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建筑史1、 木架建筑的优势: (1) 取材方便(2) 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有柱、梁等构建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3)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 施工速度快(5) 便于修缮、搬迁本性缺陷:首先,木材越来越稀少。其次,木架建筑一早火灾。再次,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2、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斗”。檐下斗拱因其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拱称为柱头铺作,是乘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两柱之间置于额枋上的斗拱,称为补
2、间铺作,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拱称为转角铺作,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屋内斗拱通常只支撑天花板的重量或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接件,其建结构作用显然不及檐下斗拱明显 。3、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 房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4、 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5、 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的作用。他那远远
3、伸出的屋檐、富有弹性的檐口曲线、有举架形成的稍有反曲的屋面、微微起翘的屋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掺角,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是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6、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7、 庭院是有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结晶的生活环境。8、 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乌尔禾,通常称之为“廊院”;但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则称“四合院”。在园林中也常采用庭院来
4、组成小景区,形成园中安静的一隅,这种庭院和围合方式就非常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可任意设计。9、 中国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10、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已发掘的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出榫卯。根据出土的工具来推测,这些榫
5、卯是用石器加工的。这一实例说明,方式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11、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其平面多做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异,也有做圆角方形平面的,如山西石楼县岔沟村十余座窑洞遗址绝大多数圆角方形平面,其室内地面及墙裙都用白灰摸成光洁的表面。山西襄汾陶寺村还发现了“地坑式”窑洞遗址。12、在仰韶中期及某些仰韶晚期的遗址中已有在室内地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但普通采用是在龙山时期。经C14测定证明,许多龙山时期遗址中的白灰面,是用人工烧制的石灰做原
6、料的。在龙山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如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遗址中的一批房址,均为地面建筑,房基用 土筑成,墙体用土坯或木骨泥墙,室内地面和墙面用白灰抹面,柱子下垫石础。在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已出现了白灰墙面上刻划的图案,这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13、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神庙的屋内,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建造壁体和屋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神庙的室内以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赭红和白色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成凸出的扁平线或半
7、圆线1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 。15、1983年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另一座早商城址,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商灭夏后所建的都城毫,其规模较郑州商城略小,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位于内城的南北轴线上,外城则是后来扩建的。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3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在湖北武汉附近黄陂县盘龙城,发现了另一座商城遗址,规模比郑州商城小得多,面积约290米260米 。城内东北隅有大面积的 土台基,上列平行布置的建筑3座,推测可能是商朝某一诸侯的宫殿遗址。16、西周有代表性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
8、湖北 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岐山凤雏遗址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17、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18、在凤雏的建筑遗址中还发现了在 土墙或土坯墙上用三合土抹面,表面平整光洁。19、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公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20、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筑的高潮。21、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22、在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23、我国的石建筑哦是在两汉
9、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4、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成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25、石窟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塔院型,在印度称支提窟,即以塔为窟的中心。二是佛殿型。三是僧院型。25、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在秦汉史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的发展。26、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石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石器。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27、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市隋炀帝时所建,这两座城都被唐朝所继承,进一步充实发展而成为东西二京,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
10、城市规划的范例。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划最大的城市。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 肩拱桥,大拱由28道石劵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在技术上、在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除石桥外,还有大业七年所建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28、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不仅影响渤海国东京城,而且还影响了日本平城京和后来的平安京等。29、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楼阁式砖塔系由楼阁式木塔演变而来,这种塔符合传统习惯的要求,可供登临远眺,又较耐久。
