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信息卷十.doc

上传人:天天快乐 文档编号:1125170 上传时间:2018-06-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信息卷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信息卷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信息卷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信息卷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信息卷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最新高考信息卷语 文(十)注 意 事 项 :1答 题 前 , 考 生 务 必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答 题 卡 上 。2回 答 选 择 题 时 , 选 出 每 小 题 答 案 后 , 用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如 需 改 动 , 用 橡 皮 擦 干 净 后 , 再 选 涂 其 它 答 案 标 号 。 回 答 非 选 择 题 时 , 将 答 案 写 在 答 题卡 上 , 写 在 本 试 卷 上 无 效 。3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2、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I 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清初遗民诗人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呈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取向,即烈士心态、孤臣心态、隐士心态和游子心态。这些心态皆与明清易代的巨变紧密联系。明清易代之时,士人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在此情形之下,腆颜事敌、投降变节者有之,杀身成仁者亦有之。清初,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像顾炎武、阎尔梅、屈大均、王夫之、冒襄等人,鼎革之际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当清王朝统治逐步稳定后,他们坚决不仕新朝,

3、且时时系念故国,表现出凛然气节。我们以冒襄为例,作为“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明清之际政坛、文坛均有着深广的影响。他参加抗清运动失败后,又支持过郑成功等人的复明运动,屡拒征召后,隐居在水绘园。中国传统士人对于自身进退出处非常看重,认为它是事关品行名声的大节,不可稍有差池。明清易代之祸,尤其又是外族入主中原,使素重“夷夏之辨”的士人们认为是亘古未有之“大变”。在此等“大变”面前,何去何从,不单事关政治立场的去取,更是人伦道德的抉择。此时,许多士人选择了坚守,他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故国既已不复存在,恢复的希望也极为渺茫,然而人格的坚守还在继续。故国之思是他们的普遍心态,顾炎武、

4、黄宗羲、王夫之、黄周星等遗民诗人都具有代表性。他们“悲歌当哭”,以悲怆感怀的笔调,悼念故国,令人不忍卒读。- 2 -清初遗民诗人大多参加过抗清的军事斗争。新朝政权稳定之后,恢复日渐无望,他们心念故国,踟蹰无聊,壮心消退,转归隐逸。因此,浓厚的隐逸情调乃是最为突出、普遍的心态表现。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许多世家大族被创尤剧。徐夜的家庭在明清之际惨遭横祸,其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徐夜从此即弃诸生,国仇家恨集于一身,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隐士心态是清初遗民诗人中最为普遍的心态表现,张光启、董樵、王夫之、孙枝蔚等人诗中也时时有所流露。明清之际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大

5、动荡,包括明遗民在内的广大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有其必然性。游子心态在旅居江南的秦地遗民诗人孙枝蔚身上体现最为充分。作为寄居他乡的客子,孙枝蔚的诗歌创作中洋溢着浓厚的思乡之情。孙枝蔚居扬州,筑室曰“溉堂”,取诗经桧风“谁能烹鱼,溉之釜鬵”,即寓居不忘故乡、常怀西归之意。清代初年,寓居江南的秦地诗人仅据溉堂张戒庵诗集序可知,即有张晋、李楷、张恂、雷士俊等数人。清初遗民诗人创作心态的表现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当然,他们呈现出多种多样、复杂莫名的创作心态,绝非上述四种心态所能囊括。(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6、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明清易代之时,清初遗民诗人大体拥有四种心态,作者更看重悼念故国心系大明的孤臣心态。B. 清初诗人在鼎革之际大多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其气节与杀身成仁者同。C. 新朝稳定,复明无望,背负国仇家恨的遗民士人心有不甘,但无奈之余,多是消退壮心,立誓隐居。D. 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这是因为他们怀有不仕新朝、时念故国的情感。【答案】C【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选项,“作者更看重悼念故

7、国心系大明的孤臣心态”理解有误,属于无中生有。B 选项,根据原文“部分士人虽生活在新朝,却耻为新朝所用,其人其节与杀身成仁者同”,所以选项中说“大多都曾参加过实际的抗清斗争,志在恢复,其气节与杀身成仁者同”理解有- 3 -误。D 选项“浓厚的牵念故乡、故土的心态渗透在遗民诗歌创作中”的原因是“寓居不忘故乡、常怀西归之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清初遗民诗人的四种心态,结尾又作了进一步说明绝非只有四种心态。B. 文章主体部分是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的,从四个角度对清初遗民诗人的心态加以阐释,条理较为清晰。C. 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徐夜家庭惨

8、遭横祸一例,旨在论证入关后的清军对许多世家大族杀戮的残暴性。D. 文章第五段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游子心态产生的原因、背景及主要代表人物。【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徐夜家庭惨遭横祸一例,旨在论证文人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的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如果入主中原的大清不是因为“外族”的身份,明末士人们可能对“新朝”的反感与仇恨要弱化得多。B.

