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文币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ppt
- 资源描述:
-
1、2 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1 文化与环境文化范畴的演进,211 人类文化范畴的演进,“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有这样几句话:“圣人之治天一,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与“武力”相对的教化。 易贲卦(彖传)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一词在古代的含义,当指文治教化、礼乐典章,这一认识一直延续至近代。 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其含义与古代不尽一致,它是19世纪末期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
2、的培育。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 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
3、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 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 ,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
4、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中国近代,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各种业果而言”。 各种文化定义,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决定了人类文化和环境的关系。,212 生态环境及环境文化范畴,所谓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
5、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 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 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可以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过程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什么是环境文化?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即是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
6、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几十年来,环境文化的理念广泛渗透到人类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领域, 预示着人类文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将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生态危机产生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即是今天的先进文化。,环境文化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地球生态系统是脆弱的,如果听任传统工业文明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摧残和破坏,人类将无家可归 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离; 环境文化强调,人与
7、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 文化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环境文化强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必须统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对环境的修复相平衡。,“环境文化”是特定群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 环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仅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进化”的过程。 “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成果的体现既反映了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了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213 生态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
8、绝对性 所谓绝对性,就是一种不可移易性、永恒性和直接性。 首先,没有适当的地理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成乃至生命的产生。不难理解,正是这种适当的地理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决定性的前提。 其次,地理环境对既存社会兴衰的影响也具有不可移易性和直接性。如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对繁荣程度的易位。,再次,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对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同样具有不可移易性和绝对性。 不管文化发展到什么阶段,沿海地区生产力的结构将永远区别于内陆和高原地区生产力的结构,工厂和城市永远只能建立在水源丰富的地区而不能建立在沙漠之上,这些都是不可移易的,并且二者之间的作用是直
9、接的。 孟德斯鸠说,气温对于人的肌肉和心脏活动能力的影响就像气温之于铁一样,使之热胀冷缩;他还说寒冷的气温使人的性格勇敢,炎热的气温使人的性格怯懦,这些都表明了气候条件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影响的永恒性、不可移易性和直接性。,2)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是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对文化影响的性质,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是它作为社会的内部因素对文化影响的性质。 所谓相对性就是可移易性、暂时性和间接性。就是说,从这个视角观察的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不可能使社会永久地停留在某种状态或飞速地发展到某一状态; 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处于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社会
10、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要同那些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一样,必将经历由“少年”到“青年”再到“壮年”乃至“老年”的发展阶段。 认识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十分重要,它使人们相信,凡是在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文化决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总是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绝对性表明“自然力控制社会”,相对性表明“社会控制自然力”。 在绝对性下,社会对自然力不是没有反作用,但是自然力对社会或文化的控制却是绝对的;在相对性下,自然力对社会或文化不是没有影响作用,但自然力却被置于社会的控制之下。 人们一方面只能在自然条件所允许的前提下进行活动,另一方面又可以凭借基本合适的自然环境这一舞
