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_范光基.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312562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2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_范光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_范光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_范光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_范光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_范光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 年第 3 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范光基(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收稿日期: 2011-05-29基金项目:福建教育学院 2011 年资助课题( 2011YB-06)作者简介:范光基( 1971-),男,福建永定人,福建教育学院图书资料信息中心副研究员,硕士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 、国家的发展 、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 。

2、随着 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颁布,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回顾和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及其内在价值观念的变迁,总结和借鉴我国高考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 年)开始实行,到 1904 年清朝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 奏定学堂章程 后,于 1905 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我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

3、教育性质的学堂是 1895 年由盛宣怀先生仿效西方模式在天津建立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它也成为我国近现代高考制度的发端 。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的产物 。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1911 年 1949 年)在民国时代,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 1936 年全国各地共创建了国立省立大学一百多所,但在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 19

4、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约为 3 万人 。当时各高校都采取自主命题 、单独招考 、灵活录取方式,没有录取分数线问题,学生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有特别专长的学生可破格录取,如钱钟书先生考清华时虽然数学只有 15 分,因外语和国文很好而被破格录取,但是,这种高校独立命题招考的方式没有中学教学相衔接 、文理专业也出现失衡问题 。1937 年当时政府在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校试办联合招生, 1939年改由教育部统一命题 、统一考试,当年参加统考的院校增至 28 所 。到 1940 年全国统考扩大到省立大学和独立大学,共有 41 所

5、高校参加 。抗战后期因形势紧急曾被迫终止了统一考试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因受内战等环境的限制,各大学仍实行单独招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1949年 1977 年)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年仍沿袭高校单独招生办法 。1950 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 年公 、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 。1952 年开始到 1977 年恢复高考前,我国的高考经历摘 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 、政府信义 、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 。我国的现代高考制度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回顾和探索其历史演变,对

6、新时期高考制度施行和改革具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高考;历史;启示中图分类号: G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884( 2011) 03-0076-06第 3 期2011 年 6 月福建教育学院学报FU JIAN JIAO YU XUE YUAN XUE BAONO.3June, 20112011 年第 3 期了探索统一招考生 、停止招考和推荐入学的曲折阶段 。1.新中国高考制度的探索时期( 1952 年 1965年)1952 年 6 月教育部发出 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 ,规定中央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

7、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 。招生日期 、考试科目 、考试命题 、政审标准 、健康检查 、新生录取等事项由全国统一规定实施 。考试科目为统一科目,有政治常识 、语文 、数学 、中外史地 、外语 、地理 、化学 、生物 。录取形式是由中央招生委员会根据考分统一录取,然后分配给各大学,即统一分配制 。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 ”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 。1965 年之前基本沿用了这个模式 。这一时期的高考,招生考试规模较小,录取率比较高,考试形式的主观性比较强,尚缺乏对大规模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2.高考的停止时期( 1966

8、 年 1971 年)1966 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批判高考制度成为政治话题,一些人蛊惑 “智育第一 、分数挂帅 ”的高考是为资产阶级造就接班人,要 “砸烂旧的统一招生制度 ”,教育部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高考, 1952年以来实行的招生考试办法也被废止,许多适龄学生去上山下乡接受 “贫下中农再教育 ”,此后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停止了达六年之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3.推荐入学时期( 1972 年 1976 年)1970 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 “大学还是要办的 ”的指示,批转了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 。当年,清华大学试点招收所谓 “三来三去 ”(即

9、社来社去 、厂来厂去 、哪来哪去)的新生,高校招生人员直接跟学生见面确定录取 。这是 “文化大革命 ”中实行的非实质意义的招生办法 。1972 年全国正式恢复招生工作,但取消了考试,采取自愿报名 、群众推荐 、领导批准 、学校复审的办法,即上大学 “推荐制 ”。“推荐制 ”把 “政治表现 、路线觉悟 ”放在招生条件的首位,文化条件只要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即可 。当年全国有 13.3 万工农兵被推荐入学,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 。1973 年中央提出了高校招生要重视文化考查,注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确保新生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并要求进行政治 、语文 、数学 、理

10、化四科的书面文化考查,但考查由地方主持,采用开卷形式,这是 “文化大革命 ”中高校招生唯一进行文化考查的一次 。1974 年又恢复推荐入学的招生方法,直到 1976 年 “文化大革命 ”结束 。“文化大革命 ”期间取消高考,代之以注重出身成分不注重文化水平的 “推荐 ”形式入学,实践证明是极端错误的,是违背高等教育规律的,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长时间停滞和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改革( 1977 年开始)十年 “文化大革命 ”结束以后,国家百业待兴,高考制度的恢复 、重建和不断深化成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标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1.高考的