11、密檐塔平面多作方形,外轮廓柔和,砖檐多用叠涩法砌成。单层塔多作为僧人墓塔,规模小,数量多。30、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这是的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目前留下的宋塔数量很多,便于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宋塔的特点:墓塔已经较少采用,绝大多数是砖石塔。其中最高的是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达84米。河南开封 国寺塔,则是在砖砌塔身外面加砌了一层铁色琉璃面砖作外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用石料防木建筑形式,高度均为40余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塔。31、辽代留下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唯一的木塔,是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32、藏传佛塔也是我国佛塔的重要类型
12、之一,如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系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的。33、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第二间断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34、东京的桥梁以东水门7里外汴河上的虹桥最为特出,是用木材作成的拱形桥身,桥下无柱,有利于舟船通行,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即绘有次桥。这种虹桥在城内汴河上还有两座,表现了宋代木工在结构技术上的创造。35、地方城市的其他
13、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防御工程:即城壕、城墙及其附属设施。 (二)水里工程:这对城市的交通运输、供水、排涝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道路与下水:北方雨少,城内只作土路;南方则大都铺以砖石。 (四)邮驿设施:我国自秦汉时代起就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邮驿制度,直到近代新式通信、交通兴起前,邮驿制度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和政令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36、中国民族居住构筑类型以明清为例:(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主要分布北京、浙江、皖南、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二)竹木构阑干式。主要分布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三)木构井干式。主要分布东北、云南等林区。(四)砖墙承
14、重式。主要分布山西、河北、河南、陕西。(五) 楼。主要分布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六)土楼。主要分布福建、广东、赣南等。(七)窑洞。主要分布: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八)阿以旺。主要分布新疆南部。(九)毡包。主要分布内蒙古、新疆。37、住宅实例: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宛如京城规制缩影。北京四合院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北京四合院朴素、实用,色彩亦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然在规制中,仍体现出它和京城相通的尊卑分明、秩序井然和雍容大度的气质。江苏吴县东山天井式住宅;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河南巩县窑洞;西藏囊色林主楼;山
15、西襄汾丁村。38、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第二,盛行高台公室的阶段。第三,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第四,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39、从商周起,院落是各类建筑群的基本组合手段。40、坛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等。第二类是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如孔子庙等。41、中国佛寺的组合形式与变化如何?是目前尚未得到确切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根据已知的历史文献、考古发掘和实物资料,大体可将流行于我国中土的佛寺划分为以佛塔为主的饿两
16、大类型。以佛塔为主的佛寺在我国出现最早,是随着西域僧人来华所引进的“天竺”制式。简单地说,这类寺院系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其周围环绕放心广庭和回廊门殿,例如建于东汉洛阳的我国首座佛寺白马寺、建于汉末徐州的浮屠祠以及建于北魏洛阳的永宁寺等等。这种佛寺形制的产生与形成,乃出于古印度佛教徒绕塔膜拜的礼仪需要。虽然它为我国早期的佛寺所沿袭,但由于我国的冬季相当寒冷,特别是在北方的室外,举行礼佛仪式有诸多不便,因此在佛寺中出现可容多人顶传法的金堂、法堂乃是顺理成章的是,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寺中取代佛塔的主体建筑。此时佛塔已可有可无的建筑。以佛殿为主的佛寺,基本采用了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他的出
17、现,最早可能源于南北朝时期王公贵胄的“舍宅为寺”。为了利用原有房屋,多采取“以前厅为大殿,以后堂为佛堂”的形式。这一类型的佛寺,不但解决了前述以佛塔为主体的佛寺在实用上的不足,又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与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在建筑时所消耗的物资与时间可大大减少,从而成为自隋唐以后国内最通行的佛寺制度。42、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在西城 成门内,又称白塔。建于元至元八年,是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的作品。全高约53米。43、东晋和南朝是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奠基时期,也是由物质认知转向美学认知的关键时期。44、唐宋至明清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其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一、理景的普及化。二、园
18、林功能生活化。三、造园要素密集化。四、造园手法精致化。45、私家园林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一)园林布局,主题多样、隔而不塞、欲扬先抑、曲折萦回、尺度得当、余意不尽、远借邻借(二)水面处理(三)叠山置石(四)建筑营构46、风景建设的性质与规模。中国古代对自然景观经行艺术加工是全方面的。除了以人工造景为主的园林和庭院理景外,还有利用自然山水适当进行开发、治理的各种景域。按其性质与规模可以分为四类:(一)邑郊风景名胜(二)村头景点(三)沿江景点(四)名山风景区47、风景名胜区广泛发展的原因:(一)礼制(二)宗教;“天下名山僧占多”(三)风俗(四)标榜政绩(五)开山采石(六)崇饰乡里48、风景建设的原
19、则和手法:(一)巧手因借(二)旷奥兼用(三)塑造意境49、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前述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阴阳有序的观念无一不在中国历史上为各个阶段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留下投影,这一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对建筑产生影响的其他方面还有:(一)内向性(二)尚祖制(三)中庸50、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物竞天择的过程是严酷的,在人类选择生存环境的进程中,历史特选择着各种环境只是体系及其实践活动。这些实例显示了古人选址时遵守的以下六条原则:(1)近水利而避水患,即接近水源但地势要高于洪水位。(2)防卫性号,“若造都邑,则洽其固与其守法”,“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阻也,城池者人之险阻也,城池必依山
20、川以为固”(3)交通通畅,供应有保障,这一点在较大的消费性城市尤为重要。(4)注重小气候。(5)理想的景观模式。51、台基(一)普通台基,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在其外表面才包砌砖石。(二)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52、踏道。形式大致可分为阶梯与斜坡式两种。营造法式规定:城门的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长与踏跺组合在一起。53、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但条砖有用席纹或二块砖相并横直间放的,考究的殿堂为了防潮,先在地下砌地龙墙,墙上再放木搁栅,并铺大方砖,
