指(D)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2、杰出的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A)A、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B、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作用C、决定性的作用 D、改变历史客观进程的作用23、人在价值关系中(D)A、只能是价值的享受者 B、只能是价

6、值的创造者C、只能是价值的追求者 D、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24、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25、“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B)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26、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是(B)A、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B、关于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和猜测到事物发展有规律的思想C、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人类认识的终结D、意识具有能动性的思想27、费尔

7、巴哈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是(A)A、坚持唯物主义原则 B、坚持唯心史观C、坚持人本主义思想 D、坚持形而上学思想28、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C)A、朴素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B、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历史的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29、“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A)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人本主义观点 D、科学主义观点30、以下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C)A、“天下物皆可理照” B、“理在事先”C、“事物就是感觉的复合” D、“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31、唯物主义的基本形式(D)A、庸俗唯物主义、

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B、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C、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2、辩证法的三个发展阶段是(D)A、经验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B、朴素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概念辩证法C、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思维辩证法D、古代朴素辩证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33、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C、结构性 D、可分性3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

9、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35、在意识作用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犯错误是(D)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C、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D、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36、运动是物质的(D)A、发展过程 B、活动方式C、转化形式 D、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3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3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3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

10、移,这是(D)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4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41、“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C)A、机械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辩证唯物论观点 D、外因论观点4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C)A、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B、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1、D、矛盾的次要方面决定的43、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C、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44、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A)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坚持斗争就能发展C、一分为二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45、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这是(A)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46、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A)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量变高于质变C、质变优于量变 D、质变和量变互相渗透4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12、(C)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4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49、“在对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这种观点属于(B)A、诡辩论 B、辩证法C、折衷主义 D、形而上学50、“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5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C)A、唯物主义的观点 B、矛盾观点C、实践的观点

13、 D、普遍联系的观点52、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A、辩证法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5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54、实践高于理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D)A、绝对性 B、相对性C、普遍性 D、直接现实性5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客体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的选择和重构56、

14、客观真理是(C)A、认识主体 B、客观存在C、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 D、人的认识中所包含的客观内容57、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58、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C)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分别是(B、C)A、思维与存在的结合与统一B、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C、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与统一D、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E、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和统一2、下列各项属于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有(A、B、C、D、E)A、

15、空气污染严重 B、世界性水资源危机 C、森林惨遭破坏D、物种不断减少 E、臭氧层变薄3、国家同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A、C)A、按地域划分民族 B、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C、拥有特殊的武装部队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E、拥有社会管理机关4、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C、D)A、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C、在对社会奉献中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D、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E、纯粹为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的变革,表现在(A、D、E)A、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B、提出了阶级斗争观点C

16、、实现了唯物论与认识论的结合D、实现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结合E、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6、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B、C、E)A、是永恒不变的 B、是由后天社会实践所决定的C、是可以变化的 D、是先天决定的 E、是现实的、具体的7、人类解放的涵义是指(C、D、E)A、获得绝对自由 B、完全摆脱必然的束缚C、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E、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8、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A、D、E)A、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 B、个人职位的高低C、个人权力的大小 D、社会对个人尊严和需要满足的程度E、个人

17、对社会所承担责任大小和负责的程度9、下列表述体现对立统一规律的有(B、C、D)A、“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B、“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C、“无独必有对”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E、“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B、C、D、E)A、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矛盾的激化B、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日益尖锐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E、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1、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A、B、C、D、E)A、唯物论和辩证

18、法的统一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E、思维和存在的统一12、进入自由王国阶段是指(B、E)A、摆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B、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C、成为自然和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 D、获得完全绝对的自由E、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历史13、认识主体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包括(A、B)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D、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E、思维和思维产物之间的关系14、据资料记载,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动作,用水龙头取水灭火,可是当它淌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可以取河水灭火。这一事例说明

19、(C、D)A、黑猩猩的意识是其大脑的机能B、黑猩猩的意识来源于外部世界C、黑猩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有根本区别D、意识是人所特有的,黑猩猩没有意识E、只要与人长期接触,黑猩猩就能学会人的各种动作15、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B、C、D)A、整体是各部分的叠加 B、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C、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D、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E、部分可以脱离整体而独立存在16、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B、C、D)A、德、智、体、美、劳和谐完整的发展 B、个人潜力和智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C、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 D、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实现E、人的各种欲望无限制的满足17、“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20、,这一命题表明(A、B、D)A、人是社会的主体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由选择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E、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18、有人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对抗,这一观点(B、C、D)A、揭示了矛盾斗争性的深刻含义B、错误地把矛盾斗争性归结为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C、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煞了矛盾斗争的普遍性D、否定了矛盾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E、是对矛盾斗争性简要而明确的表述19、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个最伟大贡献是(A、C)A、剩余价值学说 B、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C、唯物史观 D、平均利润和

21、生产价格理论 E、无产阶级专政学说20、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E)A、叔本华 B、哥德 C、黑格尔 D、尼采 E、费尔巴哈21、下列哲学流派属于人本主义的有(A、C)A、唯意志主义 B、马赫主义 C、存在主义 D、贝克莱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22、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D、E)A、存在主义 B、生命哲学 C、唯意志主义 D、实用主义 E、逻辑实证主义23、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如何发展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24、二元论的错误是(D、E)A、坚持物质决定精神的观点 B

22、、坚持精神决定物质的观点C、反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观点 D、否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E、主张世界上存在两个独立并行的本原的观点25、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C、D)A、黑格尔 B、德谟克利特 C、康德 D、休谟 E、赫拉克利特26、哲学的物质范畴是(C、D)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E、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27、意识是(B、E)A、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C、神的启示D、“绝对观念”的产物 E、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28、爱因斯坦的相

