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2010 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是:视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钱伟长,信义兄弟孙水林和孙东林,玉树不会忘记的康巴铁汉才哇,家中几乎一贫如洗却资助 180 多名特困生的好人郭明义,冲入泥石流救 23 条生命的军人王伟,扎根草原 42 年的上海医生王万青,冲入火海救出 5 名孩子的平民王茂华和谭良才,三栖尖兵何祥美,资助了 37 名贫困学生的“洗脚妹”刘丽,患绝症后仍拼命工作的警察孙炎明。特别奖授予了八位维和英烈、K165 次列车乘务组和中国志愿者群体。1、赤子:钱伟长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钱伟长早年
2、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 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 抗战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7 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1977 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 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
3、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说: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颁奖辞: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2、信义兄弟:孙水林 孙东林孙水林,男, 1960 年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 孙东林,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孙水林弟弟。 2010 年 2 月 9 日,腊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
4、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 当晚,孙水林提取 26 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 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钱不够,孙东林
5、就贴上了自己的 6.6 万元和母亲的 1 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 多名民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 “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 20 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2010 年 9 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 颁奖词: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3、“玉树铁汉”才哇2010 年 4 月 14 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 7.1 级地震,住玉树州粮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阵山摇地动中懵了,回过神来以后他立即冲
6、出了家门,开车赶往扎西达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在路上,他看着四处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伤群众,马上停下来投入到救人当中。“才哇,你们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压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干部带来的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然而,才哇继续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在紧张运送了近 30 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看着刚从废墟中挖出的 3 位亲人的遗体,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当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救灾晚会上接受采访时,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树,回到他的村民身边。颁奖词:
7、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的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4、“雷锋传人”郭明义郭明义,男,1958 年 12 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 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96 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 30 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 1996 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 2 个小时上班,15 年中,累计献工 15000 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
8、“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 20 年献血 6 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 10 倍多。2002 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 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 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 12 万元,先后资助了 180 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 3 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 80 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 40 平方米的单室里。 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9、。5、“舟曲之子”王伟王伟,27 岁,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游斜村人,武警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 2010 年 8 月 7 日晚 11 时 20 分,雷电、暴雨笼罩着舟曲县城,27 岁的王伟正在单位值班,不敢一个人住在家的妻子当晚睡在娘家。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伟立即向中队领导汇报雨情,准备应对突发事件。集合哨响起,73 名武警战士带上雨披和应急灯开始清点人数。集合完毕不久,营房开始晃动. 11 时 48 分,王伟带领 25 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天像裂开了口子,雨水砸在王伟脸上,周围一片漆黑,即使打开应急灯,能见度也不足 5 米。扶着倒塌的碎石,凭借着记忆与呼救声,王伟
