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第6期 总第108期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JOURNAL OF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Sum No108 独树一帜的山海经最新研究成果 评王红旗、孙晓琴合著全本绘图山海经 王守春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对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本绘图山海经进行评价,指出该书在近年出版诸多山海经 研究版本中,为独树一帜之作。该书在对山海经文字的研究和插图都有许多新意。 关键词:山海经:研究进展;插图 中图分类号:12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421(2011)06000104
2、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本绘图山海经)(2011年4月第一版)在近年来出版的诸多 山海经版本中,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山海经研究成果。全书分三册,即五藏山经、海内外九 经和大荒四经三册。全书副标题为中国最古老百科全书和中华地理大发现的伟大著作,此 外封面上还有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题写的自然国学之光。 该书由山海经研究者王红旗和画家孙晓琴合著,是两位作者积三十年的研究积累的成果。 全书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字,另一部分是插图,可以说图文并茂,珠联璧合。 该书在文字的阐释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发前人所未发。 首先关于山海经一书的写作时代,作者认为山海经一书的各部分是写于不同时代,五藏 山经是
3、写于4200年前的大禹时代,其根据是该部分提到大禹之前诸位先圣的墓,而唯独没有提 到禹的墓。在海内外九经一册内,作者对其中的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和海内经的写作时代 等亦提出新说。关于其中海外四经的写作年代,作者认为,该部分内容中提到夏代的第一代王 启,而没有提到启以后的夏代诸王和商代及以后的任务和事件,故该部分是夏启时代的人所写的; 关于海内四经的写作时代,作者认为,该部分出现许多周代以降的地名,以及在五藏山经里多 有记述的兕犀等动物在海内四经中已成罕见之物,表明二者的写作时间相距很远,认为海内四 经是写于周代。关于海内经,作者认为,该部分内容中出现了朝鲜、天毒等地名,这或可表明,该 部分为周秦
4、以降的著作。作者还认为,从海内经现存内容来看,它好像是一部没有完成的著作, 或者是内容大量丢失的著作。关于大荒四经,清代校勘山海经的著名学者郝懿行认为,该部分 不是独立的著作,而是注释经文的注释文字,而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认为大荒四经有着比较 严密的体系结构,没有理由将其视为释文或片言只语。这些见解都是发前人所未发,给人们提出许 多思考。 对于山海经记载的内容的注释,作者亦提出许多于前人不同的新见解。如作者认为山海 经中的“昆仑丘”最初是指今河套南面的鄂尔多斯高原,随着人们对黄河源的探索和认识,“昆仑” 所指的地理位置也逐渐向黄河上游移动,后来移到现在的黄河上游。山海经中的“渤泽”,从北魏 郦
5、道元在水经注中将其比定为罗布泊,此后人们对山海经中的泐泽的位置的认识便成定式。 收稿日期:2011-09一O9 作者简介:王守春(1940一),男,辽宁大连人,研究员。研究领域:历史地理。 2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11年11月 但作者认为,根据西山经和 匕山经的记述,“、渤泽”是当时人们认定的黄河发源地,其地理位置 在今黄河前套地区。不周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著名山地,不周山位于何地,历来众说纷纭。该书 作者认为不周山是一座有缺口的环形山,或为火山口,或为陨石坑,认为如果共工撞倒不周山引起 天塌地陷的传说有着事实背景,那么不周山有可能是天外星体撞击而形成的大型陨石坑,认为不 周山位于今
6、内蒙古托克托县土默特川平原以西的某地。(见五藏山经分册55页西次三经的 “长沙山、不周山”,关于“昆仑”的位置和“渤泽”的位置,还见于该书五藏山经分册的99页和100 页有更详细地阐述)全书纠正和补充前人有关山海经的注释的地方甚多。 全本绘图山海经一书广征博引,缜密考证,不乏独特见解。 运用民俗文化解释。如海外南经中的“三苗国”,原文记载中有“其为人相随”,袁珂注释为: “相随”“即该族人相随远徙南海之象也。”王、孙合著之书则认为:“其实相随可能是一种古老的 集体活动,今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有一种游戏,即若干人共同踏在两条木板或竹板上,只有同时迈步 才能行走,这种活动在古代应当具有某种积极的巫术价
