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6

类型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ppt

  • 上传人:精品资料
  • 文档编号:11273076
  • 上传时间:2020-03-07
  • 格式:PPT
  • 页数:56
  • 大小:434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ppt
    资源描述:

    1、2 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1 文化与环境文化范畴的演进,211 人类文化范畴的演进,“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有这样几句话:“圣人之治天一,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与“武力”相对的教化。 易贲卦(彖传)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一词在古代的含义,当指文治教化、礼乐典章,这一认识一直延续至近代。 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其含义与古代不尽一致,它是19世纪末期通过日文转译从西方引进的。,“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

    2、的培育。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分。 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

    3、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 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 ,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伯和科拉克洪的

    4、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中国近代,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各种业果而言”。 各种文化定义,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化认识的历史过程。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决定了人类文化和环境的关系。,212 生态环境及环境文化范畴,所谓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

    5、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 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 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可以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过程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什么是环境文化?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即是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

    6、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几十年来,环境文化的理念广泛渗透到人类经济、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领域, 预示着人类文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将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生态危机产生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即是今天的先进文化。,环境文化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地球生态系统是脆弱的,如果听任传统工业文明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摧残和破坏,人类将无家可归 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离; 环境文化强调,人与

    7、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 文化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环境文化强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必须统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对环境的修复相平衡。,“环境文化”是特定群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 环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仅是“自然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进化”的过程。 “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成果的体现既反映了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了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213 生态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

    8、绝对性 所谓绝对性,就是一种不可移易性、永恒性和直接性。 首先,没有适当的地理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成乃至生命的产生。不难理解,正是这种适当的地理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决定性的前提。 其次,地理环境对既存社会兴衰的影响也具有不可移易性和直接性。如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相对繁荣程度的易位。,再次,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对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同样具有不可移易性和绝对性。 不管文化发展到什么阶段,沿海地区生产力的结构将永远区别于内陆和高原地区生产力的结构,工厂和城市永远只能建立在水源丰富的地区而不能建立在沙漠之上,这些都是不可移易的,并且二者之间的作用是直

    9、接的。 孟德斯鸠说,气温对于人的肌肉和心脏活动能力的影响就像气温之于铁一样,使之热胀冷缩;他还说寒冷的气温使人的性格勇敢,炎热的气温使人的性格怯懦,这些都表明了气候条件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影响的永恒性、不可移易性和直接性。,2)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是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对文化影响的性质,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是它作为社会的内部因素对文化影响的性质。 所谓相对性就是可移易性、暂时性和间接性。就是说,从这个视角观察的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不可能使社会永久地停留在某种状态或飞速地发展到某一状态; 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处于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社会

    10、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要同那些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一样,必将经历由“少年”到“青年”再到“壮年”乃至“老年”的发展阶段。 认识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十分重要,它使人们相信,凡是在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文化决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总是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绝对性表明“自然力控制社会”,相对性表明“社会控制自然力”。 在绝对性下,社会对自然力不是没有反作用,但是自然力对社会或文化的控制却是绝对的;在相对性下,自然力对社会或文化不是没有影响作用,但自然力却被置于社会的控制之下。 人们一方面只能在自然条件所允许的前提下进行活动,另一方面又可以凭借基本合适的自然环境这一舞

    11、台,并把这自然环境当作自身活动中的一个成分或者因素,从而创造出壮丽辉煌的业绩。,23 环境与人类文明作用机制,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环境的关系史,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及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环境可以催生文明, 也可以毁灭文明。,2. 3.1 生态环境孕育文明,考察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发现,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环境机制往往是促生文明最重要的因素。 古埃及文明可以说是“尼罗河的赐予”。历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埃及漫长而富于生命力的文明,并由此兴盛了将近100代人。 尼罗河流域的土地所

