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陈独秀,学习目标,(一)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二)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结合现 实,认识当今的中西差异(三)学习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层层深入,凸显观点 的写作手法,重点难点,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结合现 实,认识当今的中西差异,作家介绍,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 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助章士钊主编报纸,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接
2、受国际托洛茨基派的观点,反对农村武装斗争,并在党内组织托派组织,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 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有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写作背景,“五四” 以来,关于东西方文化论争,仅在20世纪的上半叶,较大的就有三次:从青年创刊而引起的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论争。青年派以陈独秀为代表, 东西方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志在文化革新;东方派以杜亚泉为代表,代表作是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意在文化保守 。20年代以杨明斋为代表的评中西文化观与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30年代中期, “本位”与“西化”的争论。前者以“十教授”发表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为代表;后者以胡适、陈序经等自由派学者的
3、“全盘西化”、“充分世界化”为代表。,参考资料,杜亚泉也对两种文明进行了比较,认为发源于地中海的西方商业文明是一种“动的文明”;而产生于东亚内陆的中国文明是一种“静的文明”。动的社会产生动的文明,静的社会产生静的文明。两种文明的性质完全不同,西洋重人为,中国重自然;西洋人生活是外向的,中国人生活是内向的;西洋社会多团体,中国社会无团体;西洋人重竞争,而中国人重和平。他认为两种文明各有其长短,比如,动的文明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富裕,却也带来了精神的紧张;静的文明导致了物质生活的贫乏,却也有精神安闲的长处。而精神的安闲与物质的富裕,对人的幸福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所以需要的是互相调剂和补正。因此,他认为“
4、东西文化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且,两种文明是各有利弊的。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杜亚泉还认为,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为古今中外所未有。所以,他认为应该改变对西洋文明的“盲从之态度”,以中国固有之文明“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其理由是:“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粝如蔬,而中酒与肉这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参考资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态度如杜亚泉者是相当普遍的。他们并不完全排外,而且尽力输入西洋学说,但输入西洋的学说,是要使之融入中国固有文明。用鲁迅的话说:“换几句话,便是学了外
5、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要新本领旧思想的新人物,驼了旧本领旧思想的旧人物,请他发挥多年经验的老本领。一言以蔽之:前几年谓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几年谓之因时制宜,折衷至当。”这涉及到是用中国固有文明去统整来自西方的现代文明,还是用现代文明去改造固有文明的问题。对于致力于中国现代化的陈独秀等人来说,当然要抵抗与现代化背道而驰的一切努力。考察这场论战,不难发现双方在认识上的一个重要分歧:固有文明与共和政治是否可以共存?陈独秀的基本认识是: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密切关联,要共和政治,就不能不清理专制思想。中国的固有文明在根本上是与专制传统骨肉相连的,因此,只要真心拥护民主共和,就应该批
6、判中国的固有文明。这是新文化阵营的一种基本见解,在杜亚泉那里,二者却似乎可以共存,并无互不相容的矛盾。陈独秀与杜亚泉的论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在论战中,陈独秀的言论并非句句恰当,一些说法的确让人不敢恭维。但是,关于这场论争,是非曲直却不难判断。作为共和国的卫士,陈独秀在当时的努力与蔡锷将军的护国壮举具有同样的意义。无论怎样反省激进主义,都必须首先承认这一历史事实。,写 作 背 景,东西方文化论战实质上是国粹主义,全盘西化、折衷调和、综合创新等各种文化观相互抵制、批判、影响、吸收的过程。这些观点纷繁复杂:折衷调和派中有派、全盘西化中 有完全的全盘西化和不完全的全盘西化,新的文化观中有积极的偏激的
7、文化观,旧的文化观中有改良的顽固的 文化观。如果不清楚发起人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论战中的态度和作用,就难以搞清楚一些文化观的由来和各种 文化观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影响,也说不清陈独秀是如何转变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写作背景,20世纪的下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来,东西方文化的优劣长短,又被人们热烈地讨论着,参加讨论的人更为广泛,中外学者都有。这些讨论,对于克服新文化运动中的形式主义偏向,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都是有益的。,内容述评,东西民族根本思想存在三方面的差异: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东
8、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目的:告别苟安的惰性而培养竞争意识,告别家族本位而走向个人本位,告别以人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而建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法治秩序,艺术赏析,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采用对比手法,层层深入,凸显观点,他山之石,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侯官严氏丛刊卷五)中从历史观、伦理观、政治观、民俗观、学术观和自然观各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作了比较全面的描述:“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而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致化之极则。”“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民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多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虚,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亲知。其于祸灾也,而西人恃人力。”,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