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2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具体史实,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1政治 三省体制开始形成;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2经济 农业:北魏均田制。形成耕耙耱技术。 手工业: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商业:北方商业一度破坏,南方相对繁荣,出现“草市”。,3文化 (1)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 (2)农学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 (3)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魏晋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
2、为“书圣”。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代表人物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汉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原因有 汉末社会危机激发社会进行深刻反思 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A. B C D 答案:D 书法艺术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发展到自觉阶段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结合教材分析,不难得出准确答案。,阶段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政治上,国家分裂;九品中正制和士族门阀制度兴盛,专
3、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 。经济上,北方经济遭破坏,实行屯田制和均田制;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文化上,道教和佛教兴盛,冲击儒学;,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二、隋唐时期 1隋唐时期的政治 (1)三省六部制: 相权被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2)选官实行科举制: 隋朝创立,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3)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军镇的将领(节度使)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面。,具体史实,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 ;宋代设置
4、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 B.加强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C.宦官专权乱政现象严重 D.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解析 题干反映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这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强化君权、维护独裁专制的需要,故选D项。古代廷议制度是君主为减少决策失误而进行的,这是廷议的目的之一,排除A项; 加强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只是目的之一,排除B;C项是君主专制独裁的结果,排除。,答案 D,对应训练 (2016临汾高考检测)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
5、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 C 解析 从“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可知政事堂是决策机构,故C项正确。,【答案】C,2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隋唐时期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唐代出现了筒车。 (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草市)
6、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坊市分开,商业活动受时空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南方工商业城市扬州、益州繁荣;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唐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隋唐时期的文化 (1)思想:佛、道盛行,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2)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文学 诗歌: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诗歌创作繁荣的原因) 小说:出现唐传奇。 (4)绘画:唐代绘画艺术进入繁盛时期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5)书法: 楷书:欧阳询、颜真
7、卿、柳公权等。 草书:张旭、怀素等,二、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政治上,全国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文化上,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繁荣。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频繁。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阶段特征,三、宋元时期 1政治 (1)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二府三司)。 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
8、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2)元朝的政治制度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具体史实,2经济 (1)农业:宋代不抑土地兼并,租佃制发展。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宋朝出现高转筒车。 (2)手工业: 制瓷业: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元代出现青花瓷; 纺织业:宋代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商业: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商业环境相对轻松;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商
9、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城市商业市坊界限被打破;边境贸易发展。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4)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精要点拨 经济重心南移,(1)含义:就是指古代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表现:以农业为主要表现,其次是手工业和商业以及城市布局和对外贸易。(3)过程 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于平衡。(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南方赶上了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五代时期,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两宋时期,经济重
10、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原因 北方长期动乱,北民南迁,为南方发展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自然条件好。 南方统治者开明,安顿流民。 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促进了民族融合。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推动了南北交通的发展。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对人才教育的影响。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影响,【考题5】 (2014课标全国,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
11、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关键信息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迁移知识 宋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选A项;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 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答案 A,【考题】 (2015课标全国,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
12、,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关键信息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迁移知识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解析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 C,(视角:社会热点“一带一路”战略 )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两宋时与东南亚的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这种状况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市
13、坊界限的打破 B.纸币交子的出现 C.三司使掌管财政 D.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 据题干可知,两宋时期与东南亚的对外贸易占据重要地位,说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故选D项。市坊界限、纸币交子都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与地域无关,排除A、B两项;三司使掌管财政,与地域无关,排除C。,答案 D,精要点拨 认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1、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2、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 (1)春秋战国商业发展的特征: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 (2)秦汉隋唐商业发展的特征
14、 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的规模不大。 对外贸易发展。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 (3)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 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空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草市”发展。 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4)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性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集权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4、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随着商品经
