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下的晶体说课稿教师 韩燕 一、说教材: 放大镜下的晶体是小学科学六(下)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课在引领学生观察了昆虫世界之后,接着带领学生进入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晶体世界。自然界中很多物体都是晶体结构。人们按照物质内部的结构来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什么是晶体?晶体一般是固体形态,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或离子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具有规则的外形,这样的物质就是晶体。我们吃的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厨房中常见的砂糖、碱是晶体;冬天玻璃窗户上结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也是晶体。自然界的许多矿物、岩石是晶体,日常见到的许多金属及合金制品也属晶体。在我们身边的固体物质中,除了常被
2、我们误以为晶体的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之外,几乎都是晶体。但绝大多数物质的晶体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看到。二、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的设计上,我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问题,让他们主动猜想、实验、观察、交流,以教师为主导,提供给学生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平台,使他们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方法入手: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2 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及全班汇报、交流,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3、关于晶体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2、制作我们的晶体 3、拓展活动 五、说教学反思: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学生想制作更大的晶体的欲望,课堂上无法满足,我只能让学生一是看课文制作大晶体的介绍,二是向学生介绍有关制作大晶体的方法,播放一些制作大晶体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