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词为一抹情,婉约 豪放 总风流,临江仙 卜算子 江城子 定风波,一、了解苏轼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词史的贡献。 三、了解苏轼在黄州的政治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四、分析苏轼词作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参考书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张振玉的苏东坡传 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苏东坡突围 任意版本的宋诗宋词中的“苏东坡诗、词” 朋九万乌台诗案 任意版本的“苏东坡诗词文赏析”,词在北宋时期,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晏殊、欧阳修、晏几道、张先、,承袭“花间”余绪,柳永,开拓了词的形式和内容,后期,苏轼、周邦彦,将词推向繁荣和成熟,晏殊、欧阳修的词作特点:,生于承平之
2、世,喜爱冯延巳却无其经历与感慨,所作多带“富贵气”,或“疏隽”、“深婉”而有“鄙亵之语”,与“花间”有相通之处。,谁道闲请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张先、晏几道的词作特点:,在承袭余绪的同时,已出现革新的苗头。张词宛转典丽,创制慢词,在艺术形式上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词在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柳永词作特点:,柳永生活于社会的下层,词笔触及社会人生诸多侧面。除了男女恋情外,柳词还反映都市风貌、羁旅行役等较丰富的内容。他还吸收民歌养分,大量创制慢词,扩大了词
3、的体制。词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苏轼的词作特点:,A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B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
4、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生平,在词史上的贡献,乌台诗案,诗词风格变化,临江仙,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 熙宁二年(1069),在王安石变法高潮中,主张不同,任凤翔签判、开封推官、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行政长官 元丰二年(1079),因文字狱(所谓的诗文诽谤)下狱。(乌台诗案)贬居黄州四年四个月。 元佑元年(1086),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浩等职,与旧党争执、后遭人诬告,任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府。 绍圣元年(1094),贬惠州、儋州,病逝于常州(1101),苏轼生平
5、简介,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
6、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背景材料,1.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苏轼作了这首词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吓得郡守匆忙寻找,发现“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背景材料,2. 关于苏东坡的生平和创作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在今四川)人。 他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背景材料,3.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苏轼因之贬谪黄州。,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
7、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因受累“乌台诗案”于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贬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离去,在黄州生活四年又四月,计作诗220首,词66首,赋篇,文169篇,书信288封,合计740篇 (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编注,武汉出版社)。,东坡菜凡66种,有35种在黄州研制 他写了猪肉颂: “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
8、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文本内涵解析,1. 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悟 2. 以超然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观照自我,文本内涵解析,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写作特点分析,全词的特点是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1.以哲理入词、以古语入词 2.写景、抒情和说理融合无间,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
9、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舒亶(dan)“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
10、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他举的例子,“赢得”两句及“岂是”两句出自山村五绝;“东海”两句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读书”两句出自戏子由。但经断章取义后,句句上纲上线。,更休落魄贪酒杯, 且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 这回断送老头皮。,苏轼首先说话:“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死不足惜,但请容臣归与家人一别。”,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以乌台诗案为界, 苏
11、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 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 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具体表现,吴中田妇叹:“汗流肩赤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肤浅不及明年饥” “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 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欲回天地如扁舟”“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
12、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他渴望在沙场上一展雄威,“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老夫聊发少年狂,“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诗案对诗人的思想和创作不能不发生深刻影响。有人说,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由
13、当初的“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艺术人生。案前,诗人主要是深刻地反省仕宦人生;其后,他痛苦的心灵在自然的天地里找到了归宿,发现了新的人生境界。也有人说,黄州时期“苏东坡精神寄托的对象从名利事业而转移到大自然。这就是对统治集团的一种疏远,这不能不无它的积极意义”,原因,首先,生活环境的改变是苏轼作品发生变化的客观原因,其次,崇尚佛老思想,第三,儒道佛三教合一,山谷题跋有云: “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关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古今词话转引的龙辅女红余志里的一段话:“惠州温氏女超超,年及笄,不
