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3 节 物质的制备1(2017高考江苏卷)下列制取 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解析:选 B。需用浓 H2SO4与 Cu 反应制取 SO2,A 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SO 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以验证其具有漂白性,B 项能达到实验目的;SO 2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 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SO 2与 NaHSO3溶液不反应,应用碱液吸收,D 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2(2016高考全国卷,13,6 分)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A 制备 Fe(OH)3胶体 将 NaOH 浓溶液滴加到饱和 FeCl3溶液
2、中B 由 MgCl2溶液制备无水 MgCl2 将 MgCl2溶液加热蒸干C 除去 Cu 粉中混有的 CuO 加入稀硝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D 比较水与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解析:选 D。NaOH 浓溶液滴加到饱和 FeCl3溶液中得到的是 Fe(OH)3沉淀,并非 Fe(OH)3胶体,A 项错误;加热能促进 MgCl2水解和 HCl 逸出,最终 MgCl2完全水解生成 Mg(OH)2,不能得到无水 MgCl2,B 项错误;加入稀硝酸,CuO 和 Cu 均溶解,C 项错误;根据 Na 分别与水、乙醇反应的剧烈程度或产生气泡的快慢可比较水与乙醇中氢的活泼性,D
3、项正确。3(2016高考江苏卷)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 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 NaHCO3、分离 NaHCO3、干燥 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2解析:选 C。A 项,制 NH3需要用 NH4Cl 固体和 Ca(OH)2固体加热进行反应,错误;B项,CO 2应从长导管进短导管出,错误;C 项,制得的 NaHCO3为固体,用过滤法分离,正确;D 项,加热时 NaHCO3会分解,错误。4(2016高考全国卷,10,6 分)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 N
4、O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D将 Cl2与 HCl 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 Cl2解析:选 C。长颈漏斗不能用来分液,A 项错误;NO 能与 O2反应,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B 项错误;配制 FeCl3溶液时,为防止 Fe3 的水解,应将 FeCl3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C 项正确;将 Cl2和 HCl 的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其中的 HCl,但引入了水蒸气,D 项错误。5(2017高考全国卷,10,6 分)实验室用 H2还原 WO3制备金属 W 的装置如图所示(Zn 粒中往往含有硫等杂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少量氧气)。下列说法正确
5、的是( )A、中依次盛装 KMnO4溶液、浓 H2SO4、焦性没食子酸溶液B管式炉加热前,用试管在处收集气体并点燃,通过声音判断气体纯度C结束反应时,先关闭活塞 K,再停止加热D装置 Q(启普发生器)也可用于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解析:选 B。装置 Q 是启普发生器,是氢气的发生装置,装置排列顺序是氢气发生装置安全瓶除去 HCl、O 2装置除去 H2S 装置干燥氢气装置氢气还原氧化钨装置尾气处理装置。Zn2HCl= =ZnCl2H 2、ZnS2HCl= =ZnCl2H 2S,用装置 Q 制得的氢3气中含有 H2S、O 2、HCl、H 2O 等杂质,由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氯化氢生成氯气,所以,应先用焦性没食子酸溶液吸收氧气,同时除去氯化氢(易溶于水),再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硫化氢,最后用浓硫酸干燥,试剂盛放顺序依次为焦性没食子酸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A 项错误;加热 WO3之前,要确保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因为 H2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一定范围时,加热易发生爆炸,通过检验氢气的纯度判断空气是否排尽,B 项正确;类似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再继续通入氢气一段时间,C 项错误;装置 Q 不能加热,适合块状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而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需要加热,且二氧化锰是粉末状固体,故不能用装置 Q 制备氯气,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