7、值,例如强化族人的团结意识等。”(见海 内外九经分册第1O页)这一解释比袁珂的解释似乎更为合理。接着记载的“载国”人的习俗“能操 弓射蛇”,王、孙合著之书根据前文中有将鱼称为蛇的记载,而解释为:“此处射蛇,也可指射鱼, 有趣的是,居住在我国海南岛的黎族,至今仍有射鱼的习俗,小伙子赤脚站在清清的溪水或河水 中,一旦看准鱼游过来,就用弓箭射,通常都能箭无虚发。”(见海内外九经分册第11页) 再如大荒西经中的“弁州山”:“有弁州之山,五采之鸟仰天,名日鸣鸟。爰有百乐歌侥之 风。”,关于其中的“呜鸟”,清代注释山海经名家郝懿行认为“鸣鸟盖凤属也”,该书认为:“此处的 仰天之鸣鸟,当与百乐歌舞活动有关,
8、不能排除由人装扮的可能,其形貌类似盛装的独唱演员。百 乐,当包括魔术、杂技、马戏等各种艺术表演形式。”(见大荒四经分册101页)作者用民俗文化来 解释仰天之鸣鸟,可能更合情理。 用自然灾异的角度来阐释山海经中的某些神话故事。如关于“夸父逐日”的故事,作者认为 “夸父逐日是缘故的一种驱逐妖日(包括太阳异常发光、新星爆发、特大流行等)的巫术活动或表 演,届时巫师要表演追逐太阳、干渴而死的一系列场景,结束时众人要象征性地展现妖日被驱逐、 万木复生的景象。”(见海内外九经分册的海外北经的“夸父逐日”,该书54页) 北次一经记载该经之神“其神皆人面蛇身,皆生食不火之物。”作者注释:“北次一经区域 (位于
9、今日吕梁山山脉及其以北)的居民供奉人面蛇身之神,在我国先夏时期许多部落都以蛇为图 腾,伏羲、女娲亦人面蛇身。值得注意的是皆生食不火之物的习俗,这可能是有关寒食节风俗的 最早记录了。进一步说,所谓不火,寓意着预防火灾,我国北方春季天干物燥,需要特别注意防 火,古人通过寒食节习俗巧妙的有效的普及了预防火灾知识,”(见五藏山经分册107页) 北山经中的北次三经的第二山“龙侯之山”“其中多人鱼”,该书作者在指出人鱼即大鲵, 即俗称娃娃鱼,然后阐释“甘肃省甘谷县西坪出土的鲵鱼纹彩陶瓶,属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器 物;其鲵鱼图形,脸似人面,颌下有须,造型人格化,有学者认为此即人类始祖伏羲的原形。事实上,
10、古史传说所谓伏羲蛇躯,当初很可能是指鲵躯,亦即龙躯”(见五藏山经分册l18页) 对山海经中的许多神话故事用现代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如北山经的漳水源头的“发鸠之 山”记载“女娃”和“精卫填海”的故事:“发鸠之山,有鸟焉,是炎帝之少女名日女娃,女娃游于 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作者注释“在一万年前,由于海平面比 今日低数十米到上百米,我国渤海的全部以及黄海、东海的大陆架均为陆地。女娃游于东海,即 炎帝族的一支嫡系部落向东拓疆,迁徙到当时的海边居住。溺而不返,是说由于气候变暖,海平 面E升,女娃部落遭到灭顶之灾D,故为精卫云云,是说女娃部落的幸存者退到太行山脉居住,她
11、们装扮成精卫鸟,举行丞禾仪式,将太行山的木石象征地投人东海,以期将海水填平,恢复往日的 第6期 王守春:独树一帜的山海经最新研究成果 美好家园。事实上,炎帝族与黄帝族的长期战争和冲突,正是上述海侵事件导致的生存地域减缩的 大环境变迁的基础上展开的。向东海之滨迁徙的女娃部落,除了一部分人遭到灭顶之灾,一部分人 退回太行山等内陆地区,还有一部分人则登上日本列岛,成为日本列岛早期居民,日本人包括天皇 家族对太阳神、太阳女神天照大神的先祖崇拜,当即源于炎帝族的女娃部落,炎帝之名具有太阳 神的神格,炎帝的女儿女娃也应该是太阳女神。女娃的名字也表明她具有太阳神的神格,亦即太 阳女神。”(见五藏山经129
12、130页) 再如关于“东次三经”诸山的位置,用全新世中期全球气候温暖海平面上升来阐释:“东次三经 诸山在东次二经诸山的东面,按方位东次三经的前几座山当在今山东半岛的胶莱平原一带。但是, 东次三经诸山彼此都被海水分隔,而今日山东半岛并无此种地貌景观,黄海上也没有是什么值得 一提的海岛。这使许多学者都大惑不解,有的学者只好勉强将其说成是浙江、福建沿海的舟山群岛 等地。其实,4200年前至7400年前(或更早一些)之间,今日的胶莱平原被海水淹没,其中的高地则 出露海平面为山为岛,东次三经描述的正是那个时代的地形景观,经文多次出现广员百里的说 法则是对海岛地形的准确描述。”“东次三经前4座山均为从北向
13、南走向,至中父山之后转向东水 行千里至于胡射山。考虑到海上距离的测量误差较大,胡射山有可能是今日朝鲜半岛西南海域的 大黑山岛,而孟子山则可能是今日的济州岛。”(见五藏山经分册153页)还认为“东次三经”的踌 隅山和无皋山“可能位于日本列岛或琉球群岛附近。无皋山大约位于今日鹿儿岛,幼海即琉球群 岛一南的太平洋。”(见五藏山经分册155页) 再如海内北经的“明组邑居海中”一句,清郝懿行注:“明组邑盖海中聚落之名,今未详。”而 王、孙之书尝试用现代科学知识予以解释:“笔者推测,明组邑可能是乘冰山漂流在海上的部落,而 且这应当是古代中国人迁徙美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途径。”并列出5条理由(见海内外九经分册