    12、以能使文明繁荣达数千年之久,主要取决于尼罗河河谷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特性。 古代西亚是最早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尤其以两河流域的文明最为璀璨夺目。 幼发拉底河( Euphrates) 和底格里斯河(Tigris) , 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生活的苏美尔人较早地掌握了农业生产需要的灌溉技术, 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设施, 建立了原古时期较为发达的农业。,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在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 据考古发掘确证,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之苏美尔人较高的筑造水利设施的技术, 引渠灌溉, 使得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13、极高, 平原也因此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态系统。 印度文明被称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文明的发端与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印度平原地区面积远远超过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面积的总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 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印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哈拉巴文明,就是在北印度平原的印度河恒河平原上产生的。 印度河恒河流域丰饶的生态与环境,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它哺育滋养了悠远的印度文明。,1979 年科学杂志刊载了一篇探讨中美洲玛雅(Mayas) 文明长期发展和最终毁灭的论文,引起了世人对玛雅文明的重视。 居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的印第安人曾创造出了辉煌的玛雅文明

    14、, 后来这个文明在今危地马拉的多雨森林地带发展到了顶点。 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文明中的佼佼者, 在世界文明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玛雅文化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之一, 是印第安人各族中最发达的文化。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东部,有一处空旷的荒漠,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 是古代楼兰王国的遗址。史料记载, 古楼兰曾是西域36 国之一, 商贾云集, 胡杨绿化率高达40 %以上, 河流清澈。 在西汉初期, 楼兰已是古代丝绸之路要道上一个重要的绿洲城邦之国,被称为是丝路上的文明古国。,从这些古老文明的起源可以看出, 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明诞生以前, 都曾拥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

    15、 在河流流域, 充足的河水既能保证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需求; 河流流域的周围通常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湿润的气候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宽阔平坦而肥沃的土壤, 使得土地的承载能力极高, 易于人口的繁殖。 人类文明的起源首先都是以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依托, 离开了自然环境的支撑, 人类的文明也就无从谈起。,232 文明的衰落与生态环境,诸如两河流域文明、玛雅文明等古老的文明,这些文明的光辉点都没能延续下来均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 1) 人过度改造自然环境 人类从狩猎采集文明转向原始农业文明之后,开始过一种稳定的定居生活,使自然环境开始了人工化改造的过程。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

    16、越是密集的地方, 自然生态系统也越是最脆弱的, 最终会使得建立在过分脆弱环境基础上的文明消失。 从公元前500多年开始,巴比伦文明逐渐走向毁灭并被埋藏在沙漠下将近2000年,变成了历史遗迹。古巴比伦文明的败落曾经是一个秘密,而地理学和生态学专家对此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破解: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表明, 建立在人工农业体系基础上的文明有时是极其脆弱的, 因为所有的人工干涉都是会损害自然生态系统。 同美索不达米亚一样, 印度文明的定居者们由于对自然环境的过分开发, 结果使草肥水美的丰腴之地成了一个不毛之地。20 世纪70 年代的田野考古发现, 古代玛雅人使用的是

    17、一种强度大得多的农业体系。他们把丛林清除掉, 造出了广阔的梯田,在沼泽地区修建高抬起来的田地,这种强度很高的耕作体系, 就是玛雅人所有成就的基础。但由于耕作强度加大, 支撑这样一个庞大的超级结构的生态基础却显然并不具备, 环境崩溃在威胁着文明的发展。,2) 人口数量超出环境承载力 玛雅文明毁灭的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人口负载造成的。 从公元前800 年左右起的17个世纪中, 人口平均每隔408 年就翻一番, 到公元900 年时已达500 万人。 人口负载不断增加的背景下, 过度开垦使森林严重破坏, 导致土壤侵蚀日益加剧, 表土被冲入这个地区的河流湖泊, 湖泊为淤泥堵塞, 耕地生产能力到最后几乎完

    18、全丧失, 不仅食物严重匮乏, 而且在旱季饮水也无法保证。于是, 一个最早的世界文明遂告崩溃。 人口急剧增加既是文明衰落的直接因素, 也是其他环境问题的诱因。 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对粮食需求的迅猛增加,加重对环境的负荷。,3)水的匮乏是文明衰落的直接原因 水滋养与孕育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水的缺乏会直接导致文明的覆灭。 楼兰古城在公元330 年后开始急剧衰亡, 最后变成了一片废墟。 楼兰古城的消失是由逐渐恶化的自然环境所致, 其中最致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供水。 不合理的灌溉造成了土地的盐碱化, 使曾经繁荣兴旺的苏美尔最终变成了一个荒芜之地。 水资源是滋养人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但水资源使

