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正步入“马克思的问题领域”(如社会异化,人的物化,人的主权虚拟化,竞争状态下人与人的分立化,商品拜物教,经济暴政等),其具体的表现如何?(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类的政治解放和最终解放为目标的,具有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内在同一,理论上的这种内在同一性是由具体的社会实践问题的分析表现出来的,同时由于人类政治解放和最终解放问题的世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属于全世界的,但她在世界化过程中人类政治解放问题又具体化为民族国家的特殊问题,即“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就是围绕社会主义展开的问题域。简单从以下几个问题作出说明:1.社会异化,违背自己意志而屈从社
2、会意志的行为。从屈从爱人、父母、朋友的意志到屈从群众、单位领导和社会规范的意志都属于违背自己意志的社会异化的范畴。社会异化是自我实现的障碍,客观上源于社会的非法治、不民主、无人权;主观上源于个人缺乏自我实现的热烈追求。因此,消除社会异化,应当创造法治、民主和人权的社会,应当培养热烈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人。2.人的物化,在全球“市场化”的过程中,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逐步成为当代人类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的物化实质是把人从物的效用价值看待,物成为衡量和评价人的尺度,人的价值被物化。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物的依赖性的基础上,使精神需要丰富性满足得以实现的内在机制消解了。即使是市场经济
3、的高效率带来人们生活资料的增强和生活内容的丰富,也无法带来人们精神生活满足感。3、商品拜物教,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化市场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作为商品经济一般属性的商品拜物教及观念必然存在。在我国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直接生产劳动者、经营者、投资者、消费者等当事人的关系,通过市场实现从而表现为商品、货币、资本之间的交易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物化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人与物颠倒的关系中,表现为对商品、货币等顶礼膜拜的观念。4、经济暴政,揭示的是权利被私有财产所垄断,通常表现为物质利益或金钱成为人们追逐和崇拜的异己力量。在当下中国实践中,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的当代使命决不仅仅是使人的独立性奠基
4、于对物的依赖性,而是必须把物的独立性真正变成人的独立性,即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当反省过去那种仅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或以某种固定模式去理解社会主义的做法,而应从它的根本价值取向去理解,从它同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对立中去理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代的实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不可分割
5、的整体。(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工业革命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也就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顽疾。2.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自唱借机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机器大生产反而使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残酷引发了工人
6、们的反抗。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而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3. 再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在对前人的优秀成果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上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4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1. 首先
7、,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随着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2. 其次,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调整政策内容,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仍适合于当代资本主义弊端的解决。3. 再者,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对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一般规律的探求,它的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学说,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的科学,对分析当今资本主义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现象仍然有指导意义。4 最后,马克思主义在当时资本主义占绝对优势的时期产生也
8、引发我们的探究,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的探索。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引导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随着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3. 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
9、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4.最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调整政策内容,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仍适合于当代资本主义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十八大的内容)1. 民生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物价、教育、就业、住房、就医等问题剖析2. 环境污染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剖析3. 精神信仰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及其方向: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互联网环境下当代中
10、国人的价值观、道德现状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剖析4. 制约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制约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1政治上,社会监督体制,我国的国家权力虽有立法、行政、司法的分工,但缺乏权力的制约,使少数领导者权力过于集中。专门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法制程度低,监督弹性大;人大监督不力,社会参与意识淡漠,社会监督体制的不健全导致的权利滥用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尤其是我国缺乏独立于体制外的第三方监督机构,而普通的民众只能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有时甚至是违法的方式来进行监督。社会监督机制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意见表达通道,这个通道的不畅通意味着人民的意见无法得
11、到有效地表达,势必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2经济上,经济体制不健全不完善。(请随便胡诌一下。)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要培育大量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既要降低市场门槛,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更要打破垄断,鼓励和保护竞争,除了少数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外,其他产业都应该允许和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通过公平竞争自由进入。二要构建全国统一的平等竞争、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特别是要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三要构建诚信机制,让诚实守信者得到消费
12、者青睐,让失信者受到应有惩罚。3社会结构上,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体制机制障碍,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隔政策取向,导致了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平等,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比如学校、医院等资源至今仍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小学校的人均公用经费数十倍于农村中小学校,农民生病亦无法得到与城里人一样优良的医疗服务,福利资源分配方面也是如此。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从总体上降低了生产效率,影响了经济增长,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户籍藩篱,使得农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地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真正融入到城市化过程中去,导致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无法根本提高,并扩大了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差距。同
