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专科生进入本科阶段考试试题大学语文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大同中大同社会的最主要的特征是 ( ) A选贤与能 B天下为公 C讲信修睦 D鳏寡、孤独、废痰者皆有所养 2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出自 ( ) A战国策 B国语 C左传 D老子 3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论证了本文的基本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是 ( ) A归纳论证 B对比论证 C演绎论证 D类比论证 4国殇选自 ( ) A九歌 B.九章 C渔父 D天问 5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
2、 ) A班固 B韩愈 C鲁迅 D茅盾 6易安居士指的是 ( ) A秦观 B辛弃疾 C李清照 D柳永 7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 ( ) A豪放悲壮 B沉郁顿挫 C凄苦哀婉 D清新隽逸 8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的文学家是 ( ) A王安石 B苏轼 C黄庭坚 D欧阳修 9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韩愈 10下列作品,属于沈从文的是 ( ) A钓台的春昼 B箱子岩、 C雨中登泰山 D听听那冷雨 11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的译者是 ( ) A巴金 B冰心 C老舍 D徐志摩 12汉代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 ) A格律诗 B词 C赋 D曲 13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唱段所运用的主要抒
3、情方法是 ( ) A借事抒情 B借景抒情 C借典抒情 D借比喻抒情 14辛弃疾词中,使用典故的一句是 ( ) A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C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D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15下列诗歌中属于律诗的是 ( ) A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B李白行路难 C陶渊明饮酒(其五) D王维终南山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多选、少选、不选或错选者。该题无分。 16诗经氓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C于嗟鸠兮,无
4、食桑葚 D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E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7下列作品,属于鲁迅小说的是 ( ) A药 B纪念刘和珍君 C伤逝 D灯下漫笔 E风波 18唐代以山水诗著称的诗人是 ( ) A高适 B岑参 C王维 D孟浩然 E杜牧 19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所采用的主要论据是 ( ) A后唐庄宗所以得天下的历史事实 B后唐庄宗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 C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的历史事实 D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 E尚书满招损,谦得益的名言 20杜陵叟一诗的旨意有 ( ) A表达对农民的同情 B反映农民的疾苦C暴露皇恩浩荡的虚伪 D揭露封建官吏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E表现了农民的反抗情绪三、填空题(每小题1
5、分,共10分) 21_ ,秋水共长天一色。 22子在川上日:_ !不舍昼夜。 23春江潮水连海平,_ 。 24合抱之木,_。 25米兰昆德拉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和_。 26_,千载谁堪伯仲问。 27曹禺的生活、生命、人性的生命三部曲是雷雨、日出、_。 28高晓声关于农民题材的系列小说中的主人公是_。 29小二黑结婚的作者是_。 30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的主要修辞手法是_。四、词语解释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解释句中加点的词。3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笃: 32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城: 33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
6、责于薛者? 责: 34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人军。 绝: 35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施施: 36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感激: 37可怜白发生。 可怜: 38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会: 39是社稷之臣也。 是: 40高处不胜寒。 胜:五、翻译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将下列各题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1窃以为君市义。4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43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4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5王喜,告召公日: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六、简答题(第46、47题各2分,第48、49趣各3分,共10分)46契诃夫苦恼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分
7、) 47苏轼前赤壁赋的表现手法是什么?(2分) 48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一文中出现的三次灯光的象征意蕴分别是什么?(3分) 49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3分)七、简析题(第50、51题各6分,第52题7分,第53、54题各8分,共35分) 50阅读冰心往事中的一段: 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揖说的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请回答: (1)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2分) (2)海化的青年的内涵指的是什么?(2分) (3)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分) 51
8、阅读茅盾香市中的一段: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可是他们也失望了。 请回答: (1)作者主要以什么方法来表现南洋武术班的冷落景象的?(2分) (2)农民不来赶香市说明了什么?(2分) (3)小商人的失望说明了什么?(2分) 52阅读宗臣报刘一丈书中的一段: 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日: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
9、。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内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 请回答: (1)这里刻画了权贵者、干谒者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 (2)这段文字运用什么方法来暴露官场黑暗的?(2分) (3)主者故固不受一句中故、固二字连用有何用?(3分) 53阅读柳永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体。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9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请回答: (1)词的上片的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幅什么图景?(3
10、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3)苏轼对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有不减唐人高处的评价。你对此评价有何理解?(3分) 54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段: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请回答: (1)这段文字驳斥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2分) (2)在驳论中作者又揭露了什么问题?(2分) (3)作者运用盘庚之迁来说明什么问题?(2分) (4)众人对变法的态度
11、是什么?(2分) 八、作文(50分)以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800字 2006年大学语文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5BCDAC6-10CBADB11-15ACBAD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6ABC17ACE18CD19ABE20ABCDE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lO分)21落霞与孤鹜齐飞22逝者如斯夫23海上明月共潮生24生于毫末25王命中不能承受之轻26出师一表真名世27原野28陈奂生29赵树理30通感(移情)四、词语解释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1笃:固;拘限32城:城墙33责:通债;债务34绝:横渡35施
12、施:慢慢行的样子36感激:感动,激发37可怜:可惜38会:恰逢 39是:这,指示代词40胜:禁受;忍受五、翻译题(每小题2分。共10分)41(我)私下用债款为您买回了道义42这支箭是用来做标记的43一个国家不能忍受两属的局面,44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败亡45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六、简答题(共10分)46(1)小说通过老马车夫姚纳孤苦寂寞、有苦无处诉说这简单小事,(2)反映出世人的自私、冷漠,揭露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与冷酷。47(1)主客问答;(2)抑客伸主。48(1)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2)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
13、希望破灭;(3)我的心灵的灯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追求的象征。49(1)音乐美(音韵和谐);(2)绘画美(色彩艳丽);(3)建筑美(形式整齐)。七、简析题(共35分)50(1)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追求光明理想,想做一个有为的进步青年。(2)指的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作者希望大家做个像大海一样襟怀宽广、虚怀若谷、包容一切的青年。(3)拟人。51(1)对比。以南洋武术班的表演精彩,但看客少和往昔香市打拳头卖膏药的玩意水平很低,但挤得满场没个空隙儿作对比。(2)说明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破产,已经没有能力没有兴致来赶香市了。(3)小商人的失望说明了农村经济凋敝也严重影响了市镇商业经济的发展。52(1)权贵者:贪婪虚伪;干谒者:奴颜婢膝。(2)运用类型化形象勾画人物丑态的方式来暴露官场黑暗。(3)故是故意,固是坚决。作者将这二字连续用在权贵者身上,鲜明有力地揭露出他们极端贪婪而又极端虚伪的丑恶心理。53(1)上片描绘了一幅辽阔、悲凉的秋景图。(2)表达了羁旅行役、思乡怀人的情感。(3)意境高远;文士风格;语言典雅。54(1)驳斥了司马光以致天下怨谤的观点。(2)揭露了保守派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顾国家利益的腐败现象。(3)表明作者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和态度。(4)众人的态度是反对变法。八、作文(50分)(略)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