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区域地理景观格局是区域地理过程的产物。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由构造运动、大气环流及土地利用的共同作用形成,突出表现为地貌格局、水热格局、植被土壤格局与城乡格局的镶嵌与交织。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组成的三大自然区域以及由东部沿海带、中部带和西部带组成的三大经济区域,是中国最大尺度的地理景观格局。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的演变在地球内外动力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下,经历了海陆变迁和自然地带更替、区域开发中心的转移、城乡格局调整等。中国地理景观格
2、局是中国区域开发布局与国土整治规划的重要依据。,本章前言,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青藏高原隆起(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 三大阶梯(staircase terrain,three stairs) 土地利用与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三大自然区域(three natural areas) 三大经济地带 (three economic regions ) 景观地带性 ( landscape zonality ) 景观演变 ( landscape devel
3、opment ),关键词,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逻辑框架,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第二节 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第三节 自然地带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中国景观格局雏形 一、第三纪以来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过程 二、第四纪中国地理景观形成与演变 三、全新世气候波动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 四、城市化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中
4、国景观格局演变认识思路,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景观雏形,海陆变迁动画,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景观雏形,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中国景观雏形,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一、第三纪以来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过程,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一)早第三纪地理景观格局 (二)晚第三纪地理景观格局,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红色风化壳广泛发育 哺乳
5、动物大发展,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一)早第三纪地理景观格局,早第三纪(6500万年-2330万年):中国大陆处于相对宁静阶段,经长期侵蚀和堆积,准平原面发育广泛。,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明显,气候普遍暖热,比较均一,南北温差小。广大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其北界比现代向推移10个纬度以上。,1. 北方湿润暖温带、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 中部干旱亚热带稀疏阔叶乔木、灌木疏林草原 3. 南方湿润热带、亚热带森林,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一)早第三纪地理景观格局,陆地濒临暖海,大气环流受行星风系控制,维度地带性,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
6、理景观格局及演变,地壳发生强烈运动,即喜马拉雅运动,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二)晚第三纪地理景观格局,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地壳发生强烈运动,即喜马拉雅运动,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始新世至上新世 :喜马拉雅山地隆起;古地中海消失,亚欧大陆连成一片;青藏高原隆起到1000 m。 上新世:台湾山脉隆起,现代海陆轮廓显现;青藏高原海拔达到2000 m;地势西高东低,现代地势显现。,亚欧大陆连成一片,海陆热力对比加大,海陆季风环流加强,而行星风系环流减弱,形成了古季风(海陆季风)。,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二)晚第三纪地理景观格局,中国地
7、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西部干旱、半干旱-森林草原及草原区(现代西北干旱区) .东部古季风-阔叶林区(现代东部季风区)1. 温带阔叶林区2. 暖温带及亚热带阔叶林区3 .亚热带阔叶林区4 .热带及亚热带阔叶林区 .青藏暖湿-栎、桦及灌丛植被区,青藏高原降温,东、西分异对比加强,现代三大自然区显现 形成六个自然景观区域:,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东部亚热带变湿,西北干旱加剧,(二)晚第三纪地理景观格局,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二、第四纪中国地理景观形成与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一)概况,(三) 青藏高原隆起与地理景观格局形成,(
8、二) 气候冷暖交替与地理景观变化,(五)地理景观格局变化,(四)古人类出现与发展,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青藏高原巨大隆起,东部平原不断下沉,东、西高差日益拉大,阶梯状地势形成,地表水流顺地势东下,大江大河发育成型。气候在总的变冷趋势下多次发生冷暖变化,并在大高原地形影响下,季风环流形势加强,使东、西之间干湿对比明显,南、北之间冬温差异增大,从而形成三大自然区,景观地带的分异更为复杂。同时,古人类出现,从此自然景观演变过程中加上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概况,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9、(一)概况,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气候冷干与暖湿的交替变化,对应于黄土的堆积与侵蚀,也就是说,冰期风沙堆积、间冰期古土壤形成 。,(二) 气候冷暖交替与地理景观变化,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四纪期间中国存在着冷、暖交替的过程,与全球性的冷、暖周期可以对比。,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更新世,更新世,(二) 气候冷暖交替与地理景观变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二) 气候冷暖交替与地理景观变化,随着温度高低的变化,景观也表现出南北的移动和变化。,中国地
10、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三) 青藏高原隆起与地理景观格局形成,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证据,一是雅鲁藏布江河谷纵剖面发育多处裂点,这是间歇隆起、快速上升的标志;,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二是高原南、北两侧沉积岩相变化,古近纪沉积物为砂页岩,第四纪则为巨厚砾岩。,(三) 青藏高原隆起与地理景观格局形成,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对气流产生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形成了现代东亚季风,使得东部成为世界著名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下沉气流加强,印度洋水汽
