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澍,中国当代建筑师,祖籍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野家坡村。 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 1981年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中学。 1981年后游学江南。 1981年被东南大学建筑系录取。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 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 (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个人简历王澍,1990年建造的海宁青少年宫是王澍的处女作。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200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10年获威尼斯双年展建筑 大奖。 2
2、011年获法国科学院建筑学 院金奖。,个人简历王澍,2011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在哈佛大学作题为“自然形式的叙事与几何”的演讲,其间他对着台下怒吼:“I tell you the truth!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你们真相!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 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 奖”普里兹克建筑奖,他是首 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2013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
3、全世界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个人简历王澍,代表作,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喜欢阅读、听箫管、品山水画,擅长书法,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文人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建筑观点,王澍是当代中国建筑界走地域化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建筑界最具中国传统文人特质的建筑师”,故而其建筑具有浓厚的中国文人品质。“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 2012普里兹克建筑奖获奖者王澍当年古代建筑师用的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
4、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 王澍想告诉人们的是,循环利用人们眼中的废旧材料也能造出“桃花源”。,建筑观点,在王澍看来,6、7世纪之前的中国和欧洲很像,绘画艺术以人作为主要对象。7世纪之后,经过一系列残酷的内战、经济危机、政治腐败、自然灾害等,中国的整个知识界发生了价值观的扭转整个兴趣开始面向自然。“因为自然比人间社会更美好,是需要长期维护的对象。”,宁波博物馆,简介,宁波博物馆是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5亿元,建筑主体3层,目前,第3层的施工外网已脱卸,博物馆雏形初现。宁波博物馆处在区政府大楼以南,市民广场以西,
5、与广场东侧的文化艺术中心遥相呼应。地段为南北约260 m、东西约110m的 长方形,北面地界沿道 路呈弧形。,博物馆概况,简介,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之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同时,充分体现 “独特性、艺 术性、经济性、超前性、 功能性、安全性”。,简介,建筑分为5个主要体量,东南、西南、东北三翼为展览陈列区,西北翼为办公后勤区,中部的公共服务空间和库藏部分将各部分连接起来,为了方便货物的进出,库藏部分置于
6、建筑的底层,成为建筑的“基座”。此外,通过与公共服务空间联系方式上的区别,区分了办公后勤区和陈列区。这样布局,各陈列、管理可分可合,并且在局 部陈列闭馆时,公共服 务部分照样可以对市民 开放,体现出博物馆的 开放性和市民性。,形态模型,设计理念,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首层平面,三层平面,平面设计图,二层平面,交通流线,将博物馆的报告厅等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空间架设在库藏部分形成的”基座”的上方,这样一方面能形成一个比较有气势的入口,一方面能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线性的流通空间,作为博物馆的公共大厅。这个核心公共大厅可以将博物馆各部分功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水平向的联系环;同时,架设其上的宣传教育
7、和休闲娱乐空间也可以将各陈列空间联系起来,形成另一个水平向的联系环。这两个水平联系环构成了博物馆交通流线的横向“骨架”。,公共大厅纵剖面,交通流线,陈列区在与横向“骨架”相接的地方设置了竖向交通,每个竖向交通直通底部的库藏区,既承担了观展交通,又承担了货物交通。又通过设计巧妙地避免了二者流线的交叉。这三个竖向的交通成为博物馆交通流线的竖向“骨架”。为了加强两个横向“骨架”自身的联系,又在二者之间设置了南北两个竖向交通,作为博物馆交通流线的竖向“骨架”,其中,南面的竖向交通使得报告厅有独立的对外入口。,竖向交通流线,交通流线,于是,博物馆的交通流线形成了两个横向“骨架”,五个竖向“骨架”的基本格
8、局。在此基础上,又设置了若干的竖向交通,形成了完整的博物馆交通体系。这种交通体系下,观众对参观路径一目了然,管理起来也十分方便。,竖向交通流线,空间设计,没有在形式上作过多地追求,而是关注建筑的基本品质,注重对功能和空间体验的挖掘,在充分解析和提取宁波特有的建筑思想、空间气质、场所精神和营造方法的基础上, 将“廊”、“院”、“台”、“径”等宁波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空间意向进行巧妙而生动的传达。,空间设计,桥 径 廊 院 台,桥:宁波深得江南水乡特色,江河湖泊星罗密布,桥梁纵横交错。宁波的桥的种类多种多样,漫步其上,颇有一番情趣。在包括报告厅、多媒体室、休闲茶座、影视厅等在内的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区的
9、空间设计中,我们汲取了“桥”的意向,通过天桥、栈桥将西南侧的鄞州区历史发展馆和东北侧的专题展区连接起来,编织出饶有情趣的漫步空间,把参观 展览功能和教育休闲 功能有机的整合在一 起。,公共大厅上方的“桥”,径:宁波的寺庙往往依山而建,礼拜者沿着长长的蹬道拾级而上,心中的期待感不断积蓄。“径”,作为一种前导型空间,为主要空间的塑造埋下铺垫。我们将博物馆的南入口处理为长长的坡道,给参观者带了一种期待感的同时,引导其进入博物馆的公共大厅。,南入口,廊:宁波传统建筑讲究群落布局,建筑间依靠廊道彼此相通,廊边栽花种树,各不相同。增大了博物馆报告厅通向影视厅的连廊的宽度,使得其既是交通空间又是休息空间,连
10、廊旁的屋顶花园为参观者营造了舒适的休息氛围。,报告厅通向影视厅的连廊,院:无论是“三围一开”的四合院还是面水临街的里弄,院落和天井都是宁波的传统民居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具有浓烈的生活情调。结合各功能空间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了若干种类型的内院。竹刻艺术馆的内院为营造实物场景一体化的氛围提供空间基础;办公空间的内院调节了办公空间的微气候,为办公人员创造了舒适的工作环境;服务区屋顶的内院,与屋面的室外活动结合,丰富了屋面的空间层次。,宁波民居,竹刻艺术馆,院:,办公内院,屋顶内院,台:宁波传统中,重要的殿堂往往建于用石块砌筑起来的台座之上,寺庙中的主殿更是落在数层台地之上。 “起台”,这一能加强空间序
11、列感和空间气势的工具,很早就被发现和运用了。对空间要求较为灵活的电脑查询区和休息区设立在层层台面之上,行成了颇具气势的空间序列。最上层台面向北侧敞开,视线豁然开朗。,寺庙中的主殿在台地之上,查询区和休息区,造型设计,材质:宁波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瓦同过一种名“瓦片”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瓦片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片、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明清以来的旧物。,造型设计,材质:而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竹做成特殊模板,留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理,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仿佛置身古老街巷,神游江南竹林,这正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造型设计,开窗:我们根据到博物馆内部采光量需求,采用了更为灵活的开窗方式,在包括立面及屋顶的整张表皮上,依据内部空间采光要求布置了不同疏密大小的圆窗,例如展览部分分布较疏,公共空间部分分布较密。其灵感一方面来自于水中 富有动感、不断变化的气泡,另 一方面也是对舷窗的隐喻。,造型设计,庭院:在博物馆入口,建筑内部和屋顶的庭院,包括真实的竹子庭院,也包括虚拟的“竹影”庭院,毛竹作为模板的清水混凝土庭院。,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