11、恢复和重建时期( 1977 年 1984 年)1977 年邓小平复出后主持了高考的恢复工作 。当年 10 月 12 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 关于 1977 年高等学生招生工作的意见 ,规定凡是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等条件的工人 、农民 、知识青年 、复员军人 、干部和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招生办法采取自愿报名 、统一考试(分为理工和文史两类) 、地市初选 、学校录取 、省(市)自治区批准的办法 。10 月 21 日, 人民日报 发表 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 的社论,阐述了高校招生工作拨乱反正的巨大意义,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 。11月 3 日,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12、联合发出 关于 1977 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 ,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也开始恢复 。由于当时准备时间短暂, 1977 年的高考工作安排在第四季度进行,由各省 、直辖市 、自治区自行命题招生 。真正意义上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是从1978 年正式恢复的,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 570 万人,录取了 27 万,录取率为 4.73%。恢复高考为 “文化大革命 ”后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吹响了号角,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挽救了整个中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特殊的历史作用 。在此后的高考重建阶段(到 1984 年),我国一方面恢复和完善了文革前的一些好的做法,另一方面开始酝酿高考改革,体现

13、在:( 1)在录取方面,实行全国统一报名 、统一考试 、统一政策 、统一招生录取 。( 2)在考试科类方面,国家统一规定考试科目,分为理科(含农 、医),文科(含财经 、政法)和外语专业 。1980 年将外语专业并入文史类,直至 2000 年高考科类基本未变 。( 3)在考试科目方面, 1977 年理工类考语文 、政治 、数学 、理化等四科,文史类考语文 、政治 、数学 、史地四范光基: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772011 年第 3 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科 。1978 年理工类实行理化分卷,文史类史地分卷,都考五门课程,总分 500 分 。此后,考试科目基本稳定下来 。英

14、语于 1983 年纳入必考科目,后来理科增加了生物科目 。( 4)在考试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实验和改革,比如: 1980 年教育部规定考生多的省份实行预选考试,预选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 1987 年取消预考); 1983 年浙江省开始探索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的实验,把高中会考成绩作为高考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 1984 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省份试行推荐保送生制度; 1983 年,教育部提出 “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的方法,向农村(农场 、林场) 、牧场 、矿区 、油田等艰苦行业实行定向招生 。2.高考的多元化改革时期( 1985 年 1998 年)1985 年是我国高考体

15、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政策措施主要有:( 1)实行招生多元化 。1985 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 成为指导高考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 。文件明确规定了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即改变过去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统一分配的办法,实行国家计划招生 、用人单位委托招生 、招收少数自费生等三种招生办法,把 “双轨制 ”下的计划招生和缴费入学纳入了高考体制 。( 2)实行高中会考制度 。国家教委批准了上海开始探索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校入学考试

16、制度的试点 。1988 年后,浙江 、海南 、云南 、湖南等省份也开始实行会考制度,此后逐步在全国推行 。( 3)实行 “3+2”方案 。1985 年以后,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 “3+2”考试方案(上海试行 “31”方案),即将高中毕业会考后的高考科目分为文史 、理工两大类,并将理工类 7 门 、文科类 6 门得考试科目都减为 5 门,所有的考生都必须考语文 、数学 、英语三科,理工类加考物理 、化学,文史类加考政治 、历史,理工类取消了的政治 、生物 2 学科,文史类取消了地理学科,每科满分原始分 150 分 。到 1995 年除上海外全国各省份都实行了 “3+2”方案

17、。( 4)推进标准化考试 。1985 年,广东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模式并首先在英语 、数学两科目中实行高考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考试的试卷从单一卷改为两卷,其中第一卷为选择题(有单项和多项选择题),采取机器改卷;第二卷为非选择题(主观题),采取人工阅改卷,评分标准也要求更客观 、标准 、精细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 ,规定从 1991 年起所有高考科目实行标准化考试(实际上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在此期间,还尝试进行了标准分录取制度,即通过卷面分数(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数(名次分数)录取办法,但后来由于老百姓对标准分不易理解而被取消 。( 5)试

18、行保送生和招生并轨改革 。1985 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 43 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到 1996 年,普通高校招生试行并轨招生改革,高校的学费开始增加,在后续的几年中,高校的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 30,甚至 50。到 2000 年,一直由国家 “全包 ”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3.高考的深化改革时期( 1999 年 -2009 年)1999 年 2 月教育部颁布了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明确提出了新世纪初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成为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背景和基础,也是建国以来高考改革

