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2讲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一、时段特征概览,(一)魏晋南北朝 220-589 (二)隋唐 581-907 (三)两宋 960-1276 (四)元,1276-1368,二、主干整合 练P5,【课本内容】,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课 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相关内容),必修3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必修3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相关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北周,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 汉,隋朝,东魏,北齐,南朝,北
2、朝,西魏,魏晋南北朝(220589),【魏晋南北朝】220-589,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民族融合成主流,经济上: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知识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社会动荡,选官主要依靠门第;,翻车,均田制,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佛、道思想挑战儒学正统地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绘画追求得意忘形。,三、重要历史概念,1、北魏孝文帝改革(详细内容请参看选修一第三单元及资料),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
3、阳,改易汉俗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2均田制: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北魏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
4、度。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制破坏严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三、重要历史概念,考向一 均田制 典例1、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D,【考点】 选修1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所谓均田制指封建王朝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农民耕作,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
5、,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所有制形式为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占田过限,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A项没有认识到均田制只是在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上实行,地主土地私有制不在均田制范围;B、C项不符和均田制的特征,故选D 【答案】 D,3.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 尚书陈群创议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
6、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4.宰相制度变迁(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汉武帝创立中朝掌握国家决策大权,此后 中朝官员地位和权力不断提升,到东汉时已形 成尚书台。到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 为荣誉头衔,而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形成三省制。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是三个机构, 比三公以三位首长统辖大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与隋唐相比,三省权力划分尚未制度化。,【隋唐】581-9
7、07,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进一步发展;,经济上:小农经济呈现繁荣局面;,思想文化上:全面繁荣,中华文明圈开始形成,三省六部制;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科举制,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南青北白;唐坊市制、柜坊与飞钱、草市、市舶使;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佛、道、儒三教合一;书法、诗歌步入盛世,雕版印刷术、火药应用于军事,【知识梳理】,1、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8、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三、重要历史概念,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政事堂,决策,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1)、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运作,执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
9、上没有合法地位。” 钱穆国史新论,(3)、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比较,加强皇权,防止专制 维护民主,决策、 审议、 执行,立法、 行政、 司法,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国会、 总统、 最高法院,封建君主专制,资主义民主制度,(2)、比较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练P7),考向二 从材料信息看汉唐中枢机构的地位 典例2、(2015四川高考)“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
10、曲折的发展过程,考向聚焦,C,抓关键点 “少府属官”“去公卿甚远”“居真宰相之任”是解题的关键点所在,体现了中书令、尚书令权力地位的日渐加强,强调的是中书令、尚书令权力变迁的历程。 干扰排除 与材料内涵密切相关的是C、D两项,但材料并未体现出三省制发展的曲折性,故选C。 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希望利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从侧面强调了中书省的地位和相权的作用,因此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答案 C,2.科举制:科举是一种官员,尤其是文官的选拔制度。因以分科考试选举官员,故名“科举”。它是古代
11、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中国自古在选拔官员时对出身的束缚,使得如魏晋时“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这样的由门阀士族所把持朝政的局面在中国几乎消失。同时科举也催生了一个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阶级“士大夫”。科举制的影响不仅仅在中国,古朝鲜、古越南和古日本等亚洲国家都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种面向全国大多数人民的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背景原因:,目的:,2.科举制度,A.封建经济发展 B. 随着士族势力的衰弱,庶族势力日渐兴起,九 品中正制名存实亡。庶族地主要求取得与自己经济实力相应的政治地位,隋朝统治阶级的核心是以杨氏为首的关陇汉族士族
12、集团和汉化的鲜卑贵族集团,为了巩固统治整顿官僚机构,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创立与完善:,隋文帝,创立:,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本质:,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从根本上 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影响:,积极影响:,起到了抑制门阀士族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隋唐文化教育事业的