    19、用不当也能成为“水患”,从而造成土地严重退化, 最终断送已有的文明。,232 人类文明的兴衰直接与气候相关, 世界人类文明兴衰与气候变化 500多万年前逐渐发生的重要的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和称作南方古猿的最早人科动物的出现相一致。 大约250万年前更严酷、更突然的第二次全球变冷解释了产生粗壮南方古猿一个新的先进分支的进化促进因素。 被称为亚大西洋恶化期的公元前500至公元前400年的气候变动,导致遍布欧洲的风和温度分布的变化以及低温,一般认为这些变化促使北方结束了青铜器时代,刺激日耳曼人从斯堪的纳维亚向东南欧入侵。,在这相对温暖的同一时期,原来隔开了意大利和欧洲其它地方的阿尔卑斯山各山口变得畅通了

    20、,这相应地激发了罗马的帝国野心。与此同时,亚洲一些山口也畅通了,这促进了中国文明的扩散,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在罗马衰亡原因的众多说法中,气候历史学家加上了一条:在公元450年至500年间,全球气候型态突然改变,导致中欧出现冰冷的持续干旱,这可能引发了后来称之为异族入侵的大规模移民浪潮。 16世纪,印度完全放弃了当时的都城法特普尔西克里,这正好发生在西南季风模式突然改变,剥夺了该城水源之后。该城的居民被迫迁往他乡。,温暖期过后,气温于14世纪初再度下降,在欧洲和亚洲引起了重大问题。 将近10年,西欧人民因庄稼腐烂、河水泛滥而连续遭灾,以1315至1317年的大饥荒为顶点。G.德南吉斯自鲁昂和

    21、沙特尔报导说,“可怜的、面容憔悴的男男女女成群结队地来到教堂,祈求从无情的雨水中获救”。 鼠疫本身实际上起源于中国,1333年首次发现死亡者。 造成欧洲持续下雨的同一次全球性天气变化也使中国出现异常的暴雨,导致黄河不断泛滥,自1327年起,情况越来越坏;至1332年,发生了中世纪最大的一次洪水,据报导当时死亡人数为700万。气候学家H.兰姆写道:“毫无疑问,洪水不仅迫使人类迁徒,野生动物也要另觅栖息地,其中包括携带鼠疫的鼠类。”他的结论是: “最后席卷全世界的黑死病,就是1333年发生于中国的淋巴腺鼠疫。”而1333年是造成中国尸横遍野的黄河大洪水的第二年。,1690年,在苏格兰阿伯丁市,一个

    22、爱斯基摩人划着独木舟出现在唐河上,人们都惊呆了。 爱斯基摩人所习惯的生存环境却向南延伸,直达奥克尼群岛和苏格兰北部。苏格兰人由于鳕鱼捕捞业无法进行及农业歉收,在连年遭灾后陆续离开家园,到1691年,占人口110的苏格兰人定居于爱尔兰的阿尔斯特(现称北爱尔兰,离苏格兰最近),取代并驱逐土生土长的爱尔兰人,由此逐渐形成的大量问题及难以解决的暴力行为,一直延续到今天。 从被称作“没有夏天的一年”的1816年开始,广泛的农作物歉收使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出现了“粮食骚乱”,激发了席卷欧洲大陆三年的革命激情。,并没有人知道,引起这次灾难和社会动乱的直接原因是地球大气层的组成成分有了变化,是1815年春天印

    23、度尼西亚松巴瓦岛上的坦博拉火山不寻常的一系列爆发的结果。 科学家估计火山爆发时约有 10000人丧生,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有将近82000多人死于饥饿和疾病。对世界其它地区的最严重的影响在一年以后才能感觉到,这时喷射入空中的火山尘埃弥漫到整个大气层,大大减少了投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致使气温下降。 1789年大革命以前的6年,法国庄稼死亡、收成极差的可怕景象,以17881789年酷寒的冬季和历史上最冷的5月之一为顶峰,,B.富兰克林,他正好自 1776年12月起就在法国。1784年5月他写道:“1783年夏季的几个月,在北方地区应是太阳光照最强烈 的季节,欧洲和北美部分地区却始终为雾气所笼罩。这