11、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成为拥有世界最大温带沙漠的荒漠、半荒漠和草原区。在抬升的过程中,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景观区。,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三) 青藏高原隆起与地理景观格局形成,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人类起源及其文化(工具)的来龙去脉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要研究材料的本质,还要研究当时的自然环境。,人类起源何处?我认为人类既非起源于蒙古高原,也非起源于非洲,而是起源于东亚大陆的南部,即巴基斯坦以东及我国广大西南地区。因为在巴、印和我国的云南省都发现了有人类
12、成分的猿型祖先化石。在元谋发现的“元谋直立人”距今170万年,目前据我所知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人类学家 贾兰坡,(四)古人类出现与发展,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自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寒温带高原温带,晚更新世盛冰期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第四纪中国气候冷、暖交替引起景观地带性摆动,其中在晚更新世最冷时期,也称盛冰期,中国海面降到最低,随着温度带大幅度南移,景观也向南移。,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五)地理景观格局变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自
13、北向南依次为:温带-暖温带暖温带-亚热带亚热带-热带热带,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最暖时期,也称“气候适宜期”,中国海面升到最高。随着温度带大幅度北移,景观格局也随之调整。,气候适宜期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五)地理景观格局变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三、全新世气候波动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一)中国全新世的气候波动 (二)气候波动与农业兴衰过程 (三)案例,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进入全新世,全球处在气温升高的时期,北半球森林带北移,随着冰盖融化,海面升高,大约在距今5000-6
14、000年左右达到温度高峰。,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高出海平面/100m,温度/ O C,(一)中国全新世的气候波动,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中国气候波动与农业兴衰过程,中国气候波动与农业兴衰过程,(二) 气候波动与农业兴衰过程,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暖期北方农业扩展迅速,全国农业发展; 冷期南方农业发展显著,北方农区退缩。,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一个时期在西汉,主要是北方农耕区基本格局的建立;人口快速增长,土地开垦的速度惊人,耕地面积较汉初增加6.4倍,达到5298万公顷,汉武帝时,农区北界至新疆
15、、河西走廊、陇西地区,山西、河北北部,东至辽宁。 第二个时期在两宋时期,主要是与北方大规模向南移民有关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围湖垦田和山地梯田开发为特色。“与山争利”、“与水争地”,至明以前,江南低地已基本上完全开发。第三个时期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之后,以东北的放垦和南方山地的开发为主。,传统农业区三个快速扩张时期,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二) 气候波动与农业兴衰过程,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历史时期传统农业区的扩张,(二) 气候波动与农业兴衰过程,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鄂尔多斯地区气
16、候变化与自然地带摆动的扩张,(三)案例,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三)案例,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三)案例,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四、城市化与地理景观格局变化,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一)城市的发展变化 (二)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中国早期城市景观形成于商代末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和淮河上游地区;随着封建经济的繁荣和重心的转移,城市景观格局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17、明清时期,城镇空间分布重心是沿江、沿运河、沿海地区。1949年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迅速,表现为城市人口、数量、规模、经济的迅速增长。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具有明显的历史承接性和扩展性。,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一)城市的发展变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建制市的发展,(一)城市的发展变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一)城市的发展变化,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2005年城市分布,(二)城市的
18、空间分布,城市景观的空间类型格局具有东、中、西的地带差异。,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东部,中国城市景观的空间分布类型,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该区自然条件优越,区位条件理想,地区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人口稠密,大多数省(区)的大、中城市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处于中等发展阶段,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已初步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胶济沿线、闽东南沿海6大城市密集区。另外,还有与中部地带相连的若干个城市发育区:河北中南部 、苏鲁皖交界地区、广东南部、广西南部、海南东部。,(二)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中
19、部,中部的城市景观空间分布类型是基于地理位置重要,便于联系东部和西部,经济基础良好,在分布着较多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形成。 形成的城市群主要有江汉平原、中原地区、松嫩平原和湘中地区。 城市发育区主要为黑龙江省东北部、吉林中部、山西中部、安徽中部、江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中国城市景观的空间分布类型,(二)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地域辽阔,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人口密度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城市化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城市景观空间分布类型主要有
20、成渝地区、三峡地区和关中地区城市群,还有宁夏内蒙古黄河上游沿线、新疆天山北麓、贵州中部等6个城市发育区。,西部,中国城市景观的空间分布类型,(二)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二)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思考题,1.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的形成有何影响?2.分析中国地理景观演变的轨迹和主要驱动力。,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主要参考文献,1.安芷生亚洲季风演化、北半球大冰期的发展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 J中国基础科学,2001,8:9-11.
