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小石潭记【重庆市 B 卷】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 9-12 题。 (15 分)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注】1鄂版教材为句号。23鄂版教材为
2、逗号。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 分)卷石底以出 ( ) 佁然不动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乃记之而去(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3 分)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B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C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D第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12第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
3、原因。 (4 分)【答案】9 (4 分)弯曲(或翻卷)呆呆的样子 像狗的牙齿一样离开10 (4 分)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或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11 (3 分)C(此句写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情态。 )12 (4 分)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 分) 。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2 分) 。【广西柳州市】三、文言文阅读(共 12 分,其中第 1012 小题,每题 2 分,第 13 小题 6 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4、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5、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醉翁亭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发布) B以其境过清(凄清)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11下列选项中“之” 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记之而去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醉翁亭记 )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 D何陋之有(陋室铭 )12下列对【甲】 【乙】两段
6、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B 【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C 【甲】 【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D 【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 【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13把“文言文阅读” 【甲】 【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 分)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3 分)【答案】10A(布:映照) ;11C(“之”代词)12A(甲文第二段应为“ 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13 (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7、好像在跟游人逗乐。 (“往来”“ 翕忽”“乐”翻译各 1 分)(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宴会。 (每个短语翻译个1 分)【湖北省鄂州市】二、 (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 1115 题。【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8、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 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 ;其旁,出堡坞 ,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 !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 及 是 , 愈 以 为 诚 有 。 又 怪 其 不 为 之 于 中 州 , 而 列 是 夷 狄 ,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
9、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 ”是二者,余未信之。【注释】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垠:边界,尽头。睥睨(pn ):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 (l):屋的正梁。堡坞( bow):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箭:小竹子。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1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 (2 分)其 气 之 灵 不 为
10、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益奇而坚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 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D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1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 的感情;在小石城
11、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 的不平之气。 (2 分)【答案】11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划对一处 1 分)12像狗牙那样凄清更加有的人(每小题 1 分)13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 ,越过黄茅岭下来。 (每小题 2 分)14D(2 分)15凄苦孤寂;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每空 1 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
12、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
13、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江苏省淮安市】 (二)阅读【甲】 【乙】两部分文字,完成 7-11 题。 (20 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14、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
15、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注释】霁:天放晴。 漎:流水声。 巂(gu ):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 鬣(li):马颈上的长毛。 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 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 沜:同“ 泮”,半月形的水池。 何立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 ”指左世容。 “薑(jing )坞先生” 指姚范。 就:完成。 卒:同“猝”,突然。(姚鼐游媚笔泉记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
16、顿。 (只标一处) (2 分)大 石 出 潭 中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4 分)水尤清洌 乃记之而去 被而名之 要客九人饮于是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译文: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 翼乎临于溪右。译文: 10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浏览小石潭的感受。 (4 分)答: 11 【甲】 【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4 分)答: 【答案】7大石/出潭中8清洌:清澈寒冷。去:离开。名:命名。要:同“邀”,邀请。9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 (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
17、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10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11两处画线的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写的对象是鱼,将鱼在水比成在空中,表现了溪水的“清洌”。 “俯视溶云,鸟飞若坠”描写的对象是鸟,因人在高处,所以看鸟儿飞,如从高处坠落一样,以此表现作者“向上爬”时已到达很高处。【参考译文】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
18、等,不时听到山鸟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泮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 来命名。 ”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
19、学冲(左世容,字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有点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姚范)也去了,我(姚鼐)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二、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 12-15 题。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20、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 分)水尤清冽 ( ) 卷石底以出( ) 崔氏二小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A心乐之 当余之从师也 B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C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乃记之而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5文中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 (3 分)【答案】12 (3 分)清凉弯曲年轻人13 (2 分)C14 (4 分)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 (树枝和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我)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15 (3 分)不能删去,因为与“隔篁竹”中“ 隔”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的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