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两首集体备课主备人:侯淼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通过虚词“矣”体悟情感变化,感受语言之美。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第一课时一、导入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霞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眼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不过学者鲍鹏山在第三只眼看诗经中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氓中的女子,这到底是怎样呢?让我们带
2、着疑问学习这首诗二、知识积累诗经简介。三、文本解读1.听氓的配乐录音带,要求学生给个别字词注音。 2.学生齐读全诗,诵读提醒:(二二节拍)。3.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大意。4.初赏课文,进一步理清诗歌结构,理解故事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相互结合请大家找一找,淇水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展示全诗)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正好对应了这出爱情悲剧中的三个阶段:恋爱,婚变,决裂(板书)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在三次涉淇中有什么样的变化。第一次:先来看第一次,请一个学生回答,你觉得第一次渡过淇水时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心情? 甜蜜、期盼
3、(板书:甜蜜)好,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一章。(指导朗读)其实,就在第一次渡过淇水之后,诗中还写到了一次隐含的渡过,同学们知道在哪里吗?就在第二章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此时的女主人公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幸福,开心(板书:幸福) 总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載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此时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好,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二章。(指导朗读) 第二次:诗中第二次写到
4、淇水又是在哪一章呢?那么这一次渡过淇水这位女子又是什么样的心情了呢?请学生回答:沉痛、追悔、怨恨、伤心(板书:怨恨、痛悔)请一个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来朗读。(指导朗读)总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当这位曾经幸福的女子再度穿越淇水时,已是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亲人讥笑,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前路渺茫。第三次:诗中第二次写到淇水又是在哪一章呢?那么这一次渡过淇水这位女子又是什么样的心情了呢?请学生回答:失望、清醒、愤恨、决绝 (板书:清醒、决绝)请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来齐读。(指导朗读)总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为何淇
5、水都有岸,而氓的欲望却毫无止境,我的痛苦无边无沿呢? 5. 探究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探究这两处比兴手法的好处。结构上,(1)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3)过渡作用。内容上,(1)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2)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我们来把诗歌再听一遍,再次感受女主人公在这一出爱情的悲喜剧中的甜蜜与痛苦、沉迷与决绝。第二课时一、检查课文诵读情况二、合作探究1.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
6、,人是变化的,尤其是心境。水已非当初之水,人更非当时之人。经历了这样一出爱情悲剧,“我”绝对已非当初那个懵懂纯真的少女,三次涉淇,女主人公在热恋时的甜蜜、在失恋时的痛苦以有在决绝时的清醒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了这样浪漫痴情的女子,也勾勒出了一个负心背义的男子。当然,诗中使用的对比的地方绝不止于此,大家可以再读一读,找找看诗中还在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手法?学生轻读,逐章讨论。求婚:氓(蚩蚩,怒)我(将,秋以为期)迎娶: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劝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控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第三、四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反省:靡室劳矣靡有朝矣决裂
7、: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除了男女主人公的横向对比,诗歌中各个章节之间还有对比吗?纵向对比,婚前与婚后的对比氓:婚前氓之蚩蚩,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婚后士贰其行,二三其德,至于暴矣女: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夙兴夜寐那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使用了这么多的对比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性格。那么在这些对比中你读出了两位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氓的性格对比:婚前 信誓旦旦,貌似忠厚,急躁易怒婚后 背信弃义,始乱终弃,游手好闲,暴虐失德女的性格对比:婚前 痴情温柔婚后 任劳任怨婚变 清醒刚烈形成强烈反差,突出本质特征,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2.
8、弃妇形象的对比(1) 诗经郑风遵大路里的弃妇。 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定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魏兮,不定好也!【注释】遵:循着,沿着,顺着。掺(shan):拉,拽。执:拿,持。掺执:拉住。祛(q:袖口。恶(wu):嫌恶。无我恶(wu):不要嫌恶我。定Czan,又读jie):速,快。故:故人。貌Cchou,又读chow):通“丑”,丑陋,不好看,让人厌恶(2) 西方文学史上也出现一位弃妇美狄亚。美狄亚是科尔喀斯城邦国王的美丽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世界之宝金羊毛的伊阿宋,美狄亚真心去爱伊阿宋,并竭尽全力帮助他,后来伊阿宋自私自利,喜新厌旧遗弃美狄亚,这与氓是一样的
9、。不同的是,氓中的卫女对负心男子只有怨恨,没有任何报复行为,而美狄亚得知伊阿宋变心后,烧毁了新娘,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宋断子绝孙。同样是弃妇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位?卫女身上,就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既怨又能受,最后也只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产生无限的同情;但恰在这样的婚姻悲剧中,女主人公又能保持清醒冷静理智独立自尊,“能够觉察到不平等,进而能够起来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正是这种觉醒和反抗,使人生出无限的敬意,塑造出中国弃妇最完美的形象!3、 拓展研究分析爱情悲剧的原因讨论:女子如此贤良淑德,为何仍然被抛弃?