21、 2.陈利军,刘高焕,励惠国中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动态监测 J遥感学报,2002,6(2):129-135. 3.陈育峰中国土地覆被空间差异性的季相变化图式 J科学通报,1998,43(21):2327-2330. 4.程潞中国经济地理 M.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方精云,朴世龙,贺金生,等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 J中国科学:C辑,2003,33(6):554-565. 6.封志明一个基于土地利用详查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新方案 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25-333. 7.顾文选我国城镇化发展及展望 J地图,2004,(2):7-12. 8.国
22、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普通地图集 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 9.国家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 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 10.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4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2.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5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3.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利用规划司编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4.国土资源部2004年国土资源公报 M2005. 15.国土资源部2005年国土资源公报 M2006. 16
23、.黄秉维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地理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7.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J中国科学:D辑,2003,33(1):72-80. 18.李平,李秀彬,刘学军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J地理研究,2001,20,(2):129-138. 19.李天杰,赵烨,张科利,等土壤地理学 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20.李晓兵,陈云浩,王宏,等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幅度的区域分异规律 J地理科学,2004,24(3):270-274. 21.李振泉,杨万钟,陆心贤,等中国经济地
24、理 M4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2.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35-38. 23.刘盛佳,等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4.陆大道,刘卫东,等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报告 M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4. 25.陆大道,等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6.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7.潘保田,李吉均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
25、学版),1996,32(1):108-115. 28.潘耀忠,史培军,朱文泉,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遥感定量测量 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34(4):375-384. 29.秦大河,等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第一卷 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0.秦大河,等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 综合卷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综合报告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1.曲格平关注中国生态安全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2.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纲要 M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3.施雅风,李吉均,李炳元,等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 M广
26、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 34.史培军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35.史培军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6.水利部水文司中国水文志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37.孙鸿烈,张荣祖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地带性原理与实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8.孙建中,赵景波黄土高原第四纪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9.孙金铸中国地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0.王长耀,骆成凤,齐述华,等NDVI-Ts空间
27、全国土地覆盖分类方法研究 J遥感学报,2005,9(1):93-99. 41.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等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 J地理学报,2002,57(5):523-530. 42.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等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J地理学报,2001,56(6):631-639. 43.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等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J地理学报,2005,60(3):392-400. 44.王云森中国古代土壤科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45.吴传均,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46.吴传钧中国经济地理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8、1998. 47.吴绍洪,尹云鹤,郑度,等近30年中国陆地表层干湿状况研究 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35(3):276-283. 48.吴征镒中国植被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49.许炯心中国不同自然带的河流过程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0.杨景春中国地貌特征与演化 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51.叶笃正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 第一部分 总论 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52.张家诚,林之光中国气候 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53.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4.张兰生环境演变研究 M 北京:科
29、学出版社,1992. 55.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6.赵济,张超中国自然地理(CAI)多媒体教学软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音像出版社,2000.,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57.赵济中国自然地理 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8.郑度青藏高原对中国西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效应 J,第四纪研究,2001,21(l):484-489. 59.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 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60.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 M北京、上海:
30、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61.中国地貌图编辑委员会中国地貌纲要,1:400万中国及其毗邻地区地貌图说明书 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3. 62.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地貌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63.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上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64.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下册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65.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气候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66.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1
31、985. 67.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中国农业地理总论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68.中央气象局中国高空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69.周立三中国农业区划的理论与实践 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10. 70.周廷儒古地理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7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M中国科学,1973,(2):291-296. 72.Cao Mingkui, Woodward F I. Net primary and ecosystem production and carbon stock of terrestrial
32、ecosystem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J. Global Change Biology, 1998, (4): 185-198. 73.Cao Mingkui, Woodward F I. Dynamic responses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cycling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Nature, 1998, (393): 249-252. 74.Woodward F I, Smith T M, Emanuel W R. A global land prim
33、ary productivity and phytogeography model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995, (9): 471-490.,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第二章结束,相关网站,1.中国国情网: http:/www.china- 2.中国自然资源网: http:/nr.org/ 3.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http:/www.csnr.org/ 4.联合国粮农组织: http:/www.fao.org/ 5.黄土高原研究所: http:/ 6.华夏旅游: http:/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http:/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http:/ 9.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