13、样,由于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城市永久居住,使得城乡间的人口比例一直无法迅速地提高,这样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这就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的产生,从而使得群众心生不满,阻碍社会的发展。4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大,未能有效的覆盖需要的人群;社会保障立法滞后,法制不健全;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较低,导致基金不能很好的调剂使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比如说,存在着许多项目空白,监管方面也很欠缺,而且政府主导之外层次的社会保障未能有效推进;责任模糊,包括,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分不清;政府责任边界不明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未能明确。5社会分配体制,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
14、,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出现的较大的体制问题。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从长远来讲,社会分配制度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将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论述题:社会发展中历史的进程走到哪思想的进程就走到哪。(重要)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
15、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理论的逻辑起点和进程应当与客观历史现实的发展进程一致的思想意识总归是存在的反映思维的任务在于对历史作出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是历史规律的理论形态。这种概括和总结的逻辑起点是和客观历史的发展一致、统一的思想和历史的一致、统一,并不是亦步亦趋的一致、统一,而是在总的发展趋势上的统一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上的一致、统一。统一、一致中包含着差别因为历史的发展常常包含着无数的细节和偶然的因素,甚至是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来展现其规律性的作为反映客观现实历史的思想,则必须摈弃这些细节和偶然因素,否则使科学研究工作漫无
16、边际,难于达到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胡诌一下)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孕育萌芽并最终被替代的阶段,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资本主义垄断阶段,战后资本主义(胡诌一下)思想的进程: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实践,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的思想发展是在资本主义思想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大飞跃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理论 19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十月革命标志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发展 开始于南斯拉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何谓“资
17、本主义”1. 经济制度:私有制 雇佣制 竞争2. 文化精神:个人主义 希希文明 神性文化 希腊(众神),希伯来(一神)3. 综合:价值理念自由平等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和发展是由手工工厂、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三条线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而促成的。(手工工场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供了物质载体,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共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改革,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形成的共识?) 1、必须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的影响2、在相当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市场经济4、不能把公有制
18、等同于国营经济5、必须发展社会主义6、在文化上要不断解放思想7、在对外关系上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理想国、礼记等描述的社会形态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因为他们所属的阶级属性不一样,社会主义思想是资本主义时代由无产阶级提出的一种思想,而理想国是奴隶社会的奴隶主所提出的一种思想,礼记是由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一种思想。从古代的理想国、大同社会,到近代的乌托邦、太阳城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等等,都是一脉相承的,都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在继承前人对美好社会向往、追求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又批判剔除了他们的空想性质和成分;既全面科学地描绘了未来
19、理想社会的基本轮廓,又指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历史条件、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从而把这种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设想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无疑,共产主义理想既然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就难免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带有理想化的成分和因素,需要在为之奋斗、促其实现的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调整、补充和发展完善。特别是对过去受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影响所形成的对共产主义的一些片面认识和理解,需要进一步清理。但这丝毫不影响、更不能改变共产主义理想代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方向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空想”理论”或受“空想”干扰的原因1. 社会根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
20、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使人们有时又急功近利的思想,例如大跃进现象。2. 历史根源:各个民族传说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例如古代时期的大同社会理念,这是一种不全面的和谐社会愿景。3. 理论根源:教条主义对待前人的论断,没有与时俱进,没有灵活的将理论和实际情况进行结合。4. 认识论根源: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所以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重要)这句话是不正确的,虽然空想主义是不成熟的理论,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具体表现在1.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21、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2.空想社会主义吸收了早期轴心文明的核心思想,有历史之源。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提供基础,实现质的飞跃。4.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5.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空想社会主义VS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根本区别联系:1.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有科学因素,科学社会理论中含有空想主义的因素2.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发展历程,空想因素越来越少,科
22、学因素越来越多3.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会有“返祖”现象,例如大跃进现象。区别:1. 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感性认识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理性认识的结晶。2. 空想社会主义凭个人天才的猜测来虚构未来社会的情境,科学社会主义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未来的社会的原则3. 空想社会主义是潜科学,潜在包含科学因素,科学社会主义是显科学,是成体系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的发展达到了大机器工业阶级,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理