14、肯字人。闻东坡至,喜曰:我婿也。日徘徊窗外,听公吟咏,觉则亟去。东坡知之,乃曰:吾将呼王郎与子为姻。及东坡渡海归,超超已卒,葬于沙际。公因作卜算子词。”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于东坡此词下将语意相近的这一段情事附上,遂将这层意思推而广之。然这种以俗情附会的说法受到了后人的大量质疑 。 吴曾能改斋漫录又别立黄州王氏女子一说,亦不可信。,赏析,“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上片首两句的氛围,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15、,“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的意思,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幽人与孤鸿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
16、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恨”字是全词关键,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这首词亦有题作“孤鸿”的,疑为后人所加。此词以孤鸿自喻。孤鸿是苏轼喜爱的生命意象,他多次用来比况人生,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
17、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缺月喻示生命中的残缺感;漏断暗喻生命历程之不畅。孤鸿喻幽人,而幽人正是苏轼自指。“独往来”、“缥缈”,写生命之孤独、漂泊无依,然而却坚守着高傲高洁的品格。换头两句顿起波澜。“惊起“是生命之震憾,是心灵的悸动。“有恨无人省“是无奈的清高。“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高贵的孤独,是自觉的选择。,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清陈廷焯:“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词则大雅集),这首词寓意高远空灵,“极虚极活,极沉极郁
18、,若远若近,可喻不可喻”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国爱情作品画卷),诗骚时期的迷蒙的追想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代表作:诗经“诗无邪”蒹葭离骚神女赋 汉魏六朝的凄绝的哀伤爱而不守代表作:有所思上邪孔雀东南飞 唐宋时代的飘渺的寄托爱而别离代表作:子夜吴歌春怨无题鹊桥仙 元明清的尘世的欢畅爱而可得代表作:牡丹亭,诗句 评价,“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岂敢爱之,畏我诸兄。”“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将仲子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 情以愈曲而愈深,词以益隐而益显方玉润诗经原始 从今已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犬吠,兄嫂当知之有所思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闺
19、怨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春怨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牡丹亭,悼亡诗词,爱情为经, 死亡为纬,悼亡诗词缘起,作为一种特殊的爱情诗,其名称的出现,当是西晋潘岳为悲念其妻而作悼亡诗三首之际;而究其源头,可追溯到诗三百的邶风 绿衣。过去人们认为古人比较达观,如庄周亡妻,“箕踞鼓盆而以歌”。然而,换一个角度思索,是否可以当成特殊的悼亡,所谓“未能忘情,故歌以遣之耳,情若能忘,又何必歌?”(张萱疑耀),悼亡诗词精选,悼亡诗三首晋潘岳 谴悲怀三首唐元稹 离思五首 唐元稹 悼亡三首 宋梅尧臣 江城子 宋苏轼鹧鸪天 宋贺铸 沈园二首
20、宋陆游 忆瑶姬 骑省之悼也宋史达祖 悼亡 金秦略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清纳兰性德,优美诗句,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折。(潘岳)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结发为夫妻,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梅尧臣)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 (贺铸)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失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陆游) 但起来,梅发窗前,哽咽疑是君。 (史达祖) 自古生离足感伤,争教死别便相忘。 (秦略)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
21、觉,人生无味。 (纳兰性德),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江城子赏析,原文: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诗人四十岁,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题“记梦”,是梦后记事,内容是“梦亡妻”。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 这首词可谓是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吐露的全是真情 苏门六君
22、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艺术特色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1、以“记梦”为贯穿全词的线索,联结梦前、梦中、梦后三个层次 2、写景、记事、抒情纯用白描,但感情真挚,感人至深。 3、以逼真的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定风波作于苏轼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时期,即被贬黄州期间。,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中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发,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情。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借对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备要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
23、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坦荡的心胸和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形象,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
24、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多才多艺,天真烂漫的赤子,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苏轼其人、其诗、其文、其词,【次韵僧潜见赠】 道人胸中水镜清,万象起灭无逃形。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英。人间底处有南北,纷纷鸿雁何曾冥。闭门坐穴一禅榻,头上岁月空峥嵘。今年偶出为求法,欲与慧剑加砻硎。云衲新磨山水出,霜髭不翦儿童惊。公侯欲识不可得,故知倚市无倾城。秋风吹梦过淮水,想见橘柚垂空庭。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彭城老守何足顾,枣林桑野相邀迎。千山不惮荒店远,两脚欲趁飞猱轻。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空阶夜雨自清绝,谁使掩抑啼孤茕。我欲仙山掇
25、瑶草,倾筐坐叹何时盈。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乞取摩尼照浊水,共看落月金盆倾。,自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潮州韩文公庙碑 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自评文,他评,东坡诗天才宏放,宜与日月争光。 子瞻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苏公晚年之作,有随笔写出,不待安排,而自然超妙者。非天资高绝,不能学之。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思考练习,1、了解苏轼对词的贡献2、理解卜算子的月夜孤鸿托物寓怀,五、思考与讨论,分析词中的有“趣”的笔墨。 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一读,看其有否富于理趣的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