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267160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3.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市集聚经济的理论与模型 研究生院讲义,李恩平 2015年5月8日,主要内容,导论 城市集聚经济的研究进展 城市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 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建模 现有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不足与可能的拓展方向,导论,城市:概念和特征城市和农村;城市和区域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自然地理依赖:沿海?沿江?矿区?市场依赖: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经济学的视角:一般性规律、必然的趋势城市规模对绩效的影响:即集聚经济效应,为什么人口和城市会特别的集中,而不是均匀的分布?,世界城市分布,中国城市群,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图,广东省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是否存在路径依赖?,不同时期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城市集聚导致更好的发展绩效?

2、,城市化与发展绩效,2011年黑龙江省地级城市的人口和人均GDP,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显然,城市形成和发展,除了自然因素外,还存在明显的经济规律: (1)不同于农村,城市本身具有自动的集聚增长动力,城市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不断的规模增长趋势; (2)新城市的产生也往往更容易围绕老城市展开, (3)城市规模增长也往往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一、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经济学很早就关注城市集聚效应,斯密、马歇尔、杜能 近代的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科学perroux Francois增长极理论Gunnar Myrdal循环累积因果理论John Friedmann核心与边缘理论 1980年代以后,主流经济学

3、开始为城市集聚现象寻找微观经济基础,试图把城市集聚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研究Krugman .Paul 等新经济地理论中心外围互动,二、城市集聚经济的微观基础,Marshall(1890)的归纳城市集聚经济的三个来源:源自劳动市场的相互作用,源自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源自知识外溢。这种来源划分尽管容易理解但难于作为理论分类。 Duranton and Puga(2004)区分三种类型的微观基础,即共享、匹配和学习机制。分别体现在个人层面、企业层面、城市整体层面,(一)共享,1、不可分商品和设施的共享 2、多样性收益的共享 3、个人专业化收益的共享 4、风险(防范)的共享,(二)匹配,失

4、业与空位的匹配 质量与价格的匹配 技能与工资的匹配 专用性资产和技能使用(雇佣)契约的再谈判和被要挟,(三)学习与创新,知识产生和创新形成 知识扩散 知识累积,三、集聚经济的具体形式,1 集聚经济的形式 企业内部规模经济(通常意义的规模经济效应)行业内部的规模经济(通常称为本地经济效应)行业之间的规模经济(通常称为城市化经济效应)后两者也常称之为范围经济,可贸经济活动,较易位移经济活动,难位移经济活动,不可位移经济活动,小城镇,大城市,都市区,中心城区,卫,星,城,三、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建模,1、基本工具 生产函数,又可以分为:最终产品函数和中间投入品函数 消费函数 风险、不确定的概率函数 C

5、D函数、CES函数 概率期望函数,2、规模报酬递增的切入视角 层次划分:个人层面(劳动者);企业层面 行业层面;城市整体层面 环节划分:投入品生产环节、;最终产品生产环节;消费使用环节,建模举例1:来自多样性收益的共享,基础文献来源:Ethier(1982);Duranton and Puga(2004) 模型特征:最终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而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增来自多样性的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优势,这些中间投入品被设定为张伯伦式的垄断竞争产业生产。,基本模型,上述模型属于典型的部门层次总体收益递增,递增的原因是劳动投入增加会导致中间投入品生产商增多,即共享更大的中间投入品多样性,建模案例2:个人

6、专业化收益的共享,基础文献来源:Duranton(1998); Henderson and Becker(2000)Duranton and Puga(2004) 模型特征:完全竞争行业,规模递增体现在企业层面,企业通过一系列任务生产一种最终产品,不变替代弹性生产技术,中间投入品种固定,通过任务变化导致递增。,建模案例3:风险共担,建模案例4:提高匹配的质量,建模案例4:动态外部性知识累积,四、现有城市集聚经济理论的不足与可能的拓展方向,(1)各模型均只能解释集聚效应的一个方面,缺乏对总体效应集聚模型 (2)仍然未能克服完全竞争均衡中普遍性的酬递减和特殊情况下的报酬递增关系 (3)引入考虑供需均衡的模型中未能给出有效的显性均衡解,D-S函数假定太不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