19、力度最大的时期 。当年,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 (简称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揭开了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 。这一轮高考改革首先是从广东开始的,改革内容包括指导思想 、考试内容 、科目设置 、考试形式 、考试次数 、录取手段 、选拔标准 、考试组织 、评价及监督等诸多方面 。( 1)高考内容方面 。意见 提出了 “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大纲 ”的考试命题原则,把 “突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作为高考内容改革的目标,试图通过高考指挥棒来影响中学教育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004 年教育部将山东 、宁夏 、广东 、海南4 省区列为全国高中

20、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 。三年后,高中课改四省区开始了第一次自行命题高考,此后,全国各省份陆续进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高考不但在命题主体上打破了全国统一的传统,而且在命题思想由过去比较强调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内容在设计上增加了应用题和能力题,在试卷类型和结构上由以往的以单科知识和能力测试为主导向以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测试转变,初步打破了传统的 、封闭的学科观念 。( 2)高考科目设置方面 。1999 年教育部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恢复了生物和地理学科的高考科目,改变了 1985 年以来推行的 “3+2”模式 。

21、“3+x”考试中的 “3”指 “语文 、数学 、英语 ”,是考生的必782011 年第 3 期范光基: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考科目,英语增加听力考试, “X”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综合 、理科综合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满分为 750 分,到 2001 年 “X”的选择范围扩大到高中所开的全部课程,包括音乐 、体育 、美术 。截止2009 年, “3+x”方案已被北京 、天津 、重庆 、福建等 25个省市区应用,是目前全国应用地区最广,最成熟的,最被人们接受的高考模式 。除此之外,山东 、浙江实行“3+X+1”(语文 、数学 、英语 +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 +基

22、本能力测试)模式,上海市实行 “4+基础综合 ”(语文,数学,英语,选修科 +“基础综合 ”模式,江苏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 ”(必修 4 科 +选修 2 科)模式 。2010年广东取消 “3+X+基础 ”模式,改为 “3+综合 ”(语文 、数学 、英语 +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 +学业水平测试)模式 。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全国共同使用高考一张试卷的格局,增加了高考的地方元素和特色,提高了高考命题的安全系数 。( 3)高考形式方面 。2000 年后,北京 、上海 、安徽 、内蒙古等省份进行了春季招生改革试点,开始探索一年两次高考,这对于缓解考生压力,使学生有多次考试和录取的机会,是

23、一种有益尝试 。2003 年,高考时间提前 1 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 6 月的 7、8 日(个别省份如江苏 、广东因考试科目多延长到 9 日),改变了实行了 20 多年的 7 月高考时间 。2004 年,教育部在总结上海 、北京自行组织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 ”的举措扩大到 11 个省 、市,当年 700 多万考生共使用了 15 套高考试卷 。到 2011年,全国已有 16 个省份组织了高考分省命题 。在应急组织高考方面, 2006 年高考前夕,福建省建瓯市因受特大暴雨袭击,全市被迫推迟高考,成为全国首次启用 B 卷进行高考的案例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发

24、生汶川大地震,灾区的高考向后推迟约一个月,并且取消了外语科听力考试,这也成为全国推迟高考的案例 。( 4)录取方式方面 。1999 年,山东 、湖北 、上海等20 多个省市试行录取信息的计算机网上传输和网上录取 。到 2002 年,高考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 85%。实行计算机网上录取能够最大程度排除许多人为的干扰因素,更加体现录取工作的公正 、公平原则,提高录取的工作效率 。另外,到 2000 年,各地陆续取消了标准分录取制度 。( 5)招生政策方面 。1999 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当年报考人数 405 万,招生数达 160 人,录取率为 40%,

25、分别比 1998 年增加 50 万人, 52 万人和提高 9.5%,入学率接近 15%。到 2010 年,高校录取人数已达 657 万人,录取率超过 68%,招生规模大大增加 。2001 年四川开始试行高考招生社会化报名,把高考报名与中学脱钩,高考成绩也直接通知考生而非学校,逐步改变了以升学率评价中学教学水平的传统方式,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 。同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 25 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了高考报名的年龄限制,同时取消了对考生婚否的限制,保证了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2001 年,江苏的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3 所国家重点高校率先实行了 “自