23、论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批判地吸收了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吸收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前提。 总之,19世纪40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为科学社会主义
24、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等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条件。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崇拜现象发生的原因?1. 历史原因小生产传统习惯势力是个人迷信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肥沃土壤,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经济基础落后、社会结构不合理的基础之上的,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不像与他人建立联系。他们无法形成自己有效地组织,但他们也想要稳定的生活,渴望外来的力量的保护,因此,小农生产是个人崇拜产生的思想基础。2. 现实原因高度集权体制是个人崇拜现象存在的现实基础。3. 个人因素一方面是领导人的默许,欣赏甚至提倡,另一方面下级干部的需要、制造甚至推波助澜。4. 闭关锁国、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发展缓慢
25、导致民主意识不强。对苏联模式的综合评价(重要)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总书记独揽党政军大权,不受任何组织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决定重大国务。斯大林执政期间,不需要召开党政大会了。3、高
26、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例如: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由斯大林审定。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 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 发展。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
27、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5、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P212-P218)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一是要警惕右面的,但主要纠正“左“的错误;二是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三是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超越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对的吗片面的。当时内忧外患,面对外在封锁,优先发展重工业具有必然性,但若长期以往必定影响经济体系,导
28、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日用品严重短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一、建设什么样的党国家道路选择问题 (三)“选择历史”与“历史选择”的统一: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任何政党的兴衰存亡,归根结底取决于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取决于人民群众对这个当的信赖与认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
29、?这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二、怎样建设党党的建设课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一)国际背景1. 前车之鉴:苏联解体在二十世纪的百年历史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有辉煌,也有严重挫折。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前车之鉴:苏联解体、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红旗飘落、东欧剧变(1)相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提出和实践的检验(2)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3)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俄罗斯的民粹派希望吸收西方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潮,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从农奴社会的形态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形态。马克思对此认为,首先由于东西方自然环境的不同
30、。西方自然形态形成了私有制的、注重交换的经济形态,东方的自然环境使得人们需要团结来对抗自然灾害,导致很早地进入到集体形态的经济方式,并最后得出结论认为东方社会可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党内斗争时期:由苏联高层领导建议通过“剪刀差”来进行社会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包产到户、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民做的两件大事,它使得中国农民的日子好起来了。)2. “新经济政策”的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 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艰巨性的认识:苏联7年,中国3年。(2) 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3) 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小农经济社会大生产(4) 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循序渐进、农民自愿)(
31、5) 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6) 加强执政党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管好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搞好党的建设,提倡党政分开)(7) 开展文化革命,发展文化事业。3.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高度集中(1)经济高度集中A所有制形式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B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忽略了农业、轻工业)C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管理生产(强制性、高度集中性)。(2)政治过度集权A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一个政党的权力集中到一个人的手里)。B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法律条文的解释权掌握在斯大林手中)。C国家结构形式上,联盟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通过安全机关强化无产阶
32、级专政镇压职能(3)文化A通过政治批判构造意识形态原则B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C狂热的“个人崇拜”现象。苏联改革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1、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认识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3、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6、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先导7、开展文化革命,发展文化事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否可以认为可以一劳永逸?党的建设问题(重要)不可以,因为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发展,老百姓的选择也在变化。1. 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不变,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群
33、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处于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但是在其他方面,国庆有了新的变化,包括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社会需求逐渐提升、社会状态更加开放以及发展方式开始转变。2. 世情:我国将面临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的挑战以及复杂发展环境的挑战,复杂的发展环境包括传统的安全环境,诸如军事、战争安全,还包括非传统的安全环境,比如信息安全问题。3. 党情:我党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队伍规模、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面临的建设任务等都在发生变化。总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如果精神懈怠,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如
34、果能力不足,脱离人民群众,消极腐败,那么其执政地位是岌岌可危的, 必须要铭记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发展,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继续。举例说明,“思想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真理问题讨论(“两个凡是”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启蒙运动法