15、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逐渐由北方内陆向东南沿海、沿江一带发展。 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3思想文化 (1)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 理学在宋元是官方哲学。 (2)科技: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 (3)文学: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宋“话本”兴起。元代元曲繁盛。 (4)绘画: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
16、,风俗画发展。 (5)戏曲:元朝杂剧的出现,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精要点拨1 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特点及评价,(1)宋代理学的产生背景,政治上:宋代强化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 文化上:儒学的危机。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 佛、道盛行,挑战儒学;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2)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主要讨论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从发展演变角度看:理学是
17、儒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时更新的特点,也证明了儒学的强大生命力。 从社会进步角度看: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影响。 从历史反思角度看: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社会发展不利。,(3)评价,【解析】表格中民办的比例减少了,无法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故 A 项错误, 符合题意;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是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二程都曾在此讲学,四大 书院之二白鹿洞书院,更因朱熹的讲学而出名,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 民办书院比例下降,思想控制
18、增强,制约了古代文化的发展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官办书院增加,表明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精要点拨2 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发展折射的时代特征,(1)思想: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 (3)文学:宋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另一方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元曲:反映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
19、异常黑暗的现实。,(4)书画艺术: 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风俗画盛行。 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1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站着的老妇双手忙着引线团,疲惫而沧桑的脸上体现出体谅和爱抚,身上穿着补丁累累的破烂衣服,坐着的村妇一边怀抱婴儿哺乳一边摇轮。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民众生活安宁富足 B作者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C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手工业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中“破烂衣服”可知民众的生活贫困,故A项
20、错误;纺车图中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一幕,具有写实风格,所以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村妇操作纺车情景,不能代表纺织业,故C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B,二、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继承发展时期。 政治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渐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文化上,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儒学有了较大发展;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宋词元曲、风俗画成就突出。,阶段特征,通史考向,主题四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跨模块角
21、度综合考查重大历史现象的特点、影响 视角1 从政治角度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影响,【考题9】 (2015课标全国,2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 B,关键信息 表格图中江苏、河南状元人数的变化。 迁移知识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科举制等。,解析 观察图表,以江苏为代表的南方科举考试状元人数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选B项。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中原地区经济发展
22、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视角2 从政治和思想角度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考题10】 (2015课标全国,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 C,关键信息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 迁移知识 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统治。 解析 据题干情境可知,东南
23、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说明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受理学影响,宋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并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 C,视角2 从制度创新角度认识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考题2】 (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审
24、题定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辨析选项 本题关键信息是“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题干主要叙述的是对地方官任职的规定,与守法体系、健全地方行政机构和完善地方监察制度无关,故排除A、C、D三项。规定地方官任职要避亲、避籍,其目的在于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故选B项。,答案 B,对应训练 (2016武汉高三模拟)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削相权以加强集权 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解析 转运使与提点刑
25、狱司都有对官吏的监察权,提举常平司与转运使都有财权,转运使的权力被分散,同时这些机构相互牵制,故D项正确。,【答案】D,对应训练 (2016德阳一模) 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为解决这一“缺陷”,元代( ) A推行土司制度 B建立行省制度 C简化行政层级 D实行省官互迁,解析 土司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元代以前的地方行政体制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的描述可知考察的是元代行省制度,故B项正确;元代地方行政层级相对前代更加复杂,故C项错误;“省官互迁”与解决“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
26、缺陷”的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课标全国卷第41题热考题型系列之二信息提炼说明型,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3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
27、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6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可确定从政治经济、社会人生、思想文化三方面解释宋朝的“古今之变”。根据材料一“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并联系所学可
28、知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从而迎来真正的平民社会。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人生上自晚唐两税法改革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文化上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及世俗文化流行。,【答案】(1)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兴起;自晚唐两税法改革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文化上: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世俗文化流行。(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各答一点记2分,共6分),结束!,隋唐三省六部制形
29、成并完善,(1)分工 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特点 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并完善,(4)评价 积极:三省六部的职权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1.“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形式上都有权力分散、权力制衡的性质,但本质上完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通过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立法、司法、行政大权全由皇帝掌握;西方三权分立的目的即在于防范专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热考重点深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