26、主招生 ”的试点工作,截至2010 年,已有 76 所高等院校有了自主招生资格 。2003 年,北大 、清华等 22 所高校被赋予 5的自主招生权 。2006 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2007 年,部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2008 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减少了填报志愿风险,减少了高分落榜现象,减少了高校生源大幅波动现象,提高了录取透明度和考生满意度 。2005 年,江苏对高考招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 。其中之一便是改变以往高考志愿设置的模式,实行平行志愿 。即首次在普通类院校的各录取批次分别设置一个 “平行院校志愿 ”加一个 “征求平

27、行院校志愿 ”。2009 年教育部开始在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五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 “联考 ”, 2011年参加 “联考 ”的高校扩大到 20 所 。2009 年部分省份开始试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考生不再参加高考,由学校自主命题和组织考试录取考生 。2011 年教育部还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试行“注册入学 ”制度,逐步形成综合评价 、多元考试 、多样录取价的考试招生制度,有助于克服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弊端,促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现考生与学校依法自主双向选择的平等权利 。二 、我国高考历史演变的重要启示全面回顾我国高考历史演

28、变的历程,特别是1978 年全面恢复高考以来变化,可以看到,我国的高考发展和改革之路留下了不断探索深化不断艰难前行的痕迹 。2010 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的颁布又将启动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对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演变中为新高考制度改革提供一些重要启示 。(一)全面 、理性地把握现代高考的性质和作用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就表面现象或一般作用而言,高考不过是普通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一种手段,然而,高考与升学 、就业紧密联系,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强大的792011 年第 3 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指挥棒 ”作用,同时,高考已经

29、涉及到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和整个中国教育的兴衰成败,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是教育牵扯到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孩子,它不仅仅是对国家前途 、民族命运 、中国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高考不仅是一个技术性 、全局性 、战略性的国家事业,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惠民工程 、民生事业 。因此,我国的高考的社会本质不是单纯的大学招生考试,也从来都不单纯是教育内部的事情,而首先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公平 、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这也是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教育领域的高考都成为社会转型的 “突破口 ”的重要原因 。高考发展到今天,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虽然目

30、前还存在一些漏洞 、瑕疵和值得深思 、探讨 、改进的地方,但是,在国家还没有正式出台社会广泛认同的新高考制度之前,客观上,它仍然是现实条件下评价人的知识 、能力比较公平 、公正的手段,如果从它的弊端出发,因噎废食地主张回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大学自主招生时代,甚至提出废除高考设想,这是对我国高考性质和作用认识简单化 、肤浅化的一种表现 。我们必须认识到,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改革,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其存在具有不容置疑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比如,全国统一考试招生有利于减少上千万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巨大成本,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体现社会公平,特别是对社会弱势家庭考生 、经济欠发达地

31、区 、老 、少 、边 、穷地区的考生是一种最大程度的公平,同时有利于国家快速选拔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高考改革的内容和步骤要与国情相适应高考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小规模灵活招考,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高考的探索 、实践 、停滞 、恢复 、改革,都是与我国当时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考的改革方案和进程也都必须在现实条件下稳妥而慎重地进行 。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仍将是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矛盾仍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还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城乡 、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还比较大,优质教育资源还比较匮乏

32、 、比较不平衡,社会诚信和监督体系尚未有效健全,人情 、关系 、权势等传统因素介入 、干扰高考的情况还比较突出,人们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或保持社会地位的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在改革进程中,各种相互共生 、交织和碰撞的价值观 、利益诉求 、矛盾焦点都会在高考中呈现 。从我国高考的历史演变看,任何高考制度或改革方案都烙上了时代的印痕,脱离基本国情和政治 、社会现实来研究高考 、改革高考制度都是不现实的,难以施行的 。从外延看,高考改革涉及到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就业,从国家民族到个人家庭利益,从内涵看,高考改革涉及指导思想 、考试内容 、科目设置 、考试形式 、考试次数 、录取手段 、选拔标准等方面

33、,毫不讳言,我国的高考承载了太多关注 、期待和背负 。因此,改革高考制度一方面要充分反映出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变化,全面考核学生的德智体,择优录取,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选拔各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考生的公平对待和人们的现实需求,在刚性一致标准下,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和公开监督力度,通过背对背考试尽力排除人情 、关系 、金钱 、权利等各种因素的困扰,满足人们对高等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办人们满意的教育,最大程度体现教育公平 、机会公平 。(三)高考改革应更加注重公平和效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为高校和社会科学 、合理 、有效地选拔人才,为学生提供相对公平 、公正 、公开的竞争环境创造了条