21、或先在地面铺一层小砖,上面在放经过桐油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金砖”。54、宋营造法式就已有详细规定:室内铺地需保证20-4%0的坡度,而室外之台基铺地坡度为4%0-5%0,可视为此项做法之典型。55、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56、柱的断面、高度与建筑尺度的关系,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凡用柱之制,若殿阁,即经两材两栔至三材;若厅堂柱,即经两一栔;余屋,即经一材一栔至两材。若厅堂等屋内柱,皆随举势定其短长,以下檐柱为则”。其中提到的“材”“栔”,都是宋代建筑中的计量单位。“举势”,指屋面坡度。57、枋(一)额枋,
22、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二)平板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三)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出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58、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有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唐代是我国斗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斗栱的发展到宋代可认为是已经成熟。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又有若干变化,如在铺作中使用45度和60度斜栱、斜昂等。元代起斗栱尺度减小,真昂不多。明、清时斗栱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有差别,后者攒数由宋代的一至二朵增加到四至八攒,而且都用假昂。59、斗、升。位于一组头栱最下的构件是坐斗,有时也科单独使用。位于挑出的
23、翘头上的叫十八斗。位于里跳与外跳横栱二端上的叫三才升,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二端上的的叫槽升子。它们的外观都差不多,只是形体有大有小,开槽口有四面和两面的区别。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斗口两侧凸起部分叫小耳,斗口下平直部分叫斗腰,下面倾斜部分叫斗底。没有斗耳的叫平盘斗,常用于角斜上。60、屋架(一)举架。举是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和屋面的材料而定。如考工记中即有“匠人为沟洫, 屋三分,瓦屋四分”的记载,这表明至少在战国时已对草顶和瓦顶屋面规定了不同的坡度。(二)推山和收山。(三)梁。(四)桁。依部位桁可分为脊桁、上金桁、中金桁、下金桁、正心桁、挑檐桁、等,若干宋、
24、元建筑常在檐柱缝上施承椽方,在撩风 处施撩檐方以承檐椽。(五)椽。(六)其他构件。61、木墙是由井干式结构形成的,除应用于地面建筑外也反映在商代至西汉的木 墓中。它的榫卯已很准确,有燕尾榫、割肩透榫、搭边榫、细腰嵌榫、挂钩垫榫等多种形式。62、屋顶(一)四阿顶。(二)歇山。它是由两坡顶加周围廊性形成的屋顶式样。歇山的等级仅次于四阿顶,它由正脊、四条垂脊组成,故称九脊殿。歇山的山面有博风板、悬鱼等,是装饰的重点所在。(三)悬山。(四)硬山。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五)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而以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其上再覆以
25、宝顶。(六)单坡。(七)平顶。63、装修天花,为了不露出建筑的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木方格。另一种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藻井,是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形、矩形、八角形、圆形、斗四和斗八形等。卷棚,又称“轩”,是室内天花的一种。使用的位置常在檐柱,与前、后金柱间。64、家具,根据文字记载和画像石等资料,六朝以前人们大多采用“席地而坐”的方式,因此一般的家具都较低矮。五代以后“垂足而坐”成为主流,家具尺度相应增高,种类和外型也逐渐定型成熟。家具尺度的变化和当时是被空间的扩大应有着一定的
26、关系。65、色彩,周代规定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汉代除使用上述单色外,还在建筑中用几种色彩相互对比或穿插的形式。前者如“彤轩紫柱”等。后者除使用外,并对构成的图案予以明确的定义:“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 ,黑与青谓之 ,五彩谓之绣”。北魏时在壁画中使用了“晕”,这是在同一种颜色中用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手法,使颜色形成更多的变化。宋代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规定晕依深浅划分为三层,到明、清又简化为两层。66、装饰(一)粉刷。(二)油漆、彩画。宋代彩画可分为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装、解绿结华装、丹粉刷饰、黄土刷饰、杂间装九种。总的可分为三类:一是五彩遍装法。二是
27、碾玉装以及青绿叠晕棱间装用青绿为主的彩画。三是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丹粉刷饰等。67、壁画汉墓中的壁画是现在墓壁上涂1层厚约0.5厘米的草泥,在粉刷同厚的白灰面层,待干后即可作画。或于墓壁上刷白石灰,然后作画。敦煌石窟壁画的底层用细砂加石灰或涂柴泥,厚度约2-3厘米,再刷0.1厘米厚的白灰画层。一般建筑的壁画垫层和普通粉刷一样,以草泥打底2度厚0.4厘米,沫谷壳细泥0.2厘米,然后刷白。68、宋代对石料的加工已总结为六道工序:打剥、粗搏、细漉、褊棱、石斤咋、磨 。69、清代石作有做糙、做细、占斧、偏光等4道工序,一般是石料的看面做细,非看面做糙。70、彩画作和玺彩画是最高级的,仅用于宫殿、坛庙的
28、主殿、堂、门。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它应用的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苏式彩画一般用于住宅、园林。枋心称为包袱,常绘历史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博古器物等,基本不用金。71、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自然深深地受制于这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最主要、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都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地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新建筑体系是与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建筑体系,是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系。它的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早发现代化国家输入和引进的;二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总的来说,出于现代转型初始期的近代
29、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度时期。72、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这时期城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通商口岸,一些租界和外国人居留地形成了新城区。这些新城区内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它们大体上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为“殖民地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73、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开埠城市、局部开埠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工矿专业城市。74、近代中国的记住建筑,可以粗分为三大类别:一是统住宅的延续发展,在广大的农村、集镇、偏僻地区的县城,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和一部分大中城市的旧城区中,仍然继续着旧的传统民居的建筑方式。二是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中,有独户型住宅、联户型住宅、多层公寓、高层公寓等。三是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而揉合、演进的新住宅类型。75、水泥工业开始得稍早些,1889年开平矿务局附设唐山细棉土厂,是中国生产水泥的第一家工厂。76、我国近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砖木混合结构;(2)砖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3)钢和钢筋混凝土木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