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专题演练(一)1 (2017 年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D2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2C乙与甲的数
2、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答案】D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答案】B4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
3、法隐藏身体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答案】C5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A田螺 B小球藻 C大肠杆菌 D草鱼【答案】B6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3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
4、定自己的消耗标准【答案】B7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8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D9下图
5、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4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1357 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答案】B10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