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氏孤儿,张君秋 马连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未必功高盖世,未必富可敌国,未必贵至卿相,但他们都有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理由,都能吸引我们敬仰的目光,那就是:义薄云天,气贯长虹。心中有大义,方为真英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在史记中,仅仅是寥寥数句,故事真正发扬光大到了元末,元代作家纪君祥创作了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杂剧剧本,后在此基础上,明传奇作家徐元久创作了剧本八义记,清代被改为棒子剧目八义图。直到今天
2、仍以各种剧种上演。赵氏孤儿是十八世纪唯一被欧洲人所接受的中国戏剧。,赵氏 孤儿,赵盾 赵朔 朔妻,程婴(友人) 公孙杵臼(门客),屠岸贾,韩厥,诸将,晋景公,祖宗十八辈鼻远太烈天高曾祖显(父),耳云仁晜来玄曾孙男(子)。,关于赵世家 赵世家以赵氏的兴起,展示了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的史实及战国时赵氏由盛而衰、最终被秦国灭亡的历史变化。全文洋洋万言,如长江大河,波澜起伏,精彩片断时有所见。其叙事之生动,人物之逼真,章法之多变,剪裁之精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世家记述了赵氏家族在与晋国公卿的权利角逐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特别突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强调权谋与势力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崇尚贤人政治,提倡举贤任能,抒发一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无限兴亡之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赞扬赵武灵王的大胆改革,其二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是中国 的春秋时期,那时诸侯并立,其中就有一 个晋国。晋国有两个重臣,一个是文臣赵 盾,对朝廷忠心 耿耿,另一位是 武臣屠岸贾(读 “ 古 ”),他和赵 盾不和,一心想 害死赵盾。,赵氏孤儿故事梗概,战国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遂设奸计杀死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赵盾之子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商议:一个杀身成仁,一个抚养赵朔的遗腹子,
4、他们设法得到别人家的一个婴儿,骗过了搜寻孤儿的屠岸贾的军队,公孙杵臼被杀死,程婴和赵氏孤儿隐藏在深山。十五年后晋景公才因病立赵氏孤儿,诛灭了屠岸贾的家族,到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后,程婴完成任务,自杀身亡。,基础知识,字音,屠岸贾,弑君,韩厥,趣亡,公孙杵臼,号叫,强为,文葆,襁褓,中衍,鸟噣,大戊,弱冠,齐衰,(g),sh,ju,c,ch,ho,qing,bo,qing bo,zhng yn,zhu,gun,z cu,ti,通假字:,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同“腰” 韩厥告赵朔趣亡 通“促”,赶紧 而朔妇免身 通“娩”,分娩 衣以文葆 葆通褓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同“现”,显现,疏通文意,叔带托梦,昭示厄
5、运,用八字词语为 各段概括标题,屠岸作难,灭赵九族,公孙献身,程婴救孤,景公占卜,谋立赵孤,赵孤成人,程婴成仁,翻译译课文,总结重点,1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要诛杀赵氏家族。当初,赵盾在世的时候,曾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痛哭,非常悲伤;之后又大笑,还拍着手唱歌。赵盾为此进行占卜,龟甲上烧出的裂纹中断,可后边又好了。赵国一位名叫援的史官判断说:“这个梦很凶,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
6、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2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屠岸贾这个人,起初受灵公的宠信,到了景公的时候他就做了司寇,将要发难,就追究杀灵公的逆贼来牵连出赵盾,同时遍告所有的将领说:“赵盾虽不知情,但仍然是杀害国君的首犯。凭借臣子的身份杀害了国君,他的子孙却还在朝为官,这还怎么能惩治罪人呢?请各位诛杀他们。”,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但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
7、。韩厥告赵朔趣亡。,韩厥说:“灵公遇害的时候,赵盾在外地,我们的先君认为他无罪,所以没有杀他。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屠岸贾不听。韩厥就告知赵朔赶快逃跑。,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不肯逃跑,他说:“您假使能不使赵氏的香火断绝,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恨了。”韩厥答应了他的要求,他谎称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擅自和将领们在下宫攻袭赵氏,杀死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灭绝了他们的家族。,3 赵
8、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的遗腹子,她逃到晋君王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
9、,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夫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定将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相比哪件事更难?”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很好,您就勉力做难的吧;
10、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请允许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他,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才能,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
11、!”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将军们不答应,于是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认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反而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4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崇。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过了十五年,晋景公生病,进行占卜,是断绝了后代的大功臣的鬼神在作怪。景公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
12、儿还在世,就说:“大功臣的后代子孙中如今已在晋国断绝香火的,恐怕是赵氏吧!从中衍传下的后代都是姓嬴的了。中衍人面鸟嘴,来到人世辅佐殷帝太戊,到(他的后代)辅佐周天子,都有好的德行。,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再往下到厉王、幽王时昏庸无道,叔带就离开周王朝来到晋国,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他们世代都建立了功业,从未断绝过香火。如今只有君主您灭了赵氏宗族,晋国人都为他们悲哀,所以在占卜时就显示出来。希望您考虑考虑吧!”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就把