14、144页)。 该书用民俗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山海经中的许多神话故事,不仅为我们理解山海 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其中许多阐释揭示了古代自然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 义。当然,书中许多新的认识和提法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论证。但不管怎样,该书的许多新提法和 新认识对于开阔山海经研究视野具有积极意义。 该书还论证了山海经中文字的错误、错位之处甚多,对今后校勘山海经一书多有裨益。 该书有丰富的插图,是该书的又一大亮点。插图是由画家孙晓琴几十年对山海经的内容进 行研究后绘画表示。与以前版本的山海经相比,该书插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插图数量极为丰 富。全书共有612幅插图,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以前版
15、本山海经的插图,比以前各种版本插图综合 的数量还要多,其中包括清代的各种版本插图。其二,每一幅图表现的内容丰富。前人为山海经 所作的插图,都是表示的单一的内容,或只画一种动物,或只表示一种神怪,而王红旗、孙晓琴合著 的全本绘图山海经书中的插图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是表现多个对象,多个内容,或包括山、动 物、植物、矿物,或包括山、水、神怪等,可称其为“综合插图”或“综合景观图”;第三个特点是,该书 插图比前人所绘的插图更贴近原意。如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南山经中的第一山“鹊山”记载 的兽有“独狴”,其行走特点是“伏行人走”,实际上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大猩猩。在袁珂校注的山海 经校注一书中,有关该动物的插图画
16、的两个“大猩猩”,倒不如说是两个人,非常像人,不仅都是 站立着的姿态,脸也不像大猩猩,而像人,如其说该插图画的是两个大猩猩,倒不如说画的是两个 现代人,与原文相去甚远。而在王、孙合著的全本绘图山海经一书中,画了两个大猩猩,其中一 个为站立姿势,另一个为匍匐而两手着地的姿势,像大猩猩的行走姿势,它们的脸也像大猩猩,该 插图与原文的文意更为贴近。该书的其他插图,也都更接近原文表述的形象。插图的第四个特点 是生动富有创意性,尤其所绘画的那些神怪或奇异动物,艺术性很强,具有很好的可欣赏性,可以 4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11年l1月 说是艺术之作。 五藏山经分册后面还附有26条山脉的位置图。
17、全书之后还附有作者多年来发表的阐释山海经的文章9篇,其中有许多独到见解。该书还 附有彩绘帝禹山河图。该图第一次将五藏山经中所记载的26条山脉表示在同一幅图上。该书 还附有108幅国画图腾图,这些图腾图古朴精美,富有创造性,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先民的众多 奇异的图腾形象。 该书版面设计也很有创意。该书的文字排印,对山海经原文用隶书字体排印,而注释的文字 则用宋体排印,形成鲜明对照,方便阅读。页面的布局和全书的装帧颇有古典风格,使该书增添古 朴典雅的氛围。 总之,该书无论在文字的注释还是在插图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之处。该书不仅会大大推动对 山海经的研究,而且,由于该书汇聚最丰富、最深入、最有趣的远古
18、文明信息;再现数千年前中华 大地生态环境和人文活动情况,提出了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因此,这套全本绘图山海经具有很高 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还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对古代生态环境的研究都 有重要意义。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f Shanhaijing WANG Shouchu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 Abstract:This paper comments the book Shanhaing b
19、y Wang Hongqi and Sun xiaoqing,published by Wuhan University PressIt argues that his book Shanhaing is special among the latest books of Shanhaing and there is much creativity in his book Shanhaing in terms of characters and illustrations Key words:Shanhaijing,process of research,illustrations (责任编辑:尤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