10、与救援队战士搜寻着生还者。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 20 多个小时,让 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 2 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 救灾的那几天,王伟总会习惯性地掏电话、看妻子的未接来电。“不知道她最后会说什么”王伟拭去眼泪又说:“我现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个人,心里才能好受一些!” 颁奖词: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6、“草原曼巴”王万青王万青,男,汉族,66 岁,上海人
11、,中共党员,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2003 年退休。 1968 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州玛曲县工作,在贫穷落后的玛曲草原一呆就是 42 年,其间,他放弃了多次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艰难地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40 多年来,他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书写了一段藏汉水乳交融的民族团结佳话。 王万青在阿万仓卫生院的 20 余年时间里,每年接诊病人 3500 余人次(当时阿万仓乡总人口 3400 余人),20 年累计接诊 7
12、万余人,累计手术上万例,在当时医疗设备不足、乡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术,以一名医生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在任阿万仓乡卫生院院长的 10 年中,他建立了全乡 3000 余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 90%的牧民有了健康档案,为开展牧民发病情况分析和提高救治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后,他开展的许多手术填补了玛曲高原外科手术的空白。 王万青高度重视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此,他和藏族妻子凯嫪一起起早贪黑,逐一给当地牧民实施预防接种。他曾背着 X 光机、心电图机,骑马去冬窝子(冬季定居点)为牧民进行健康体检。 1981 年他一人独立完成了全乡布病普查
13、任务,因阿万仓乡地域黄河上没有桥也无渡船,为了开展计划免疫,他曾经抓着马尾巴冒险来往黄河两岸。1985 年阿万仓乡“四苗”接种率达到 85%,成为当时玛曲县至甘南州计划免疫工作的先进典型。 现在他的家人子女全都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可以说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草原,奉献给了玛曲的卫生事业和这里的人民。如今虽然退休了,但他仍然坚持经常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并经常在家里给上门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原曼巴(好医生)”。他的这种扎根玛曲高原,情系医疗卫生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玛曲草原从 80 年代开始到今天被传为佳话。颁奖词:只身打马赴草原,他一路向西,千里万里,不再回头。风雪行医
14、路,情系汉藏缘。四十载似水流年,磨不去他对理想的忠诚。春风今又绿草原,门巴的故事还会有更年轻的版本。7、 英雄翁婿:王茂华 谭良才王茂华,男,1983 年 11 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谭良才,男,1966 年 4 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 3 月 21 日 14:50 许,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普通民房内,厅堂里有 5 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然到来。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 5 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王茂华烧伤面积达 98%,经多方救治无效,于 5 月
15、 2 日凌晨 1 时 19 分不幸去世,年仅 27 岁。谭良才烧伤面积达 85%,目前处于良好的恢复调养期。 满怀无私无畏的爱,王茂华、谭良才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感动全国,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向英雄表彰学习的决定,王茂华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奖章、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颁奖词: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8、 兵中之王:何祥美 自电视剧士兵突击在中国播出以来,关于狙击手
16、的种种故事一直是民众的热门话题,而现实中的狙击手要比虚构的冷酷杀手要“柔情”得多。将到而立之年的上士何祥美已是一个 4 个多月大孩子的父亲。每天在训练之余都要给家人电话或短信问问小孩的成长情况。担任过何祥美所在部队狙击手集训队队长的郭依衡介绍说,何祥美好奇心强,爱钻研,经常订阅电脑书籍和杂志,现在已经从一窍不通发展为电脑的行家里手。“平时,他还喜欢摸摸吉他,现在居然弹得有模有样了。”郭依衡说。在部队的十年时间里,何祥美不仅完成了从普通士兵向神枪手的转变,也完成了自己从初中文化到大专文凭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何祥美已经是一名精通枪械,能够潜水并能在空中操纵新型装备的三栖战士。何祥美告诉记者,驱动他
17、成长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信念。“一名狙击手最重要的是忠诚和信念,”他说。曾是何祥美第一任连长的柴道国说,从士兵到尖兵,何祥美的经历,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离不开各级领导战友的关心和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何祥美所在南京军区某部副政委朱永和介绍说,何祥美的成就体现了这几年部队大抓军事训练的成果。他说:这个兵很全面、很冷静。人民群众希望看到这样的士兵。而这几年部队训练抓得紧,训练强度加大,训练领域不断拓宽。他强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军队,推进军事转型是要让人民睡得安稳、过得踏实。朱永和说,作为“80 后”的一个兵,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坚持,有狙击手的灵性,而部队里像何祥美这样的士兵很多
