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及教训内容摘要:洋务运动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和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并且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兴办洋务事业。关键词:洋务运动 失败原因 意义 教训 影响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在
2、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的推动下实行改革。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这“四个不能变”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经济领域,不能在政治领域越雷池一步,损害当权者任何既得利益。于是中国只能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 ,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首先兴办的是军用企业。1890 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 20 多个军工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5 个: 1865 年,曾国潘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 年,左
3、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局;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 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长。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从 19 世纪 70年代到 90 年代,共创办了 20 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其次,洋务运动建立新市海陆军。19 世纪 60 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
4、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湘军也是杨强装备的军队。1874 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之议随之兴起。从 19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舰船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 20 多艘,这只舰艇一直归李鸿章管辖。第三,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洋务运动创办了新式学堂。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的 30多年间,创办新式学堂 30 多所。主要有三种:一为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
5、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市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等及官费赴欧留学生 200 多人。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也是有多种的,洋务运动历时 30 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福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 、 “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取
6、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失败的命运。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的发展起来的。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侵吞商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的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 ,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仰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 、 “求富”的
7、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往往质量低下。即使是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管理大多也是由政府“专派人员,用人理财希听调度” ,商人没有多少发言权,还要承担企业的亏损。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大小官员既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
8、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 1865 年到 1895 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 20 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 世纪 70 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
9、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 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
10、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
11、中国。 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经营管理大权都被其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或提调等把持,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
12、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重义轻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僵化少变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安定平静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心理惰性,面对社会变革,求稳怕乱,抗拒抵制。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他们去接受新的东西,同时也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参考文献:中国进到史纲要 ,2010 年修订版中国近代史 ,中华书局 1983 年 4 月第 3 版中国现代化史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