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甲壳类的免疫机制技术部,虾蟹的免疫系统,虾蟹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进化程度较低。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简单: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虾蟹的防御机制,第一道防线 屏障作用第二道防线 滤过作用第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甲壳的阻挡作用甲壳主要成分为甲壳素,具有稳定性和抗腐蚀的作用。 甲壳的损伤修复作用体壁破后,立即有蓝色血淋巴渗出,并且立刻封住伤口,血淋巴不再渗出,24小时后黑色素形成。 蜕皮及排除作用异物的刺激,促进蜕皮激素的分泌,导致提前蜕皮,把鳃及血窦内的异物排掉。,滤过作用,鳃的滤过作用鳃丝表面与经过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但大分子及微生物不能透过,异物被滤在鳃血窦与鳃丝末端膨大的囊状结
2、构中。囊状结构正常情况下是空的,没有血细胞游走。囊状接结构中有异物时,鳃丝中的血细胞游走到顶端囊状结构中进行吞噬作用,清除异物,或到蜕皮时一同蜕掉。河蟹鳃丝下面有一根刷状物,定期刷掉鳃上的异物。,血窦的滤过作用血窦为遍布机体的一些腔,也是交换淋巴的场所。 并不是所有的异物都能进入血窦,有些大颗粒(如碳素颗粒和白色念珠菌)则主要被滤入鳃的顶端囊状结构。 血窦滤过异物后,表现出炎症反应(血细胞的数量增加,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 蜕皮,清除血窦内的所有异物,淋巴器官的滤过作用异物通过输入淋巴管被滤入淋巴器官,被存放在淋巴小管腔中,小管的淋巴细胞游出管壁进入管腔进行吞噬作用。吞噬后的残余物通过输出淋巴
3、管被排入肝胰腺,肝胰腺分泌出的消化酶类也具有像高等生物的将解排毒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 病原或异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进入机体后,被快速滤入具有滤过作用的组织和器官,这些部位的病原和异物的清除和消灭由血清和血细胞的共同作用来完成。 参与这种过程的细胞主要是吞噬细胞,还包括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和淋巴器官中的淋巴细胞。 甲壳类的白细胞称为血淋巴细胞。,血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血淋巴细胞随血淋巴遍布全身,主要分布在各血窦和鳃丝腔中,其次是其它组织和器官中的血细胞,它的吞噬过程包括: (1)吸附阶段:异物进入甲壳类机体后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吸附,这种有效的吸附是在血清因子的作用下被识别的。 (2)吞入阶
4、段:有效吸附后,血细胞伸出伪足,或直接形成凹陷将异物颗粒吞入。 (3)分解异物:血细胞可将吞噬物分解,在大量异物存在的情况下,血细胞可同时吞入2个以上的异物,异物被吞入的同时,血细胞也往往会解体。 (4)清除异物:排除异物的主要部位在鳃部、步足等处,在蜕壳时将异物和坏死的组织排除体外。,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病原被滤入淋巴器官后,进入淋巴小管的腔中,这时淋巴细胞受趋化作用游出基底膜大量进入管腔,进行吞噬,其吞噬过程与血细胞相似,淋巴细胞具有比血细胞更强的吞噬活性。,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因子 包括天然形成的或诱导产生的各种生物活性分子,主要是血淋巴中的各类抗菌因子、抗病毒因子、血凝因子、细胞
5、激活因子、识别因子、凝集素、溶血素及溶菌酶等各种免疫活性的酶类。 这些免疫因子的作用: 识别异物,包括外来入侵的病原菌和病毒,通过凝集、沉淀、包裹、溶解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及扩散,或者直接将其杀死并排出体外,发挥调理作用,促使血细胞更易于吞噬外来颗粒; 还可以参与止血、凝固、物质吸收与运输以及创伤修复等生理作用。,酚氧化酶(PO) 甲壳类的血淋巴细胞分三种:颗粒性血淋巴细胞半颗粒血淋巴细胞玻璃样细胞 酚氧化酶原(proPO)广泛存在于血液(尤其是颗粒性血淋巴细胞)和甲壳内层组织,半颗粒血淋巴细胞起次要作用。 颗粒性血淋巴细胞充满大的颗粒,主要功能是贮藏酚氧化酶原。,酚氧化酶原的激活 酚氧化酶原可被多糖(如-1,3-葡聚糖、脂多糖、肽聚糖)、胰蛋白酶、十二烷基硫酸钠等激活,成为活性的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 加热也可激活酚氧化酶原。 酚氧化酶原也可自发激活:(1)蜕皮阶段 :甲壳内层的酚氧化酶原能自发激活,参与新甲壳的硬化。(2)物理刺激:冷冻冷藏过程,发生褐变。,酚氧化酶的激活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活性物质,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防御反应,包括提供调理素,促进血细胞吞噬作用、包囊作用和结节形成,以及介导凝集和凝固,产生杀菌物质(溶菌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