11、台,并把这自然环境当作自身活动中的一个成分或者因素,从而创造出壮丽辉煌的业绩。,23 环境与人类文明作用机制,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环境的关系史,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及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环境可以催生文明, 也可以毁灭文明。,2. 3.1 生态环境孕育文明,考察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发现,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环境机制往往是促生文明最重要的因素。 古埃及文明可以说是“尼罗河的赐予”。历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埃及漫长而富于生命力的文明,并由此兴盛了将近100代人。 尼罗河流域的土地所
12、以能使文明繁荣达数千年之久,主要取决于尼罗河河谷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特性。 古代西亚是最早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尤其以两河流域的文明最为璀璨夺目。 幼发拉底河( Euphrates) 和底格里斯河(Tigris) , 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生活的苏美尔人较早地掌握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灌溉技术, 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设施, 建立了原古时期较为发达的农业。,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在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 据考古发掘确证,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之苏美尔人较高的筑造水利设施的技术, 引渠灌溉, 使得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13、极高, 平原也因此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态系统。 印度文明被称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文明的发端与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印度平原地区面积远远超过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面积的总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 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印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哈拉巴文明,就是在北印度平原的印度河恒河平原上产生的。 印度河恒河流域丰饶的生态与环境,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它哺育滋养了悠远的印度文明。,1979 年科学杂志刊载了一篇探讨中美洲玛雅(Mayas) 文明长期发展和最终毁灭的论文,引起了世人对玛雅文明的重视。 居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的印第安人曾创造出了辉煌的玛雅文明
14、, 后来这个文明在今危地马拉的多雨森林地带发展到了顶点。 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文明中的佼佼者, 在世界文明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玛雅文化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之一, 是印第安人各族中最发达的文化。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东部,有一处空旷的荒漠,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 是古代楼兰王国的遗址。史料记载, 古楼兰曾是西域36 国之一, 商贾云集, 胡杨绿化率高达40 %以上, 河流清澈。 在西汉初期, 楼兰已是古代丝绸之路要道上一个重要的绿洲城邦之国,被称为是丝路上的文明古国。,从这些古老文明的起源可以看出, 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明诞生以前, 都曾拥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
15、 在河流流域, 充足的河水既能保证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求; 河流流域的周围通常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湿润的气候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宽阔平坦而肥沃的土壤, 使得土地的承载能力极高, 易于人口的繁殖。 人类文明的起源首先都是以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依托, 离开了自然环境的支撑, 人类的文明也就无从谈起。,232 文明的衰落与生态环境,诸如两河流域文明、玛雅文明等古老的文明,这些文明的光辉点都没能延续下来均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 1) 人过度改造自然环境 人类从狩猎采集文明转向原始农业文明之后,开始过一种稳定的定居生活,使自然环境开始了人工化改造的过程。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16、越是密集的地方, 自然生态系统也越是最脆弱的, 最终会使得建立在过分脆弱环境基础上的文明消失。 从公元前500多年开始,巴比伦文明逐渐走向毁灭并被埋藏在沙漠下将近2000年,变成了历史遗迹。古巴比伦文明的败落曾经是一个秘密,而地理学和生态学专家对此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破解: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表明, 建立在人工农业体系基础上的文明有时是极其脆弱的, 因为所有的人工干涉都是会损害自然生态系统。 同美索不达米亚一样, 印度文明的定居者们由于对自然环境的过分开发, 结果使草肥水美的丰腴之地成了一个不毛之地。20 世纪70 年代的田野考古发现, 古代玛雅人使用的是
17、一种强度大得多的农业体系。他们把丛林清除掉, 造出了广阔的梯田,在沼泽地区修建高抬起来的田地,这种强度很高的耕作体系, 就是玛雅人所有成就的基础。但由于耕作强度加大, 支撑这样一个庞大的超级结构的生态基础却显然并不具备, 环境崩溃在威胁着文明的发展。,2) 人口数量超出环境承载力 玛雅文明毁灭的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人口负载造成的。 从公元前800 年左右起的17个世纪中, 人口平均每隔408 年就翻一番, 到公元900 年时已达500 万人。 人口负载不断增加的背景下, 过度开垦使森林严重破坏, 导致土壤侵蚀日益加剧, 表土被冲入这个地区的河流湖泊, 湖泊为淤泥堵塞, 耕地生产能力到最后几乎完
18、全丧失, 不仅食物严重匮乏, 而且在旱季饮水也无法保证。于是, 一个最早的世界文明遂告崩溃。 人口急剧增加既是文明衰落的直接因素, 也是其他环境问题的诱因。 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对粮食需求的迅猛增加,加重对环境的负荷。,3)水的匮乏是文明衰落的直接原因 水滋养与孕育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水的缺乏会直接导致文明的覆灭。 楼兰古城在公元330 年后开始急剧衰亡, 最后变成了一片废墟。 楼兰古城的消失是由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所致, 其中最致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供水。 不合理的灌溉造成了土地的盐碱化, 使曾经繁荣兴旺的苏美尔最终变成了一个荒芜之地。 水资源是滋养人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但水资源使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