9、 顾炎武、王夫之等诗人出现在不同心态的名单中,可见同一诗人可以同时杂糅多种复杂的遗民心态。C. 腆颜事敌、投降变节的清初士人面对“品行大节”的传统,内心理应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悔。D. 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可见持有游子心态的遗民诗人多是来自中原的士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将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的比对。D. 清军大体上自北向南入侵,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可见持有游子心态的遗民诗人多是来自中原的士人。选项中“可见持有游子心态的遗民诗人多是来自中原的士人”的推断不合理。- 4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唐家寺的雨伞从前,有个商人在外苦心经营多年,终于攒下了大宗财富,准备告老还乡,结束半生的漂泊辛劳,回家与妻子团聚,置田购房,安度晚年。当时时局动荡,路途遥远,路上常有劫匪。商人不敢露富,只穿一袭灰布长衫,一双布底鞋,扮作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路人。商人特地购了一把弯头竹柄油纸雨伞,如此这般,貌似贫寒之士,肩挎一条褡裢,手提这把雨伞,轻轻松松地上路了。这天中午,商人来到了成都近郊的唐家寺,见是一个平常的小镇,鸡安犬宁人面善,商人便走到一家面馆,叫煮一碗面条来,吃了好赶路。成都担担面闻名遐迩,一碗面条七红八绿,作料丰足,商人香喷喷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肚子吃饱了,一阵

11、倦意却涌了上来。小店生意一般,只有三五食客,倒也不吵闹。于是,商人在桌旁打了一个盹。一阵清凉的风吹醒了商人,他抬头一看,小店内已空无一人,门外却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商人揉揉脸颊,突然暗叫不好,自己的那把油纸伞已不见踪影!一阵冷汗霎时冒了出来。就想,定是在他打盹的时候,老天偏偏下起了雨,而那些食客急于出门,其中的哪个见他睡着了,就顺手牵羊把他的伞取走了。商人将随身零钱清点了一番,沉吟片刻后,决定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了。他叫来面馆掌柜的,说自己看中了这个平静安宁的镇子,决定就在这里住下,开个小铺维生,请帮忙找一间房子。掌柜的也是个和善之人,说你开什么样的铺子,要多大的房子,我帮你找就是。商人说:“

12、身无长技,只会修伞补帽。小小手艺人,租不起大房子,只是最好能够在交通要道上。”掌柜的笑道:“当然,修伞补帽应该在路边。”于是很快帮他找了一处房子,商人便用仅有的钱在唐家寺开起了修伞铺。商人待人客气,心灵手巧,天亮开门,天黑关门,很是个规矩人的样子。没过多久,他小小的修伞铺子便受到当地人的好评,人们都愿意把伞给他修理,哪怕多走两三里路。商人的伞铺算是立住了,可谁也不知道这个小手艺人是腰缠万贯的富商,更不知道他每天谦和的笑脸下,掩藏着紧张焦灼的心。他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一把熟悉的油纸雨伞的出现,但都失望了。经过手上各式各样的伞成百上千,唯独没有他那一把。时间一天天在流逝,商人耐心地等待着,但是他

13、的伞还是没有出现。一天,他接手了一把破旧的伞,主人漫不经心道:“能不能修?太费事就算了。不然一把破旧的伞值不了几个钱,我反倒花一大笔工钱!”听了这话,商人心里一动,想到自己的那把雨伞,丢时便只有三成- 5 -新,用到现在怕也是破破烂烂了,他现在的主人怕也不愿意拿来修了。商人就又动起了脑筋。第二天,过往行人看到这家修伞铺子打出了一条好新鲜的广告:油纸雨伞以旧换新。人们纷纷上前询问这事是不是真的,得到商人肯定的回答以后,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据说这是商人扩展生意、广招客人的让利活动,还说下一次就轮到补伞以旧换新了;又说商人对收集旧雨伞有兴趣总而言之,广告效果好极了。时隔不久,在一个和风丽日的下午,修伞

14、铺子来了一个中年农民,商人一眼就看见他腋下夹着一把油纸雨伞,那正是他日思夜想、心系魂绕的伞呀。商人不动声色地收下雨伞,犀利的眼神一瞥,就查看到伞柄完好如初,并无半点被动过的痕迹。他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他转身挑了铺子里最好的一把伞给了来客,在来客的感谢声中,徐徐关上了店门。商人看到了他当初装塞在里头的全部珠宝玉器,他一下瘫坐在地上,长长松了口气,半日无语。这天,唐家寺的居民们觉得有点奇怪:自打修伞铺开张以来,没见过这么早关门的。第二天天大亮了却还没有开门,一问,才知道人去屋空,这个在此处开店好长时间的外地商人突然走了。商人是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的确有点奇怪,但谁也没去多想。后

15、来,这件事成了一个故事流传开来,当地那些换过伞的人才恍然大悟。于是“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就成了当地的一句歇后语。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以“油纸伞”为线索,依次写了商人携伞、丢伞、寻伞、得伞的过程,注重细针密线,情节丝丝入扣,一波三折。B. 小说善用含义丰富的暗示性语言,“鸡安犬宁人面善”一句既精当表现了小镇太平,又暗示雨伞不是被人抢夺而去。C. 小说在塑造商人形象时,不仅使用了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同时还借助唐家寺的居民等次要人物加以衬托。D. 小说巧借生活的偶发事件,塑造了一个沉着冷静而又睿智的商人形象,诠释了面对人生变数应有

