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必修2复习提要,注:标有“”的知识点为09年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科目说明中要求的内容,在复习中请予以足够的重视!,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 第14课),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经济,(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
2、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私
3、营手工业。 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商业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控制之下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的积累,农民极端贫困,无
4、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第1课要旨: 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2课要旨: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3课要旨: 中国古代商业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发展缓慢。 两宋商业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其政治
5、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第4课要旨: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三单元 第9、10课),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史实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了解国民政府
6、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了解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原因、表现、特点、影响),产 生,初步 发展,短暂 春天,曲折 发展,萎 缩,改 造,19世纪60-70年代,甲午战争后,一战期间,一战后,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过渡时期,萧 条,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
7、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表,第9课要旨: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第10课要旨: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三单元),必修2第一、三单
8、元中与必修1、必修3相关内容:,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思想,解体,封建专制制度瓦解,形成活跃的儒家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国资本主义 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经济,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 第1113课),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理解三大改造 了解中共八大的内容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
9、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9491976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人民在前
10、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根本目的: 目标: 前提: 实质:,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农民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1953年1956年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合作化道路 1958年1983年 人民公社制度 1978年至今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哪几次调整?,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761978年国民经济在徘徊中前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 1982年“十二大”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十三
11、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路线 1992年“南方谈话”标准问题、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年“十四大” 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002年“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第11课要旨: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第12课要旨: 十一届三中全
12、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3课要旨: 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第1416课),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
13、通工具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山装和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原因,近代:西方列强入侵;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和城市基础设施;进步人士的提倡;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 现代:新中国成立;探索失误;改革开放,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中传媒的变迁,交通
14、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的影响: 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互联网正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第14课要旨: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
15、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第15课要旨: 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由西方传入中国后,发展速度缓慢。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 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第16课要旨: 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 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 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随之改变。,4、中国
16、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五单元),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5、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单元 第58课),了解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 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它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型开始出现。 自新航路开辟时代起,
17、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组织垄断贸易公司,以印度和北美作为扩张重点,组织垄断贸易公司,以亚洲、北美为重点,夺取葡萄牙殖民地,在印度西、东海岸建立殖民地;打败法国,在印度扩大殖民势力,大西洋沿岸建立13块殖民地;夺取荷兰新阿姆斯特丹,改为纽约;夺取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和新法兰西,印度、印尼、马六甲、锡兰、台湾,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
18、期表现之一。 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
19、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雏形出现,新航路开辟,(二)市场的拓展,殖民扩张,(三)基本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四)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本专题的线索有两个:一“明”一“暗” 1、“明”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暗”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与发展生产力角度: 工场手工业时期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生产关系角度: 商业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 一般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5课要旨: 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
20、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6课要旨: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 在殖民争夺的斗争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主。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野蛮掠夺,客观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 第7课要旨: 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动力,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 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
21、济的发展。 第7课要旨: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实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5、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单元),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六单元 第1719课),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 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了解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原因,表现,意义,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2、的出现,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二战,70年代 经济危机,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国家干预经济程度的调整,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在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前提下,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下,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社会矛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7课要旨: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第18课要旨: 罗斯福新
23、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19课要旨: 二战末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消除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 第三产业的繁荣,提高了经济竞争力,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美国的“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第六单元),7、
24、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单元 第20、21课),列宁时期 19171924年,斯大林时期 19241953年,改革时期 19531991年,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了解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及其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奠定基础,打退进攻,出现危机,正确探索,过早中断,小修小补,无济于事,方向错误,苏联解体,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
25、式”,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20课要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 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21课要旨: 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顿。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七单元),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26、第八单元 第2224课),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了解 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 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了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与发展 理解 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要旨: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第23课要旨: 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合作领域包括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这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第24课要旨: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一个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八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