35、国大革命(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资本主义革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为什么?第一,共产党宣言比较完整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定理。首先,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演变为理论基点,科学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段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和斗争的历史过程。其次,宣言阐述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贯穿宣言始终,宣言正
36、文开宗明义地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地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再次,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最后,宣言指出,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无产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唯物主义科学态度首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贯穿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理论,因而“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正确的。其次,指出宣言中的某些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有的已经
37、过时,有的需要更新和发展,有的基本原理正确,但实际运用时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再次,宣言中的有些观点反映了他们当时的认识,这些认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需要予以修正。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尊重历史本来面貌,坚持对原著不修改、不更名,认为宣言是一个历史性文件,我们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 第一讲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任何一个社会科学理论的产生都有个要素:1. 这种理论的文化内涵是什么自由、平等依然是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认为平等比自由更平等重要,就是左派;相反则被认为是右派。2. 这种理论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社会的不平等不自由集中反映在当时的产业工人身上,马克
38、思主义就是穷人和社会弱势群体自身解放和斗争的哲学。3. 这种理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建立由全部的自由人联合起来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科学而不是宗教?答:所有的宗教讲的都是彼岸世界;所有的宗教都有一种神灵意识;所有的宗教都是一种盲目信仰。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有着紧密的关联,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宗教,不是轻率的,就是在概念上不严谨的,它至少不仅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证科学的特性,而且也忽视了宗教的超验性。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宗教背后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把宗教视为一种随着社会的进步必然要消亡的异化现象,但潜在的经济决定论的思维方法也窄
39、化了宗教的人道关怀与存在意义。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外延要素及其内在联系1.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的综合性学科。内容包括和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军事学、人类学等学科。2.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大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社会批判和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通过消除社会的“经济暴政”,追求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三个犹太人改变世界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爱因斯坦(研究自然世界)、弗洛伊德(研究人类自身)。中国特色
40、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中国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
41、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
42、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
43、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卡夫丁峡谷”能否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
44、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继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只能了解、掌握和利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推进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决不可能人为主观地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农业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然要经历若干过渡阶段和中间环节。在过渡时期,只有完成了从落后、简陋的小生产向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根本转变,完
45、成了从愚昧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完成了从封闭体系向开放体系的转变,才具备了进一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跃进的最起码的基本条件。否则,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通过变更生产关系的形式,强行向高级经济形态的过渡,要么根本不成功,要么只是形式上的,要么自受其害。1958年中国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失败都雄辩地证明了这一规律的真理性。中国改革开放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改革开放与新经济政策有一脉相承之处,但两场革命的命运又不尽相同。相同点:1、历史背景基本相同:无论是1921年的苏俄还是刚刚结束文革动乱的中国,经济上都面临这巨大的困难,两国人民都有尽早摆脱经济困境的呼声2、改革目的
46、相同:为了迅速解放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社会主义国家。3、政策内容基本相同:均以农业为突破口,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放开所有制形式,逐步认识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只不过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专有。不同点1、农业改革:列宁从俄国农民实际情况出发,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首先在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2、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列宁认为市场和商品经济不是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邓小平认为除了应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利用商品和市场、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外,还提出市场是一种手段的科学论断,阐
47、明了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手段,不同于社会的基本制度。3、对外政策:列宁倡导社会主义苏联应加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交往和合作,提出租让制的对外开放形式;邓小平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才能发展4、实践效果:新经济政策是苏联逐渐摆脱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重新激发国民经济活力,但改革是短暂的,在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进一步贯彻和实施;邓小平借鉴苏联改革实践的因素,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出发,创立了自己的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取得瞩目成果。毛中特问答题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1)唯物论 (2)辩证法 (3)政治经济学2.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1)系统地,具体地将社会历史领域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将哲学从对自然哲学领域,经院哲学领域拓展到历史-社会维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2)首次从哲学角度思考经济学,发现了历史发展与社会形态演进的客观规律。(3)批判与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将其科学地运用在历史唯物论上,既发展了唯物主义思想,又与庸俗唯物划清了界限。3.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