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章 行星地球,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我们无法看见地球的内部,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情况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横波(S波)secondary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纵波(P波)primary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较 快,较 慢,固、液、气,固 体,共同点: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2)分类,上下颠簸,左右摇晃,1.地震发生时,正在床上睡觉的当地居民的感觉是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只
2、有上下颠簸 D.只有左右摇晃2.某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是地面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中的游鱼,都会感到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上下摇晃,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 B C D,莫霍界面,33km,古登堡界面,2900km,2、圈层划分,地核,地壳(固态),地幔(固态),外核(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固态),内核,深度/km,外核,地核,地幔,下地幔,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1.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组成;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3.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
3、系;,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养闺女贴给哪家美),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陆地壳双层,较厚,平均厚度约33km; 大洋地壳单层,相比薄, 平均厚度约6km,地壳,厚薄不一 平均17千米,2017年1月11日,南太平洋上的所罗门群岛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地幔,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软流层,上地幔,下地幔,岩石圈,地幔,地幔:由富含镁铁的硅酸盐类组成,呈固态。,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33
4、km,-2900km,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 核,地 核,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约3400千米。 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内核,地核:组成物质可能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地壳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呈固态,外核,内核,上地幔,下地幔,33,2900,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化学元素:氧、硅、铝)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平均厚17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铁、镍),可能是地磁产生的主要原因。 外核可能为熔融状态;内核为固态金属球,地球内部圈层概况,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大洋地壳,大陆地壳,厚度不一,大陆厚,海
5、洋薄,组成:含铁、镁的硅酸盐类,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之一,6370,如果以半熟的鸡蛋比作地球,那么蛋壳是什么?蛋白?蛋黄?,注:可以将蛋壳和蛋白间的膜连同蛋壳一起看作岩石圈。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1.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A.喜马拉雅山B.黄土高原C.大西洋D.刚果盆地,2. 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古登堡界面以下是地幔B.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大C.软流层紧贴于地壳以下D.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地
6、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氮和氧,厚度:20003000千米。密度变化:地表高空 减小气压变化:地表高空 减小,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 但不规则的圈层。,2.水圈,大气水,地表水,生物水,地下水,形态: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分类(按位置):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海洋水,3.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1.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 个数是 A2个 B3个C4个 D5个 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 圈层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秀丽的黄果树,3.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地壳,地幔,地核,莫霍,古登堡,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纵,横,岩石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