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必修3诗歌单元测试卷(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锦瑟(s) 粗糙(zo) 湍急(tun) 抚膺(yng)B.浣女(hun) 谄媚(xin) 邂逅(xi) 石栈(zhn)C.惘然(wng) 悯然(mn) 银篦(b) 秦塞(si)D.巷陌(m) 纶巾(gun) 暂歇(zhn) 吮血(shn)答案:C(糙co 谄chn 暂zn)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管弦 舷梯 娴静 涎皮赖脸B.铁骑 荆棘 嫉妒 济济一堂C.呕哑 怄气 呕吐 藕断丝连D.平仄 咋舌 憎恨 锃光瓦亮答案:A.
2、全读为 xin;B.依次读为q j j j;C.依次读为u u u u ;D.依次读为z z zn zn。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冷涩 胁调 弥望 雕栏玉砌B.教坊 伯仲 押韵 豆蔻年华C.銮舆 梳装 鱼舫 珠联璧合D.楹联 羁绊 娥眉 南轲一梦答案:B A.“胁”应为“协”;C.“装”应为“妆”;D.“轲”应为“柯”。4、下列对各句诗词中的词语理解有错误的一组是: A.随意春芳歇随意:任凭低眉信手续续弹信手:随意B.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来由都门帐饮无绪无绪:没有好的心情C.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情形、光景D.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便纵有
3、千种风情风情:深情答案:A(信手:随手)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危乎高哉(高)去天不盈尺(离开);B、青泥何盘盘(多么)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胡作非为)C、因为长句(创作) 往往取酒还独倾(自言自语)D、此去经年(经过一年或者多年) 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答案:D ( A去天不盈尺 :距离 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什么 C、 往往取酒还独倾:自斟自饮)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产生于唐又繁荣于唐。词、曲是古典诗歌的变体。词又称长短句,或叫诗余,产生于唐,繁荣于宋;元曲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个高峰。 B、宋词习惯上分
4、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同一作家往往既有婉约之作,又有豪放之作。 C、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价值最高的是讽谕诗。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在风格上,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慷慨悲壮。答案:D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7、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宋代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其词作风
5、格婉约,感情细腻,著名作品有雨霖铃等。B.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其词风格婉约,著有词集漱玉词,如声声慢如梦令一剪梅等都是她的著名作品。C.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著有白石道人诗集,他的扬州慢,触景生情,抒发了强烈的离愁别绪,影响很大。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继承了北宋苏轼的豪放风格,在中国词坛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与苏轼有“苏辛”之称。答案:C.不是“离愁别绪”,而是“黍离之悲”。8、山居秋暝描绘出一幅雨后山村秋日晚景图,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下列说法中,对原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A.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
6、人。 B.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一静一动,一光一声。 C.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写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使傍晚的山村充满了活力。D.尾联寄慨言志,借用典故,写此景美好,是王孙们洁身自好的所在,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答案:D 不是王孙们洁身自好的所在,而是作者自况。9、对石头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石头城险要的形势,“故国”指石头城,暗示出对历史人事的评价:“六朝统治者利用地形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谓煞费心机。”B次句写景象的冷落荒凉,“寂寞”二字,移情于物,写得潮头好像有知,也衬托出了石头城的无限凄凉冷落
7、。C后两句中的“淮水”指淮河,“女墙”指高墙,“旧时月”、“还过女墙”强调了自然永存的主题,因为它永存,所以便成为人世兴衰的见证。D后两句在艺术上曾借鉴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诗句,只是含义更加深远浑厚。答案:C(应该是“秦淮河”,“女墙”指矮墙。)10、对锦瑟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先是故意埋怨锦瑟,你为什么平白无故有这么多弦呢?然后写聆听锦瑟那丰富繁多的弦音,心中充满愉悦的感情。B第二联用了两个典故,诗人借喻世事的变幻及自己“华年”期理想的破灭,显示了作者伤逝的情怀。C第三联作者又使用了两个典故,借用“沧海遗珠”的同时,还揉进了珠月交辉和“鲛人泣珠”的传说,
8、一种复杂的怅惘之情溢于言表。D全诗渗透了诗人清凉落寞之感,饱含着一种壮志难酬的深深遗憾。答案:A(充满“哀伤”之情)11、下列对蜀道难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豪放的基调。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以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D.青泥岭为唐人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写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
9、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是写实。答案:D(青泥岭攀援细节并非写实,而是想象。)12、对下面诗词表现手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遇乐通篇用典抒情。上阕用孙权、刘裕的典故赞扬两位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下阕用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B. 扬州慢下阕化用杜牧的诗句,借用其意境,起到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作者的故国之忧,今日之痛,也由此淋漓尽致地直接表达出来。C.雨霖铃中,从“念去去千里烟波”开始都是虚写,由离别的场景转向对别后情景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别之情。D.声声慢选取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愁情
10、的衬托,极力渲染,营造凄凉惨淡的意境。在情与景的关系上,能够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答案:B(化用杜牧的诗句,是借他人之诗而抒自己之情,是间接抒情。)13、对本单元下面诗句表达技巧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烘托)B.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间接抒情)C.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托物起兴)D.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情景交融)答案:B(应该是直接抒情)14、本单元中的一些诗句中含有“空”字,下面对含有“空”字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空山新雨后”,“山居”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空”,即空旷无