10、你是如何看待这个爱情悲剧的?性格悲剧:柔弱忍让命运悲剧:遇人不淑社会悲剧:男尊女卑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赏析赋、比、兴、重章叠句及衬托等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赏析赋、比、兴、重章叠句及衬托等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过:“诗
11、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吸收其哺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诗经中的名篇采薇。 (二)赏析 1.赏析诗歌第一层 第一组组长汇报自学成果:第一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运用哪些艺术手法表达这种情感?其它小组同学补充。(1) 前三章都先描写采薇,薇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写出这种变化?教师明确:从“作”、“柔”、“刚”可读出薇菜逐渐长大变老;运用了重章叠句手法,章与章之间往往句型重复。(2) 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教师明确: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士兵归家也变得遥遥无期,突出思乡之切。2.重章叠句手法能深化意境,渲
12、染气氛,强化情感表达。3.音节上,一唱三叹,音节和谐。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 2.赏析诗歌第二层 教师提问:戍卒们为什么有家不能回?士兵们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如何?诗歌又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法表达的昵?请第二小组组长汇报自学成果。其它小组同学补充。第二层中,关于战争描写了哪些内容?请用原诗的诗句说一说。你认为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装备怎么样?教师明确:装备精良。将士们作战时的表现怎么样?教师明确:纪律严明(岂不日戒)、作战英勇(君子所依,小人所膝)、一月三捷。戍卒在描写这些时流露出怎样的感情?教师明确:自豪的感情。这样的情感和他对战争的厌恶不矛盾吗?前后桌的同学讨论一下(学生言之成理即可。接着,教师指名有
13、感情朗读。 3.赏析诗歌第三层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描绘出怎样的景象?“依依”一词除了表现轻柔的样子外,还可用来形容什么?教师明确:“依依”还可用来形容不忍离别之情。据此,我们又可体会到当初离家时他与家人依依惜别之情,此句是用乐景衬哀情。经过长期的戍边生活,终于能回到故乡,他心中定会感到喜悦。但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所以才有“百感交集”这个成语。 (3)第三层除了表达戍卒喜悦之情外,还表达了他什么感情? 1.思考:战争终于结束了,士兵如愿踏上归途。此刻,他心情如何昵?是否因得以归乡而显得无比激动? 明确:未见激动,而是“行路迟迟”“莫知我哀”。 2.正常情况下,在长久的等待而终能实现一个愿
14、望时,我们的心理应该是无比兴奋与激动的。为什么此刻的士兵没有像一般情况下那样欢欣鼓舞昵?这种表现是否有点让人费解? 明确:从“雨雪霏霏”“载渴载饥”等描绘中可略知一二。长久的战争已耗尽了主人公的体力,而此刻的他却仍要在纷飞的大雪中载渴载饥长途跋涉,当然步伐轻快不起来。 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我们一起回顾初中学过的十五从军征来体晤一下(多媒体投影):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 兔从狗窦入,难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从“遥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兔从狗窦入,难
15、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战后景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长时间的战争破坏,人口的迁移乃至消逝、房屋的破败、田地的荒芜都是可能的景况。 这位踏上归途的士兵,沿途所见可能尽为屋毁人亡、荒家与杂草相伴而生之景。如此,则他心中对家人的担忧只能更强烈,大有“近乡情更怯”之感。 也许途中他想起曾并肩作战的战友。出生入死中他们曾结下深厚的情谊,而今昵?“古来征战几人回!”看着雪地中自己那串孤独的脚印,想着当时一起出征的战友已埋没他乡,怎么能让他心中又怎能不伤悲昵?四、板书设计 采薇 思念家人 重章叠句 厌恶战争 赋、比、兴 悲喜交加 衬托 五、小结 当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发现历史的车轮不但从和平的身边走过,也从战争的身上碾过,战争的伤痕被留在了文学作品中,请第四组组长汇报你们组搜集的描写战争的古诗。 采薇用诗经中惯用的赋、比、兴手法描绘了古代戍卒的戍边生活,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感到能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福的事,但愿以后的文艺作品中都不再有战争的影子。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