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感情。2再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化身、化成3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的生命的旷远性与万物之关联性的看法,强调了人与自然生命信息的沟通与关联。【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化身、化成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主题。【教学难点】1朗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化身、化成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方式】诵读式、讨论式【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检测】一、给下列字词注音。 山巅 ( ) 广漠( ) 蹊 ( ) 径( )二、解释词语 1山巅 3交错 2广漠 4蹊径三、填空1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2、,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平原上交错的蹊径。2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 了我们的生命。3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蹊径上行人的生命。4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 ,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这种诗体有固定的格式,有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共十四行,因此得名。特点:语句 、 、 ,富有 。代表诗人有 、 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三、检查预习四、作家作品及文学常识(一)作者简介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
3、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出版的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冯至诗选(1980)等。其他作品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译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 (二)文学常识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
4、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五、新课学习1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感情。2全诗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几个部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3(一)试想象自己立于高山之巅,各种动态的和静态的自然之物往来于身边,呈现于眼前,感受本诗的意境 (二)本诗所写均是常见的景物、事物,而诗人把个人感受升华为人生经验,借此思索人生的意义,对此有何感悟?(三)作者服膺的德国诗人里尔克提出“诗是经验”的诗歌理论,从本诗中可否有所体会? 六、课堂总结诗歌语言素朴润实,风格内敛,而意蕴深沉,境界高远,经得起细细体味。七、课堂巩固八、布置作业1如何理解诗中所说的我们“化身”为远景、“化成”为平原和蹊径,城市、山川“化成”了我们的生命?2如何理解诗中所说的“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3诗歌的开头与结尾内容上有何特色,作用是什么?【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