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333865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2能识记一些常用实词、虚词,读懂课文。3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学设计】一、介绍作者作品常识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是什么意思?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 和 “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

2、会。“记”是古代的一种不定体, 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说明,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附录:文体知识拓展: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下臣对帝王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序: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时代背景:兵连祸结的晋、宋期间(公元 4

3、21 年) ,其时作者 57 岁,已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二、读准课文三、通读课文知识归类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古今异义: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 不足 交通 俨然一词多义舍 志 寻 其 并 为 然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整体感知: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可以分为几层?线索:鱼人进出桃源的经过。一(1 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二(2、3 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三(4、5 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

4、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感知文意,合作探究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看到的桃花林是怎样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渔人进入桃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3、桃花源人见到渔人有什么反应?说明了什么?4、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表现了桃花源人的什么特点?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7、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8、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渔人看到的桃花林是怎样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缘溪行 逢桃林 穷其林 得一山 从口入(夹岸

5、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花林的奇异是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有哪些?(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小结:第一节,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的入口。2渔人从小口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景象:优美宁静; 生活景象:安乐幸福)3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大惊”是什么意思?(非常吃惊)写出了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到来非常惊异。说明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4、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对待渔人的?表现了桃花源人的什么特点?(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

6、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5、桃源人为什么“ 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答案应是两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7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们害怕外面的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来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点评 此段是

7、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细致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8、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渔人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 ,又“处处志之”,而后来“ 寻向所志” ,却 “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是虚

8、构的境界,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主旨探究1、桃花源美在哪?2、桃花源与当时现实社会有何区别?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明确:1、桃花源美在哪?景美 优美的自然风光人美 淳朴、热情友善社会生活更美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 安居乐业。2、桃花源与当时现实社会有何区别?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桃花源现实社会只有父子之分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自劳自食、和睦相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这样的理想境界。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主旨: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关键词:向往、不满。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现在看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有落后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