34、件,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的效率和公平性得到了考生和社会广泛认同,也是千千万万考生关注高考认同高考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国的高考制度发展到今天仍然还具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存在着种种低效率和失公平的问题和弊端,突出的如: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比较统一 、单一,制约和破坏了考试的科学性 、合理性和公平性;不分高校类别和考生层次,都用一张试卷一把尺子 “一次考试定终身 ”;测试考生知识与能力信度 、效度不足,造成千军万马都挤 “独木桥 ”;“偏才 、怪才 、专才 ”因高考总分不够而无缘上大学深造;高考指挥棒作用突出,学校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成为学校的 “两张皮 ”,学生减负成为空头支票;综合科考试不

35、是考查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能力的 “综合 ”而是 “拼盘 ”;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会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道德品质 、公民素养 、学习能力 、交流与合作 、运动与健康 、审美与表现)成为素质教育和高考录取的鸡肋;高考加分政策不完善,高考移民 、更改民族成分 、奖项加分比较混乱 高考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就成为社会合理质疑的 “靶子 ”。从高考改革的历史变化来看,高考作为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存在各种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扬长避短锐意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继续把高考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作为改革的关键内容,以更宽广的眼界和更长远的目标,大胆先行

36、先试,在考试内容 、科目设置 、考试形式 、考试次数 、录取手段 、选拔标准802011 年第 3 期范光基: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The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a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ystem and Its Revelation to the Reform of Modern CollegeEntrance ExaminationsFAN Guang-ji(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uzhou 350025, China)Abstract: The co

37、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an important system for the nation to select talents. It has become a mirror for the social equity, the government faith,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nations development. Chinas pres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undergone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38、continual exploration,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Looking back on and pondering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will bring about revelations to theimplementation and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Key words: educatio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istory; revelation等方面

39、积极探索,逐步改变一把高考尺子一次测量一群人的状况,改用多把尺子多次评价一批人,真正形成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的考试制度 。(四)高考改革应确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高考改革的核心问题,不是要不要高考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标准来评价 、甄别 、选拔人才的问题 。考试本来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是检测教学与教育效果的手段之一,高考的制度设计不应是以 “考 ”为本,而是应以 “人 ”为本,所以,不应该习惯性地站在以 “考 ”为本的立场上思考高考改革问题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分歧归根到底是培养 “考生 ”还是培养 “学生 ”。“考生 ”需要 “做考题的能力 ”,注重 “分数至上 ”、“认分不

40、认人 ”,“学生 ”需要 “科学文化素质 ”,注重 “既认分又认人 ”的更科学 、更合理 、更公平 、更严格的 “三合一 ”(高考成绩 +平时成绩 +综合素质),因为非智力因素如情商( EQ)往往是学生未来立足社会 、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从高考的历史演变来看,只有确实贯彻机会均等 、人尽其才 、以人为本的精神,才能保证国家考试的公平性 、科学性 、权威性 、导向性和规范性,才能更好地发挥高考的社会功能,才能受到考生的欢迎和人们的拥护,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人为本更应当体现在高考制度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命题方面,应严格按照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突出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和联

41、系 、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要违纲超纲,不要出怪题偏题;在考试方面,应摒弃一张试卷甄别 、测量全体学生学业水平的状况,通过分类别考试 、分层次培养,促进社会形成 “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 ”的机制和观念;在招生录取方面,应实行多元录取 、择优录取,对确有专长特长的学生应有公正完善的考核录取机制,招生名额分配方面应实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办法,克服学生区域限制,做到阅卷 、招生 、录取和政策等过程与信息的完全公开透明,接受社会 、舆论和学生监督;在考试形式和考务方面,除了现有的分省命题 、个别省市的 “两次考试,两次招生 ”等政策措施外,应积极探索新的考试形式,如把英语听力考试安排在平时进行,把高考的时间

42、固定在 6 月初的双休日,把英语科的权重适当降低,并依据专业要求对英语成绩提出要求 真正从宏观上和细节上都做到以人为本,为选拔各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君玲 .1978 年以来我国高考政策的研究 价值观念的变迁及其启示 C .济南:山东大学, 2004. 2王红兵 .试论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 、现状和发展前景 兼论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C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3. 3张耀萍 .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 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 C .厦门:厦门大学, 2007. 4杨学为 .高考改革与国情 J .求是, 1999( 5) . 5黄全愈 .教育以 “考 ”为本还是以人为本 J .湖北招生考试, 2005( 2) . 6李禹阶,汪荣 .我国高考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趋向窥探 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5) .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