23、对论证明(A、E)A、运动着的物质和时空不可分 B、时空和人的认识不可分C、客观规律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D、物质发展的无限性E、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2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著名诗句的深刻哲理是(A、D)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B、时空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C、时空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多样性和单一性的统一E、运动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30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看到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

24、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B)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受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E、肯定人对花感觉的能动性31、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A、E)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B、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C、物质和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D、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E、精神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32、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D)A、部分依赖于整体 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 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 E、整体等于部分的机械

25、相加3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表明(B、E)A、时间的重复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C、时间的连续性 D、时间的客观性E、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性34、发展本质上是(B、C)A、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B、不仅包含量变,而且也包含质变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35、矛盾特殊性原理的重要性在于(B、E)A、它是辩证法的实质 B、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C、它是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 D、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E、它是我们解决矛盾的关键36、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A、C)A、庸俗进化论 B、诡辩论 C、激变论 D、折衷主义 E、唯心论37、“白马非马”的命题(B、D) A、割裂了

2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E、揭示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38、下列变化中属于质变的是(C、D)A、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期进入到垄断时期B、人由中年进入老年 C、货币转化为资本D、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 E、人的认识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39、因果联系是(B、D)A、人的心理习惯B、事物之间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先天形式D、一种包括时间顺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联系E、一切先后相继的两种现象之间的联系40、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表现(C、E)A、本质从属于现象 B、任何本

27、质都是现象的表现C、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D、任何现象都要通过本质表现出来E、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41、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A、E)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E、把一切现象看成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42、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D、E)A、系统论不能取代辩证法 B、唯物辩证法可取代系统论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 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4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B、C、E)A、内

28、容和形式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D、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 E、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4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B、C)A、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 B、它们的内容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C、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D、前者是科学的,后者不是科学的E、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45、下列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的有(A、D)A、万有引力定律 B、闻到了玫瑰的清香 C、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E、水从高处往低处流4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A、D)A、经验论 B、天才论 C、诡辩论 D、唯理论 E、目的论47、“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

29、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意味着(B、D)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意义E、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48、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4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A、B、C)A、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C、理念决定世界 D、天才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一切 E、存在就是被感知5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

30、(A、B、C、D、E)A、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B、把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是物质一般C、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D、不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E、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5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是(A、B、E)A、多样性中包含着统一性 B、统一性存在多样性之中C、多样性和统一性根本不相容 D、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外E、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并通过多样性表现52、下列哪些说法表示了时间一维性(A、B、C、D)A、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B、失落黄金还能得,错过光阴无处寻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能回D、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 E、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31、53、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B、D)A、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 B、时间和空间特性的可变性C、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可变性 D、时间的特性受物质运动具体特性的制约E、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5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是(A、B、D、E)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D、人脑是意识语言的物质承担者E、人脑的生理活动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5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A、B、C、D、E)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意识之间的差别性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E、对事物反映的滞后性5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

32、用(A、B、C、D、E)A、必须通过实践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E、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进行恰当的估计57、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B、D、E)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E、树立全局观点,统筹兼顾58、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E)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 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 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 E、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59、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主面

33、相互关系原理,就要(A、C、E)A、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B、坚持一点论,反对两点论C、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D、坚持均衡论,反对重点论E、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60、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B、C、D、E)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E、在实际工作中做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61、坚持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A、B、C、D)A、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B、反对“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C、把远大革命目标和埋头苦干精神统一起来D、既反对因循守旧,也反对冒险蛮干E、不间断地实现社会形态的根

34、本变革62、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C、D、E)A、冰水汽B、麦株麦粒麦株C、团结批评团结D、光的微粒说光的被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E、生产粮食粮食被消费生产粮食63、下列现象属于必然现象的有(A、B、C、D、E)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要自由就要遵守纪律C、既有闪电,就有雷声 D、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E、没有耕耘,哪来收获64、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身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B、E)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E、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

35、定的理解65、作为改造世界活动的实践,其特点是(A、B、C、D)A、社会历史性 B、客观物质性C、直接现实性 D、自觉能动性 E、主观随意性66、下列哪些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A、B、C)A、工人炼钢 B、渔民出海捕鱼C、技术革新的试验 D、学生们读书 E、运动员跳水6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运动总规律的原理表明(A、B、C、D)A、人的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C、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E、人类知识是不可靠的68、“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A、B、C、D)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

36、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C、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E、检验真理的尺度69、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A、B、C、D)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E、永恒性70、人类已取得的任何一个真理都是(A、B、C、D、E)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颗粒B、绝对真理中的一个环节C、以往实践已达到的认识成果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E、认识过程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7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体现着(A、B、C)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C、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D、真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E、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

37、67、“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运动总规律的原理表明(A、B、C、D)A、人的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C、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E、人类知识是不可靠的68、“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A、B、C、D)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 B、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C、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E、检验真理的尺度69、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A、B、C、D)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E、永恒性70、人类已取得的任何一个真理都是(A、B、C、D、E)A、绝对真理“长河”

38、中的一个颗粒B、绝对真理中的一个环节C、以往实践已达到的认识成果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E、认识过程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7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体现着(A、B、C)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C、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D、真理的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E、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72、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A、B、C、D、E)A、主观认识同一定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结合B、主观认识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C、反对主观认识落后于实践的保守思想D、反对主观认识超越历史阶段强行推移实践过程的冒险错误E、反对一切离开具

39、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7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包括(A、B、C、D)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74、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B、D、E)A、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B、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C、劳动是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D、劳动发展史是打开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E、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7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E)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的观点C、矛盾普遍性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 E、永恒发展的观点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

40、、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规律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C)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C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4、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C)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5、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6、生产关系是指(A)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关系7、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本类型是(D)A、国家所有制和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