    24、雾具有持久性质,它是干燥的雾,太阳光不能像驱散从水中升起的 潮湿雾气一样驱散它。太阳光线通过雾气时显得十分微弱, 用凸透镜聚焦时,连一张纸都点燃不了。夏季使地球升温的 效应当然就大大减弱。因此地表近乎冰点,雪留在地面上不 融化,越积越多。也许17831784年冬季的寒冷比多年来要严酷得多”。 富兰克林机敏地推断“这次世界性雾气的起因还不能肯定 也许是冰岛赫克拉火山整个夏季持续喷发的巨量烟尘,也许是冰岛附近升出海面的另一座火山(斯卡普塔尔约库尔)喷出的烟尘随风散播。这些都还不清楚。”他不知道的是,除冰岛的火山爆发外,同年晚些时候,日本的浅间火山有一次有史以来最猛烈的爆发,而且十之八九是18世纪8

    25、0年代中期不正常的酷寒年份的起因,致使法国大革命前农作物失收、社会动荡。而这一革命则对重塑近代社会起了决定性作用。,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被迫移民潮也许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干旱尘暴”时期,产生干旱尘暴的原因是错误地使用土地,结果使土地及其人民对不测风云更加难以承受。 大尘暴始于1933年1月,时断时续持续了4年以上,毁坏庄稼,使人沮丧,情况像恶梦一样,驱使许多人走向加利福尼亚求生或返回东部。 20世纪30 年代的尘暴地区问题和其它许多具有破坏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合在一起,促使行政管理揭开更加复杂的一章F.罗斯福的新政。, 中国古文明的兴衰与气候变化,从公元前3000 年到前1100 年,

    26、 也就是从仰韶文化到商朝后期, 是我国近5000 年来的第一个温暖期。 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 年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这种暖湿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黄河流域最先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形成灿烂的黄河文明。 从公元前1100 年到前850 年, 是继第一温暖期之后的第一个寒冷期。因正值西周时期, 所以习惯上也称为西周寒冷期。周人在灭商前就注重农业生产, 建国后的农业发展水平也比商代有所提高。至于农业生产工具, 则与商代没有显著区别。,从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初年, 也就是从春秋时期到西汉末年的700 年间,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温暖期。 铁制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耕作

    27、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配以温暖湿润的优越自然气候, 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从公元初年开始的长达600 年的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寒冷期。 一方面, 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 在中原地区大动干戈, 原中原人民在寒冷与战火的交相作用下, 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力和生产者。另一方面, 寒冷干旱的气候,不利于地处中高纬度的北方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黄河流域的先进文明则遭到极大破坏。 从600 年到1000 年,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温暖期, 因正值唐朝和北宋前期, 一般也称为唐宋温暖期。唐代前期, 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再度兴盛, 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从而使国

    28、家经济力量强盛, 物质文明发达。,从1000 年到1200 年的两宋时期, 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活动频繁, 特别是12 世纪初的气候急剧转冷,使东北的女真族因居住地生态破坏, 遂向南猛烈进攻, 先后攻破辽国, 灭亡北宋。先进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严重的破坏 在12 世纪以后的800 年间, 中国的气候虽也曾几次冷暖交替, 出现过一些短暂的温暖时期, 但总的来说则是以寒冷期为主。 受到寒冷气候影响的, 正是处于中高纬度的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继续遭到破坏, 北方农业区向南迁移, 农田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 加以干冷使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频繁, 黄河流域屡受战乱, 人民流离, 生产受到极

    29、大破坏。 南方到南宋时, 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人口数量和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工商业城市等, 都以南方占绝对优势。,明清两朝几百年间, 气候学上俗称为小冰期时期, 气温很低,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土地的沙漠化、荒漠化进一步向南推进, 黄河流域所受的旱灾也比其他时期多而且重, 特别是在1629- 1643 年间, 竟发生了连续14 年、赤地几千里的严重干旱。 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禾草俱枯, 川涸井竭, 人民相食, 亘古罕见。各地农民揭竿而起, 东北女真族贵族建立的后金政权也趁机南下, 最终导致明清易代。 南方的经济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有的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