13、实情完全告诉了景公。,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于是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孤儿,先把他召唤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赵氏孤儿名叫赵武。将军们不得已,就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托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不这样的话】,谁敢对赵氏发难呢!,如果不是您有病,我们这些大臣本来就要请赵氏的后代了。如今您有这个命令,正是群臣的心愿啊!”当时就让赵武、程婴一一拜谢各位将军
14、,将军们又反过来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5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到赵武行了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的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
15、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孟和公孙杵臼。”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之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给他安排了祭祀用的土地,春秋祭祀,世代不绝。,1.找出通假字,梦见叔带持要而哭 韩厥告赵朔趣亡 而朔妇免身 衣以文葆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同“腰” 通“促”,赶紧 通“娩”,分娩 葆
16、通“褓”同“现”,显现,当堂检测反馈:,1.梦见叔带持要而哭2.盾卜之,兆绝而后好3.臣有大事而君不闻 4.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6.月氏遁逃而常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7.某所,而母立于兹,2.一词多义 “而”,表修饰关系(连词),(承接关系连词),(转折连词),(并列连词),(假设连词),(因果连词),(代词,你的),1.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2.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 3.然赵氏真孤乃反在 4.于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5.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乃”的意义,是,表判断,于是,就(副词),却(副词),才,副
17、词,代词,你的,代词,这样,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 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翻译句子,不是应验在您的身上,而是在您儿子身上,可也是由于您的过错。到您孙子那一代,赵氏家族将更加衰落。,下召把他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随从迫使将军们同赵氏孤儿见面。,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如今各位将要诛杀他的后人,这不是先君的意愿而是随意滥杀,随意滥杀就是作乱。为臣的有大事却不让国君知道,这是目无君主。,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赵氏宗族
18、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等到搜查,婴儿竟然没有声音。,1.程婴和公孙杵臼忍辱负重,舍身报恩 ,勇敢无畏,义字当先2.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士林阶层中能在生死关头有所选择的英雄的敬重。,思考,1.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展现了他什么品格? 2. 赵氏孤儿的故事揭示了怎样的道理?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赵氏孤儿是中国最早流传到欧洲的戏曲作品,德国作家歌德、法国文豪伏尔泰都对此进行过改编。可见他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赵氏孤儿中的忠奸斗争、家庭仇恨实际上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善良与残暴的比拼。程婴救孤不仅仅是一个复仇的种子而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
19、在善与恶面前的整体态度。在程婴这个弱小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生死观及生命意识的张扬,是民族精神、人格力量、理性光辉的统一与弘扬。程婴的作为又类似于西方的骑士。他充满了悲剧与戏剧色彩的传奇人生,既淋漓尽致的演绎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君臣、忠义的理念,又与西方社会追求的骑士精神契合,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认可和追求,结语:,生存或死亡,这不仅是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高贵的忧郁”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无法开释的情结 。在史记的赵世家中,遭受宫刑之辱的司马迁通过公孙杵臼、程婴与赵氏孤儿的一段野史,抒写了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凝重的“生死”情结:危急时刻,为了家国天下,死者慷慨从容,生者自强不息、忍辱
20、负重;赵氏孤儿不仅仅是一个家族复兴的希望,更是一种信念不灭的传承,一句“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的结语抒尽一代史学大师纵贯千古的良苦用心。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赵氏孤儿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18世纪,伏尔泰把它改编成中国孤儿在法国上演。剧中,伏尔泰借成吉思汗之口说出了他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死”情结的评价:“我虽则要用武器对付他,但我却崇拜他的人格他们并没有征伐的武勋,而是依照传统统一天下。” 对此,歌德也曾评价说:中国作品中有“结了晶的人性”。它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死”情结同西方人文主义者关于生存与死亡价值抉择的思索一样,震撼着人类的灵魂。,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
21、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挽救北宋内政外交的困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毅然开政治改革先河;后继者王安石更是忍辱负重,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无畏气概,再次进行改革。甚至在国家大厦将倾之际,他们仍然试图挽狂澜于既倒。决意效法程婴故事的文天祥,道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抗清名将袁崇焕以文臣领兵,在辽东独拒后金举国之师,成为不可逾越的铁锁雄关;在国家倾覆之际仍有抗清名将史可法书写最后的壮歌,其诗“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在清末的戊戌变法失败后,面对即将举起的屠刀,谭嗣同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遂相与一抱而别。寥寥数语,道出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生死”情结的完美解注不仅为他们自己,也为几千年来在这种情结鼓舞下前仆后继的英雄们。几千年来,无数被这种情结鼓舞的英雄们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与死的荣光,用理想主义的完美书写着他们的墓志铭。,学了赵氏孤儿,读罢以上段落,你对古代志士仁人的关于其“生与死”的看法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将你的思索或理解写到读书笔记本上。,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