13、发展,同时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形成有重要影响。,公平 公正,消极影响:,束缚思想,不求实际,阻碍科学进步,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考向三 科举制(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14、。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
15、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1)变化:原因:,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这样介绍宋朝:宋朝的历史留下了不少似是而非的现象:一个骁勇军人开创的国家,偏偏在武功上不及任何一个主要朝代;它的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率先转型;它企图
16、注意实际,不受抽象的观念所蒙蔽,而所产生的特殊人物,偏偏是哲学家为多。,在学界,宋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两宋】960-1276,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研究及历史学教授汉学家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一书中说:“11、12、13世纪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文明历数千载演进,盛极于赵宋之世,其后势衰,终必复振。”邓广铭认为“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宋朝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绝后的。”国际上的汉学界则对宋朝的评价更是超越了汉唐:“东方的文艺复兴”、“最伟大的时代”、“最令人激动时代”。,在学界,宋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由骁勇军人开创的国家
17、,在武功上却不及其它朝代; 宋朝由武将建立,却建立起文官政治,防范武将专权最为严厉; 宋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有人却认为最人文; 宋朝分权细,分工多,却少合作,效率低下; 宋朝商品经济很发达,却被称为积贫积弱; 宋朝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没有产生类似西方“文艺复兴”的效果;,一、两宋时期政治:,1、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1)宋朝(加强) 表现:中央加强君主专制(三分相权):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三方面措施):。,设“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区、军权、财权,进
18、一步加强皇权。,军事:,行政:,财政:,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设转运使,地方赋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宋代,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基本解决;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评价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造成军队战斗力的低下。 (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是导致行政机构效率低下,造成冗官。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屡败的原因,4、北宋中期的变法王安石变法(见选修一及资料),考向4
19、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例4、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管地方。这说明宋朝( ) 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B,试题分析:宋初对地方进行分权,权力分别直属中央。“知州”与“知县”名义都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管地方。说明宋朝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故选B。,1.市的变迁,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农业:精耕细作,如稻麦轮作制、髙转筒车;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手工业:宋出现瓷都景德镇,瓷器成为主要出
20、口产品。 商业: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出现变迁,城市发展,海上“陶瓷之路”兴盛,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二、两宋时期经济:,1.市的变迁,坊市分开,限制时间,严格管理,打破坊市界限,打破时间限制,不受直接监管,宋代商业经济繁荣,1、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增强,2、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文学: 艺术:,宋词、话本,风俗画,考向5 宋朝商业的发展 典例5、(2015北京高考)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
21、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B,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关于唐代对商业店铺所做规定的具体信息,再结合南宋都城临安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并且有四百十四行”的信息可知,南宋时期的商业与唐代相比,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正确选项为B。 A、C项信息材料没有显示; 选项D既不符合材料信息,也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史实不符,故可排除D项。 答案 B,7. (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25)许仙与白娘子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
22、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1.市的变迁,3、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练P6),考向6 经济重心南移 典例6、(2015新课标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4、宋朝的“商业革命”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这么写道:“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
23、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美国汉学巨头费正清与赖肖尔合作撰写的名著中国:传统与变革,在写到宋朝经济时,所用的标题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写道:“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1、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何表现? 1)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2)市坊格局打破,夜市普遍 3)出现交子 4)出现一大批经济繁荣的城市 5)各地经济交流频繁,海
24、外贸易频繁 6)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2、1516世纪欧洲的“商业革命”有何表现? 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流通商品种类增多 3)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宋朝“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 ?(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业处于从属地位,新的生产关系还没有萌发; 政治: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思想文化: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于僵化。4、为何15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能推动欧洲步入近代社会? 经济:欧洲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 政治:封建统治相对薄弱,“重商主义”盛行,新兴资产阶级日益
25、壮大;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人文主义倡导进取与冒险。,2016届广州调研40题,典例7、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
