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下面是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唐代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译文绿如碧玉的孤竹生在深林,用它制的壁州鞭名贵万分;贤德之人将竹鞭赠送给我,这份厚礼胜过了万两黄金。我一打开郢客的缄封之后,立刻想到冰冻巴
2、山雪深深。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下敲镫高吟?注释酬酬唱,以诗词相互赠答唱和。元九即诗人元稹779831,字微之,行九,是作者好友。侍卿即监察御史,是主管监察的官员,职位不高,权限较广。元稹曾任过此职。长句指七言诗。壁竹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所产之竹。碧玉孤根均指竹。美人指贤人。金古代的货币单位。秦代以一镒为金。汉代以一斤为金。郢客指元稹。这时元稹已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所以称元稹为郢客。缄捆束箱笼的绳子。端直正直。岁寒心岁寒不凋之志。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意即用鞭打马。关树关中之树。扶疏枝叶繁茂。赏
3、析这首诗的开头,名为咏鞭,实则咏人。壁州竹鞭虽然名贵,但赠鞭者如果不是美人的话,恐怕诗人是不会估之以双金之价的。刘禹锡对元稹不畏权阉的精神是欣赏的、佩服的。他赠给元稹文石枕,称赞元稹文章似锦气如虹,就是把元稹誉为文石,赞扬了他的这种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誉元稹为美人,其赞扬之情是凝之笔端,跃然纸上的。这两句按照一般酬唱之作先要赞誉对方的俗套来写的。但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的壁州竹鞭的无比名贵,暗示赠鞭者品格的高尚,因而不落窠臼。接着,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然而,这绝不是单纯地为写竹而写竹,而是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
4、折不弯的形象写照。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亮节和不畏*的品格。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这两句谈论的是何时归去的问题,和咏鞭没有什么联系。可是诗人由归去这个动作派生出策马、敲镫两个动作,并把这些动作写进诗句之中,就使这两句和全诗咏鞭的内容紧密结合,浑然而为一体了。这首诗通过咏写竹鞭,称誉对方的品格,也表明自己的节操。作者巧妙地把咏鞭、写人、喻己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浑然而为一体。全诗感情真挚深沉,启、承、转、合的脉络清晰。【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