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类型论语·八佾第三.ppt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11328806
  • 上传时间:2020-03-18
  • 格式:PPT
  • 页数:14
  • 大小:796.79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论语·八佾第三.ppt
    资源描述:

    1、论语八佾第三,主讲人: PPT制作: 资料收集:,3.113.15,3.11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注释】,禘之说:禘,一种只有天子才能进行的祭祀仪式。之,的。说,规定。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指禘祭。者,代词,人。之,往,到,行走。也,语助词。 其如示诸斯乎:其,代词,指天下。示,展示。诸,之于的缩写。斯,代词手掌。乎,语助词。 指其掌:其,代词,指孔子。,【译文】:有的人问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啊,知道禘祭规定的人行于天下啊,天下就如同展示它在这里啊!”边说边指自己的手掌。,【解析】:孔子知道禘祭的规定,却说不知道,是在装糊涂

    2、告诫那些人,只有遵守礼仪制度的规定,才能行于天下而无往不利。,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译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解析】:孔子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译文】,王孙

    3、贾问道:“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奥”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贵但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解析】:为什么古代的人们拜灶神?如果以政治哲学的思想来讲。“民以食为天”,这是管子讲的名言。因为饮食最值得重视,值得注意,所以拜灶神。灶神,连吃饭都要管。据说灶神一年到头,不但对家里人的行为要管,连在心里起了好念头,或动过歪脑筋,他都会记录下来,到一年终了:上天报告好坏。“奥”是古代的家神,我们中国古代的神宗教很妙,代表中国政治组织的理想。家里有家长,就有家神。,王孙贾问孔子这个奥与灶的问题,是非常幽默的,他的意思,是告

    4、诉孔子说,你老是跟诸侯往来,我们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讲几句好话,是没有用的呀!你拜访了诸侯,还是该来向我们烧烧香。孔子却作正面的答法:“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中国人宗教思想的精神。他说一个人真的做坏人、做坏事,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你。所谓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换句话说,人有人格,尤其需要心理上建立起人格,不靠外来的庇护。同时也等于孔子答复王孙贾说,这些手法我全知道,只是不屑于如此而已。,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解析】:孔子对夏商

    5、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不是绝对的继承。,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释】,太庙: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就是太庙 鄹人之子:鄹,指孔子的出生地鄹邑,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音菏)曾经做过鄹大夫,按照当时的习惯称呼就可以称之为“鄹人”,因之“鄹人之子”特指孔子。,【译文】:孔子到鲁国太庙,碰到什么都要问(向人请教)。有人就说:“谁说那个鄹人之子懂得礼?,他到了太庙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说:“(不懂就问)这正是礼啊。”

    6、,李敖的解释,“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每事问”用的是一种反问语气这个“问”是反问。孔子作为一个公认的懂得礼的人,他进了太庙有可能“每事问”吗?明显不可能 。合理的解释是,他对太庙里搞的礼不以为然,带着讽刺的意思问人:“礼是这样的吗?”,而当他听到有人以他进太庙“每事问”说他不知礼,他说的“是礼也。”应该是“是礼耶?”“这是礼吗?”或者“礼是这样的吗?”,【解析】: 其一,“子入太庙每事问” 。在太庙这样庄重肃穆的场所,不以专家自居,更不指手画脚,轻率地批评祭祀活动的做法,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其二,孔子对周礼的掌握主要源于书本理论,孔子不厌其烦地“每事问”,就是想借此把礼仪知识真正弄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知识求真务实的态度。,其三,大家都承认孔子是礼仪专家,孔子也确实懂得比别人多,但进了太庙,还要不断请教有关人员,说明他谦逊好学,他是用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包括他的学生做表率。反映了孔子为人谦逊和为人师表的品质。,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论语·八佾第三.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132880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