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信息作用和重要文章1:日本人巧妙收集信息背景知识:日本是一个信息大国,善于利用信息。日本人十分重视信息的作用,时时处处留意信息的搜集,而又善于从平淡无奇的信息报道中分离出重要的内容。例如,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发大庆油田,唯独日本和中国谈成了征求设计的买卖。原因是别的国家的设计均不符合中国大庆油田的要求,而日本则事先按大庆油田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等待中国人去构买。那么日本人是怎么知道大庆油田的产品设计要求呢?当时,中国对外严密封锁大庆油田的信息,地图上没有大庆。日本公司无法获得大庆油田的信息,于是开始研究所有关于大庆的零星情报。仅靠当时中国的人民日报和人民画报的几段报道和几幅图片,就获得
2、了深层次的信息。步骤如下:(l)确定大庆的大概位置。日本人从1964年4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庆精神大庆人”的字句,于是日本人判断“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但是,大庆油田究竟在什么地方,日本人还没有材料做出判断。从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封面上,日本人看到一张照片,铁人王进喜身穿大棉袄,头顶着鹅毛大雪,猜测到“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地区,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后来,到中国来的日本人坐这段火车时发现,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证实了“大庆油田在东北”的论断,但大庆油田的具体地点还是不清楚。(2)确定大庆的具体位置。1966年10月,日本人
3、又从人民中国杂志上找到了王进喜的先进事迹,从事迹介绍的分析中知道:“最早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下手的,并且从钻井设备运输情况看,离火车站不会太远。”在该事迹介绍中还写有这样一段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时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于是,日本人又从地图上查找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面的一个小村,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就这样,日本人终于将大庆油田的准确地理位置搞清楚了。(3)确定大庆油田的规模和年产量。日本人又从王进喜的一则事迹报道中了解到“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9月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由此日本人断定大庆油田
4、在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并又大体上知道了大庆油田的规模:“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与齐齐哈尔铁路的安达附近,包括公主峰西面的大赛,南北400公里的范围。估计从北满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但是,日本人一时还搞不清楚大庆的炼油规模。从1966年7月中国画报上发表的一张大庆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上,日本人推算出大庆炼油厂的规模。其推算方法很简单,首先找到反应塔上的扶手栏杆,扶手栏杆一般是一米多一点,以扶手栏杆和反应塔的直径相比,得知反应塔内径约为5米。据此,日本人推断:大庆炼油厂的加工能力为每日900kL,如果以残留油为原油的30%计算,原油加工能力为每日3000kL,
5、一年以360天计算,则其年产量为1000000kL。(4)提前设计适合中国专用的石油设备。根据这个油田的出油能力和炼油厂规模,日本人得出结论:中国将在最近几年出现炼油设备不足,买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是完全有可能的,以满足每日炼油10000kL的需要。这就是日本人在1966年从中国公开报刊中获得的有关大庆油田的重要信息,然后按他们估计的大庆油田要求进行产品设计。果然,大庆油田出油后我国向世界很多国家征求设计都不成功,于是日本公司说早就为中国设计好了!结果日本公司顺利中标。文章2:凭一纸公文,开发中国市场。20世纪80年代,北京市政府曾经签发了一份红头文件,内容很简单,要求政府机关购买小轿车需要限定指标,但是不限定客货两用车的购买指标。这份公文下发各部门,并没有保密。日本三菱公司驻北京办事处的一位信息员分析了这份文件,认为如果根据中国当时较差的公路状况,生产客货两用的面包车,向中国政府机关推销,就能占领中国市场。于是日本三菱公司抢先生产这种车,很快风靡中国。可是我国的各汽车厂,没有悟出那份公文的市场价值,只能痛失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