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小儿腹泻的病因,消化系统特点 机体防御能力较差 人工喂养,肠道内感染 肠道外感染,饮食因素 气候因素,(二)感染因素,(三)非感染因素,(一)易感因素,(一)感染性腹泻 病原体侵入消化道,侵犯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使之病变,肠黏膜细胞双糖酶分泌不足且活性下降。使食物的消化发生障碍,未消化的食物被细菌分解其产物造成肠蠕动亢进及腔内渗透压升高出现水样便。 病原体产生毒素,使小肠液分泌增加,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导致水样便。,(二)非感染性腹泻 饮食过量,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 未消化的食物,发生腐败和发酵造成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亢进,引起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二.发病机制,3.腹
2、泻共同的临床表现,轻型腹泻,重型腹泻,多由饮食因素或肠 道感染引起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 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粪质 不多,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一般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多为肠道内感染所致 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 中毒症状,胃肠道症状:食欲低下,常伴有 呕吐,有事甚至进水即吐,严重 者可吐咖啡样液体 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天十次至数十次,多呈黄绿色样便或蛋花汤样便,量多,可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水电解质和酸减平衡紊乱,4.常见临床护理诊断,与患儿家长缺乏合理喂养知识,卫生知识以及腹泻患儿护理知识有关,与
3、大便次数增多刺激臀部皮肤有关,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量不足有关,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量不足有关,与肠道感染有关,4,按医嘱进行补液并作好补液护理,1,2,3,减轻腹泻,加强臀部护理,健康指导,5.护理措施,5.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感染或饮食不当,调整饮食,做好床边隔离,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立即停止使用原使用的抗生素,按症状选用万古霉素,甲硝唑或抗真菌药物治疗,控制腹泻,防止继续失水。母乳喂养儿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稀释代乳品。腹泻期间和恢复期要及时调整患儿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之目的。病毒性肠炎多有乳
4、糖酶缺乏,可暂停乳类喂养,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乳以及去乳糖配方乳。观察并记录进食后患儿的反应,以评估对喂养的耐受情况并及时调整。,5.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的可能,腹泻患儿大便次数增多,应勤换尿布。然后用软布拭干。保持干燥,禁用不透气的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的发生。同时常改变姿势和给予良好的皮肤护理,以预防可能因脱水而产生的损伤。局部皮肤发红处涂5鞣酸软膏并按摩片刻,促进血液循环(尿布皮炎患儿在涂抹油类或药膏时应用棉签在皮肤表面 轻柔滚动涂药,避免涂擦造成患儿疼痛和局部皮肤破损,皮肤溃疡部位可用红外线灯照射,每次1520分钟,照射务必看护以免烫伤)。,5.护理措施 .护
5、理诊断:体液不足,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小儿腹泻次数多,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根据病情选择口服补液和静脉补液两种。轻度、中度脱水且不伴有呕吐的患儿选用口服补液盐,中、重度或呕吐频繁的患儿选用静脉补液。频繁呕吐者禁食(不禁水)46小时,6个月以上婴儿可选用稀粥,面条等清淡易消化饮食 。,5.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低镁等,重度酸中毒者可首先给予5%碳酸氢钠5ml/kg,或根据血气分析、二氧化碳结合力结果给予碱性溶液,再酌情调整 患儿在来诊前6小时内排过尿,即可开始补钾;若患儿在来诊前6小时内未排尿,经补液患儿排尿后,在剩余液体中加钾,浓度不超过0.
6、3%,能口服改为口服补充。 密切观察病情 ,观察大便的变化和观察有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如在输液后出现震惊、手足抽搐或者昏厥,提示有低钙或低镁血症。,5.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腹泻患儿家长喂养和护理知识缺乏,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指导合理喂养。 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保证患儿的饮食新鲜,食具干净并消毒,避免肠道内感染。 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注意天气变化,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多喝水,室内温适度适宜。 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发现营养不良、佝偻病及早治疗。,6.护理目标,腹泻次数逐渐减少至正常,体液不足及电解质紊乱得到纠正,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住院期间臀部皮肤完整,住院期间不出现并发症或出现并发症得到及时合理的处置。家长能掌握小儿的喂养知识及腹泻的预防,护理知识。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发热、烦躁、嗜睡、倦怠等全身中毒症状,观察有无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准确记录24小时出量,通过观察患儿神志、皮肤弹性、前囟眼眶有无凹陷、尿量等临床表现,估计患儿脱水程度,同时要动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