11、人。“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本句中的“新”字是诗眼。B.“潮打空城寂寞回”,着一“空”字,使石头城昔盛今衰、六代繁华归为乌有,连潮水都感到寂寞,其荒芜凄凉之状可以想见。C.“塞上长城空自许”,一个“空”字,表达了陆游昔日的豪情壮志,都被现实粉碎,揽镜自视,双鬓泛霜,何等悲怆。“空”有失落,“空”有自嘲,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D.“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一个“空”字让作者抚今追昔,悲叹昔日的繁华,寄托了诗人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人民不幸的哀思。答案:A(本句的“空”是诗眼)阅读琵琶行,然后152
12、0题。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15、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
13、巧。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D.“间关”一句继续写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答案:C(“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错,应是“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 16、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B.邀请琵琶女经历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这说明琵琶女对邀请者极为不满,甚至怀疑邀请者不是什么好人。C.“银瓶”“
14、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答案:B(“对邀请者极为不满,甚至怀疑邀请者不是什么好人。”主要是内心矛盾、含羞。)17、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C.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答案:D(因为: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颜色:古义,脸色,容貌;今义,色彩,厉害的脸色或行动。突出:古义,突然出现;
15、今义,超过一般显露出来。)18、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的一项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答案:C(秋娘:代指能歌善舞的美人;管弦,丝竹:均代指音乐。19、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互文”修辞的一项是( )A.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答案: A( B.主人、客互文;C.将军、壮士互文;D.朝、夕互文)20、琵琶行中有几处写到“月”的诗句,对它们的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别
16、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月”作为镜子,它照出了主人客人的灰色心理;作为意象,它替“惨将别”的场景画上了浓浓的一笔,为琵琶女的亮相拉开了帷幕。B.“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的“秋江明月”的环境描写对琵琶弹奏起了侧面烘托的作用,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C.在“秋月春风等闲度”、“春江花朝秋月夜”两句中,秋月、春风、花朝、秋月夜都是美好时光的代称。前一句用来表现琵琶女对年少成名、冠绝京城的回忆,后一句形象生动且高度概括地抒发了白居易对京城生活的美好回忆。D.“绕船月明江水寒”,借“绕船”之明月,让无言的明月相伴琵琶女,含蕴地写出琵琶女生活的悲苦和凄凉,更传达出琵琶女悲凉的内心。答案:C(后一
17、句形象生动且高度概括地抒发了白居易在江州谪居生活的苦涩和单调。)二、简答题。(10分)1、诗歌的描写指的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常见的描写手法有:(写出五种即可,标上序号)(5分)答案: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白描 渲染 细节描写 白描 动静结合点面结合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2、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写出五种即可,标上序号)(5分)答案:用典 联想 想象 起兴 象征抑与扬 衬托(渲染、烘托) 虚实 动静三、默写。(每空1分,共20分)1、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
18、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5、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6、羽扇纶巾, , 。7、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8、元嘉草草, , 。9、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10、杜郎俊赏, 。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后面13题的问题。(10分)日暮 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1、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2分)2、古诗词的句子,或为适应格律,或为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常有倒置语序的现象。请你写出本诗颈联的原本顺序,并改写为散文化的句子。(4分)3、这是作
19、者在流寓夔州期间写的一首诗。阅读全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各不超过6个字)(4分)答案:1、五言律诗(或五律) 2、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参考答案: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 3、参考答案:寂静、清冷、凄清等(意思对即可);思乡恋亲或悲凉抑郁(意思对即可)。附诗歌赏析: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作此诗。“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意思是说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首联化用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
20、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静寂的村落想象到户内的欢乐。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怎奈并非自己的故乡!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的字眼,一拗一救,显得起伏有致,曲折委婉地表达了思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观看山村秋景,“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洒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诗人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却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杜甫居蜀近十年,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眼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论说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