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 2、名词能否做状语?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 而古代汉语却并不是这样。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芽,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三、活用原因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 分工不细,不明。,阅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其中哪些 词的词性发生了变化?,非能水也 左右欲刃相如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君将哀
2、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吾从而师之 稍稍宾客其父,操军破,必北还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1)活用为动词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4)直接作状语,名词活用,惧有伏焉,项伯杀人,臣活之,(1)用作名词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积善成德 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素善留候张良,春风又绿江南岸,(1)用作名词 (2)用作动词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六王毕,四海一,数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 在
3、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 宾语后,其语序十分特殊,有的句子还缺少 相关成分。相对今天的语言习惯而言,称为,特殊句式。,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2)者也 (3),也(4)乃、为、即(5)“是”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刘备天下枭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二、按类型分析,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必以情(处理)(触龙)入而徐趋公弗许(之)问之(于)客曰,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沛公安在?,4、主谓倒装
4、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蚓无爪牙之利,6、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 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走出文言文翻译的迷宫:一、“找出主干最重要”。如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该句中“公子”可作主语,“急”可作谓语,“人之困”可作宾语,那么“安在”是句子的什么成分呢?不符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说明句子存在特殊情况。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该句中“权”可作主语,“示”可作谓语,“群下”可作宾语,那么“以”呢?不符合 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明仅靠逐
5、字翻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二、“留、换、补、调要记牢”。【留】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以资政殿学士行”中的“资政殿学士”,“嘉祐二年”,“庐陵文天祥”等。【换】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名词作动词,“游泳”。【补】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樊哙”;“果地震陇西”中的“于”。【调】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三、“关注修辞不可少 ” 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译文:从小石潭向西南望去,溪身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溪流像游蛇那样流动, 可以看到它一会儿显露一会儿隐没,它的两岸像犬牙一样交错,无法探知它的源。 四、“艺术表达文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