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经济史,绪 论,一、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1.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顾名思义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就是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通过对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回溯,分析各个时期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和外部环境,说明经济怎样运行、发展和变化,阐明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特点。 每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都是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展开的,它要受自然环境、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经济史研究的视野并不仅限于经济发展的规律自身,还要包括制约经济运行的自然环境、国家制度、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1),经济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就是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
2、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之中。 中国经济史涵盖了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古代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在生产方式上包括了先秦至明清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耕织结合为特征的发展演变历程,以及19世纪后半期以来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在生产动力上体现为由人力和畜力、手工工具向机器大工业转变,逐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即中国由农耕为主的自然经济向分工、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现代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以及与这一过程相关的制度变迁、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制约等问题。,中国经济史的研
3、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2),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不仅要研究制约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也要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将中国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了解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是中国经济史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3),2. 经济史与经济学理论的关系 从学科分类上讲,经济史是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是理论经济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济学理论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产生的。一方面,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运行
4、、经济实践活动的经验提炼、升华和抽象概括;另一方面,无论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的创新,还是突破、修正旧理论的创新,都只有从实践材料出发进行探索,才能形成新的成果,而实践材料的本质就是历史。因此。经济史是经济学理论产生和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的意义(续4),3. 学习经济史的意义 经济学理论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而不是经济学的“流”。学习经济史是理解经济学理论的需要。 经济学理论又是在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被不断地修正、完善的,因此,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历史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史实和统计数据)进行解析,检验理论的适用性、合理性、科学性
5、,进而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又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经济史的任务和目标。 学习中国经济史是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曲折,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理想的不可或缺的必修课。,二、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的实证研究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列宁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也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话来说)说明历史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最基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即以社会发展的史实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
6、基础上,梳理出经济发展的总体脉络和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续1),2. 经济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世界观意义上的方法即,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历史观,也是经济史学最科学、最基本的历史观。 认识论意义上的方法,即逻辑思维。不外乎有几种方法:归纳法,即由个别、特殊推出共性、一般;演绎法,即由一般推出个别、特殊;证伪法,通过问题猜想证伪(反驳)新问题的过程,循环探索,使科学知识得以创造。 专业技术研究方法。经济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和辩证分析方法,以及其他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7、,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续2),3.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范畴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 资源是经济活动的客体,人类通过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获得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环境是指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与范畴(续3),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获取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
8、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在中国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史中,每一个发展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获取生活必需物质资料的方式。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经济制度是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包括政策法令规定的、有形的正式制度和由历史文化积淀约定俗成的非正式制度。,本教材的结构与特点,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结构由绪论和上、中、下三篇构成。 绪论阐明本教材的研究对象、指导思想、理论方法与范畴、教材结构特点;上、中、下三篇分别讲述中国古代、近代
9、与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每一篇的第一章对该时代经济发展的起源(始)进行考察,在最后一张对这一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作出总体概括和评价。 本教材的特点是: 1.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时序为纵向主线,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分别从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第三产业对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阐述; 2.将资源与环境的变迁纳入经济因素的分析; 3.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察。,上篇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上篇由五章内容构成,以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心线索,打破朝代界限,分析从夏商周开始到清代后期,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耕织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形成、发展和
10、演变的轨迹。第一章从构成经济社会的最基本因素人口、资源、环境入手阐述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成;第二至四章分别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财政金融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迁的过程;第五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与成就进行总体概括,阐明其运行机制、发展水平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梳理、概括中国传统经济的本质特征。,中篇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中篇由第六章内容构成,讲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中心线索,分析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市场经济转化,即中国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和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管理方式演进的历史过程。 中篇的篇
11、章结构为:第六章阐述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变化与相对独立发展的中国经济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在西方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全球扩张、机器制造的商品和资本输入的双重冲击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国开启了经济近代化的进程。第七章讲述近代中国政府管理机构和经济政策与制度的变化;第八至十章分别讲述近代中国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第十一章对近代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进行总体概括,说明中国近代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下篇: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篇章结构,下篇由五章内容构成,阐述经过近二十年的战争破坏,满目苍夷百废待兴的中国经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经济现
12、代化的道路选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与制度选择,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础上,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和历史过程;第十三章第至十五章,分别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阐述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第十六章: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概括,阐述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的历程,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以及全面实现经济现代化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思考题,1. 简述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2. 简述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3. 说明经济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 从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论述学习经济史的意义。,阅读文献,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 3.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 4.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约翰希克斯著: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