    30、式的萌芽, 这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而南的转移, 终致不可逆转。 在人类历史形成的过程中气候的作用当然是极其复杂的,气候总是和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我们传统上主要是从这些因素来看待历史的。 人类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的关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 只有深刻和清醒地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才能使我们明智地对待自己的未来。,24 文化、环境的互动及文明的延续发展,241 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 从人与环境关系纵观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从宏观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采集狩猎、产食革命、工业革命。 第一阶段是采集狩猎的阶段。 第二阶段,就是所谓的“产食革命”(Food Production

    31、 Revolution)阶段,开始种植植物或豢养动物。 第三阶段: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对于人类文化有极大的好处,工业革命200 年来,全球经济取得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为显著的增长。 工业革命开始最重要的表征是能源的利用。能源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历史当中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热能。烧取煤、炭、柴来发生热能,来发动机器,工业革命由此开始。 第二阶段是电力的时代至核能时代。 第三阶段能源危机时代。,2.4.2 现代文明的危机,人口爆炸:20 世纪初,全世界大约只有18 亿人口,现在已超过60 亿,21 世纪人口的数目还将翻一番,其中90 %以上的新增人口来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以非洲国家为最。

    32、资源耗竭: 能源危机,据资料表明,全球初级能源耗量,1969 年是2001018焦耳,1988 年为3301018焦耳能源的利用与消耗速度增长趋势惊人。世界上的森林几乎每年减少约1 % 。,土地资源由于不合理垦殖而大量退化。 水资源由于过量开采、惊人浪费,全球水资源短缺,水危机日益严重。 世界上的森林几乎每年减少约1 %。 传统矿产资源日益枯竭。 环境大范围的污染气候变暖。 19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温明显增高。过去的100 多年里,大气中的CO2 浓度增加了55ppm ,全球气温上升016 。 气候变暖的结果导致了全球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繁 。 目前的气候变暖趋势是人类文明5

    33、000年前开启以来最剧烈的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 1984 年南极上空发现臭氧层空洞,最近北极上空臭氧层也日益稀薄。 臭氧层破坏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多,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水体浮游生物生长受到破坏,并引起光化学烟雾污染。 酸雨蔓延 酸雨有很深的危害,引起农作物减产,腐蚀建筑物,导致树木枯萎、湖泊酸化和鱼类死亡, 最终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森林锐减 目前, 全球森林平均每年消失4000km2 ,森林系统决定着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森林调节气候,维持着大气气体环境的均衡,保持水土,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并为人类提供原材料。,土地荒漠化 全球陆地面积占30 % ,其中沙漠化土地占29 %。 水体污

    34、染 工业生产、人类生活以及农业耕作产生了大量的点源污染(工业和生活废水) 和非点源污染(农业化肥污染) 。全球每年水污染导致10 亿人患病,300 万儿童因腹泻死亡。 海洋污染 当前人类活动使近海区的氮和磷增加50 % 200 % ,过量的营养物输入导致沿海藻类大量生长,发生赤潮。,目前,资源减少和环境恶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促使人们对环境问题产生新的伦理学方面的思考,并全面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发展和演变,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息息相关。,243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

    35、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研究生态文明,首先要研究文明和支撑文明的环境的关系。 用生态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既要建设物质生态文明,也要建设精神生态文明,更要建设政治生态文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工业、农业、商业体系的建立,是物质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以生态教育为核心,必须坚持把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 政治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而环境政策

    36、是保护环境的大政方针,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环境立法和环境管理,也直接关系到整体环境状况。 要特别注意政治生态文明建设中干部的决定因素,一定要强调干部的生态意识和绿色GDP意识。,要推进生态民主进程,强调人人拥有生态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享有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和所有绿色福利的权利,并把生态补偿机制引入人权概念之中。 生态政策具有前瞻性和远见性,生态政策如果失误,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巨大的。 建设生态文明,要注重弘扬我国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传统。,思考题 1 理解人类文化和环境文化范畴。 2 什么是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3 举例说明生态环境是如何孕育人类早期文明的。 4 根据实例分析人类古文明衰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5 举例叙述生态环境如何影响近代西方文明演替的。 6 分析中国古文明的兴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7 列举说明现代人类文明的生态危机。 8 试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127307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