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静脉药物外渗的分级.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329319 上传时间:2020-03-18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7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静脉药物外渗的分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静脉药物外渗的分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静脉药物外渗的分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静脉药物外渗的分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静脉药物外渗的分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静脉药物外渗的分级,北院四楼:李娜,外渗/渗出的定义,输液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液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输液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液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美国INS药液渗出的分级,皮损的临床分期,药物渗出/外渗的原因,(1)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理化因素,是引起药物外渗的主要因素。,药物性质分类,(2)医技因素,

2、静脉穿刺时血管选择不当; 静脉穿刺技术 缺乏责任心,(3)患者因素,幼儿哭闹、不配合、血管较细不易显露,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皮肤松弛、静脉血管脆性增加、情绪易出现失控,可导致针头移位,发生药液外渗。,(4)疾病因素,患者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痉挛、通透性改变等,均与药液外渗有关; 静脉压增高,如右心衰致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易发生外渗;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是外渗的危险因素。 休克病危患者微循环受损

3、,血管通透性增加; 昏迷患者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静脉输液时均易发生药物渗漏。,药物渗出/外渗的防护,(1)掌握药物的特性,注意输注的速度及浓度。,持续输入血管收缩药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输注高渗性药物时宜局部热敷,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输注刺激性大的药物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2)正确选择静脉,规范穿刺操作。,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循环较差下肢静脉;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 避免在关节活动部位、血管易滑动部位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对躁动不安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

4、保护了血管; 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3)加强责任心,多巡视患者。,输液过程中患儿哭闹时,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尤其是危重患者,要多次检查输液部位; 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易引起组织坏死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时及时报告。,1、非药物处理,停止输液。一旦发生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接2-5ml注射器尽量回抽出局部外渗的残液,并保持一定负压再拔针。 抬高患肢。通过降低患肢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力,减轻患肢渗

5、液区的肿胀,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一般主张渗漏后抬高患肢48h;鼓励适度的关节活动,预防软组织的粘连。,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挤压技术。用注射器针头在渗漏区域周边穿刺5-8个穿刺口,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挤压,对于解决由于渗漏引起的血管危象具有较好的疗效。 氯化钠溶液冲洗技术。洗必泰清洗渗漏区域,局部采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成功后,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应用透明质酸酶顺时针注射渗漏区域皮下组织,套管针横穿渗漏区域皮下组织,针头、针尾外露,拔除针芯,连接20ml注射器,边推注氯化钠溶液边拔除套管。相同方法沿6个不同的方向穿刺推注氯化钠溶液,也可多次冲洗,推荐剂量为:新生儿20-60ml,儿童60-240ml,成人500ml以上。操作后抬高患肢,局部覆盖,这种方法在渗漏发生的数天之后采用也是有效的。,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