18、。他们民主意识比较强,喜欢提意见,有力地促进了部队的发展、建设。崇尚不断学习的何祥美正在自学大学本科课程。他入伍时,部队里的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2009 年 12 月,13 万“80 后”、“90 后”大学生跨入军营大门,为和平之师带来一抹靓色。面对未来,何祥美对记者说:很珍惜留在部队的机会,部队的需要才是最大的光荣。同时,他表示很想去国外交流学习,把好的经验带回来。颁奖词:百折不挠,百炼成钢,能上九天,能下五洋。执着手中枪,百步穿杨,胸怀报国志,发愤图强。百战百胜,他是兵中之王! 9、姐姐:刘丽刘丽,29 岁,来自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刘丽有五个兄弟姐妹,因家境贫寒,14 岁那年,还在念初中
19、就辍学了,她要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2000 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月薪 2000-3000 元,曾被老家的人误会。然而,让身边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据厦门同安区妇联透露,从 2006 年起,刘丽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人数也从最初的 7 个至 10 个,到现在固定的 37 个。她把赚来的钱几乎都资助了贫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虽然有人说她“傻”,但
20、更多人认为她是中国最美的洗脚妹。颁奖词: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10、警界保尔:孙炎明孙炎明,男,1962 年 10 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从警 28 年来,孙炎明同志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员。2004 年被查出患脑癌,6 年来三次作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他始终保持快乐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并坚持战斗在公安基层一线。“只要我在岗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的工作,监所安全我才心安。”孙炎明说。9 年来,孙炎明分管和协管的监室从未发
21、生过任何安全事故。他分管的两个监室在所里保持着两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改造效果最好。2008 年,孙炎明所在的看守所住进一位死刑犯,情绪暴躁,屡次闹事。孙炎明仔细问案情、看卷宗,主动要求将叶某调到自己负责管理的监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工作,犯人平复下来,并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被执行死刑的那天,犯人要求见孙炎明最后一面。他说:“孙管教,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谢谢你,你的恩情来生再报。”。颁奖词: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特别奖:1、海地中国维和人
22、员北京时间 1 月 13 日 5 时 53 分,海地发生里氏 7.3 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此次地震共造成近 20 万人丧生,其中包括8 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朱晓平,男,汉族,48 岁,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局长;郭宝山,男,满族,60 岁,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树林,男,汉族,58 岁,公安部装备财务局调研员;李晓明,男,汉族,35 岁,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干部;赵化宇,男,汉族,38 岁,公安部警务保障局副处长,驻海地民事警察队长;李 钦,男,汉族,47 岁,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参谋长,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政委;钟荐勤,男,汉族,35 岁,云南公安边防总队宣传处干事,驻
23、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宣传官;和志虹,女,纳西族,35 岁,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昆明边防检查站教导员,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联络官。据了解,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约 15 公里处,震源深度约为 8 公里。而中国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驻地就在太子港。海地时间 1 月 12 日下午 13 时 40 分左右,朱晓平一行降落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机场。他们一刻也没有休息,随即赶去中国维和警察营地,看望维和队员。然后,又赶赴联海楼与联合国官员商谈。16 时 53 分,灾难降临。“维和英雄,浩气长存”。2010 年 1 月 19 日,公安部政治部正式批准在海地地震中不幸遇难的 8 名中国维和警察为烈士。
24、1 月20 日上午 9 时,公安部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为 8 位遇难维和人员举行共和国公安维和英烈遗体告别仪式。中国人为和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一刻感动的不仅是中国。2、K165 次列车乘务组2010 年 8 月 19 日 15 时 15 分,西安开往昆明的 K165 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宝成线德阳至广汉间,洪水致使石亭江大桥 5、6 号桥墩倒塌,7 号桥墩倾斜,造成列车机后 5-17 位车辆脱线,1318 名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危急时刻,K165 次列车司机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列车停稳;K165 次列车乘务组临危不乱,迅速组织旅客有序撤离,在 15 分钟内把所有
25、旅客安全转移,随后列车 15、16 号车厢坠入江中。此次事故中,旅客和铁路职工无一人伤亡,创造了抢险救援的奇迹。铁道部授予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运段 K165 次列车第二乘务组“抗洪抢险勇救旅客英雄列车”荣誉称号,给予记大功一次,同时授予火车头奖杯。临危不惧让我们看到了工作态度,而临危不乱让我们看到了职业水准,正是这个团队,成了奇迹创造者。3、中国志愿者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志愿者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更要习惯,您也是志愿者当中的一个。在 2010 年不同的背景上,我们在玉树、在舟曲、在世博、在亚运,在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志愿精神在闪耀。我们把它转变成一颗又一颗志愿的心。属于志愿者的奖杯应该颁给太多太多的人,它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他。让这个奖杯在人群中传递,在您的手中传递,就像一个邀请,你,也是志愿者当中的一员。让它,带着我们的温度,一个接一个地向下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