26、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考向七宋朝的商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10分),表现:背景:,补充答案:表现:街市制形成;商业信用发达; 照抄材料“自大街小巷买卖热闹”1分,交子的出现 1分 背景:小农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科技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商业环境相对宽松;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业税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政府重视;国家调整政策,鼓励商业发展;每点2分 印刷术的发展
27、或者指南针的应用,1分,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6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4分),科技发展出现高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播到世界;宋代理学有了重大发展(二程、朱熹); 宋词是主要文学形式;风俗画是最大亮点(清明上河图)。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多元化增强,突出表现在宋词、话本、风俗画等形式上。,三、两宋时期的思想文化:,理学:,1、含义: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
28、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重要历史概念,“士人相信,中唐以来国家权威的失坠,是由于社会的道德沦丧、伦理崩坏,人们对国家合法性与秩序合理性的漠视,正是这种观念的松懈和自觉意识的消失,使历史出现了这样的危机,长达两个世纪的变动,曾经给士人留下相当痛苦的回忆和相当深刻的印象,也刺激了重建国家和思想秩序的想法。”
2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P178-179,2、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3/12/2020,宋代理学的提出,除了应对佛、道的冲击和挑战外,还与宋朝特殊的社会背景相关。程朱理学的要义在于,通过外在高尚的道德律令来约束内在的沉沦的人心,从而建立合理的思想和社会秩序。宋朝以“重文轻武”政策立国,“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让理学家看到了“得君行道”的希望。,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唐末以来由于战乱,伦理道德遭破坏,不利大一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
30、,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考向八 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及对文化的影响典例8、(2015山东高考)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梦梁录卷十八,(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城市坊市界限
31、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3、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练习册P8),考向九 理学思想的影响 典例9.理学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影响巨大。它对于外来哲学系统,如佛教的敌视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官僚比此前的时代更难于接受外部的思想和影响,理学对传统的强调是最终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材料说明理学( ) A.吸收佛、道的基本教义而自成体系 B.延迟了三大发明的向
32、外传播 C.阻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 D.促进了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C,2、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练习册P9),解析 从材料中“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可知理学对中国发明创造以及科学家、学者智力的束缚,这种束缚造成的影响禁锢了人的思想,使中国创新能力缺失,强调理学思想的局限性;A项是理学的内涵; B项“延迟”不正确; D项是理学思想的积极影响。 答案 C,1.政治上 (1)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 (2)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完善: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有效地管理地方政府,为后世所沿用,巩固了国家的统
33、一。,【元】1276-1368,2.经济上: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大都、泉州,【知识梳理】,3.文化上科技:简仪、授时历、王祯的农书 文艺:元曲是主要文学形式;文人画成就突出(王冕墨梅图)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反映了文学世俗化的趋势。,【知识梳理】,一、重要历史概念,行省制:,行省一词,源于金朝。金国因地方上战争的需要,设行尚书省以分任军民之事,非定制。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
34、,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行省制度 1、内容: (1)以行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分设十个行省 (2)两个单列行政区划: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称中书省(“腹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3)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4)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利时受到中央节制。 (5)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
35、并述职;中央以监督官员,采取省官互迁形式加以控制。,2、特点:一是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二是行省制度既有利于中央收集,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三是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也即可以说是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 四是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积习。,3、影响:课本P13,13、考向十 元朝行省制 典例10、(2015福建高考)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
36、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B,紧扣题眼 “国家事务定时逐项讨论”是本题的题眼所在,强调处理国家事务的民主集中原则。 排除干扰 “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A项解读错误;“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B;C项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D项解读错误。 答案 B,二、重点强化,1、比较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的特点(练P8),2、从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度创新、焦点与
37、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度创新、焦点与特点 (1)创新演变,(2)焦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 (3)特点: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隋文帝废除郡级区划,隋唐地方行政区划以州、县两级为基础。唐太宗时期开始设“道”,作为监察区,后来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在州县之上还有“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地方割据和削弱地方权力问题。汉初实行分封诸侯王的制度,随着王国势力的发展,逐步形成地方割据,日益威胁中央集权。景帝至武帝时期,逐步解除诸侯王的军政大权。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初年,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