16、的态度,寓意深远。【答案】C【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小说中没有唐家寺的居民等次要人物加以衬托。- 6 -5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各有何作用。(5 分)【参考答案】交代险恶的社会环境,营造紧张的气氛,为故事的展开铺设背景,交代商人藏宝于伞的原因。点明商人重得雨伞时的天气状况,暗示商人雨伞即将失而复得。【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画线句子作用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抓住画线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例如第一句中是社会环境描写,交代险恶的社会环境,营造

17、紧张的气氛,为故事的展开铺设背景,交代商人藏宝于伞的原因。第二句点明商人重得雨伞时的天气状况,暗示商人雨伞即将失而复得。6作家莫言在瑞典演讲时曾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高明的作家往往善于在小说中用高超的叙事技巧来引人入胜。请概括这篇小说使用了哪些叙事技巧来“抓”住读者,并结合小说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 分)【参考答案】情节突转法。商人制伞藏宝,身藏万贯家财,却貌似贫寒之士,本万无一失,孰料百密一疏,打了一个盹,油纸伞不见踪影。悬念设计法。商人在唐家寺开起修伞铺,悬念由此产生。商人能否等回自己藏宝的雨伞?时间一天天流逝,读者急切的究底之心与商人焦灼的期待一起

18、跳动。峰回路转法。正在商人苦等无望时,顾客的一席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商人又动起脑筋打出广告,这一创意使故事出现转机,商人终于等来日思夜想的雨伞。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角度,从多方面展开情节,让读者为商人的命运起伏而紧张或释然。【解析】本题是对小说的创作技巧综合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情节、悬念、人称等小说常见的手法进行考虑作答。情节突转法。商人制伞藏宝,身藏万贯家财,却貌似贫寒之士,本万无一失,孰料百密一疏,打了一个盹,油纸伞不见踪影。悬念设计法。商人在唐家寺开起修伞铺,悬念由此产生。商人能否等回自己藏宝的雨伞?时间一天天流逝,读者急切的究底之心与商人焦灼的期待一起跳动。峰回路转法。正在商人苦等无

19、望时,顾客的一席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商人又动起脑筋打出广告,这一创意使故事出现转机,商人终于等来日思夜想的雨伞。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角度,从多方面展开情节,让读者为商人的命运起伏而紧张或释然。(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 2013- 7 -年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

20、。目前,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材料二:我国实现到 2020 年让 7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

21、转移的培训力度。(选自“搜狐网”,有删改)材料三: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 7 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

22、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新的对立。(选自“和讯网”,有删改)材料四: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社会。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 8 -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

23、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上也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选自科学与财富期刊,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我国如果要在 2020 年基本实现“脱贫”的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C. 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D.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

24、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误解,有些村民不愿意接受。【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所以选项 B 中说“扶技是当前精准扶贫的核心”理解有误。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 四则材料都关注到精准扶贫所产生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没有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B. 四则材料都没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点”上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面”上对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入思考。C. 四则材料具有新闻客观性之外,还具有较

25、强的文学色彩,如材料二引用俗语,则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D. 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杂志,但都捕捉到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E. 对于“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材料一重在理论支撑,材料二重在“扶技”问题,后两则重在产生的难题。【答案】AC- 9 -【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A.材料一中没有提到精准扶贫的困惑和难题。C.引用俗语不能是文学色彩的原因。9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4 分)【参考答案】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

26、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参与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如何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信息,根据理解从材料概括总结。材料一: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材料二: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材料三: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尽量实现社会的真

27、正“公平”。材料四: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参与度。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擢工部侍郎。除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遗址浚筑,亘四十里。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先是,曦已献四州于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松遽檄甲兼沿边制置

28、。曦遗王钺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因卧疾。曦又遗其弟吴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乃援颜真卿河北故事,欲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李壁告变,且曰:“若遣吴总以右职入川,即日可瓦解矣。”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在,赐告身,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复以帛书赐甲曰:“所乞致仕,实难允从。”甲舟行至重庆,闻安丙等诛曦,复还汉中,上奏待罪。诏趣还任。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金进屯八里山,甲分兵进守诸关,金人知有备,引去。和议- 10 -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西

29、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甲下令罢之。又乞以皂郊博易铺场还隶沔戎司,复通吴氏庄,岁收租四万解有奇,钱十三万,以裨总计。从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卒于官。(选自宋史刘甲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B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C曦僭

30、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D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答案】C【解析】原文标点: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并非同一概念。B科举时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为三甲,一甲三个人全部称为状元。C讳,文中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接称呼,“犯讳”意思是违犯了这个规定。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答案】B【解析】“一甲三个人全部称为状元”错,一甲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甲恪尽职守。他在湖北任职,对水利建设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他在四川任职,提出一些意见得到朝廷同意,又进行减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