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四课练习题1在古代中国,人们把理想社会称为“大同”社会。追求“大同”曾是一些思想家毕生奋斗的目标。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就带有明显的“大同”痕迹。从“大同”到“天下为公”属于传统文化中( )A.传统习俗的继承 B.传统建筑的继承 C.传统思想的继承 D.传统文艺的继承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由来已久。但封建社会却片面强调“愚孝” ,成为束缚人们 思想和行为的枷锁。由此看来,应该( )A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3台湾知名人士李敖在清华大学发表的 50 分钟演讲获得听众 20 多次的掌声。有同学提问表达了对当
2、时的台湾当局实行的“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的忧虑。李敖说,日本殖民统治者实行了 50 年的日本化教育,结果台湾一光复这种教育就摧古拉朽地不见了。“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也一样,这种“硬塞进去的文化是不会生根的。 ”这说明( )日本的文化是腐朽、落后的 搞“文化台独”是不得人心的 台湾人民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A. B. C. D. 4 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组织敬老活动。这表明( )透过传统节日可以领略民族文化
3、的韵味 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庆祝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继承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文明风尚A B C D5于丹在中国民航大学演讲时,从食品安全问题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诚信危机追溯到儒家“人无信不立”的深刻价值和时代意义,从古代思想精髓的“忠、恕、宽、信、敏、惠”六个方面,映射到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这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是永恒不变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社会进步需要传统思想的推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 B. C. D. 6古代孝有“卖身葬父” “弃官寻母”等之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新版“24 孝”不仅包括“教父母上网”等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观念突破和
4、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由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 )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践行孝道的方式要顺应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源头 “孝道”的内涵具有相对稳定性A. B. C. D. 7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传统习俗2认识正确的是( )A传统习俗表现出相对稳定性 B传统习俗往往是一些陋习C留下的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D传统习俗只与传统的农业和家族社会相适应8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等是我们在中秋节时的固有习俗。下列对中秋节的习俗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B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C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D它具有
5、相对稳定性9中国传统的节日大多产生于农耕时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其赖以生息延续的文化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习俗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也无法吸引现代人的关注。下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其相应内容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当前已没有落后、腐朽的东西 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其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A B C D10封建社会宣扬的“君权神授”的思想,其实质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现如今,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一变化说明(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6、批判继承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传统文化会因时而变A B C D11京剧理论家刘连群说,越是科技发达、经济走向全球化,一个国家就越重视对本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之所以要重视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因为( )传统民族文化是至高无上的,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 没有民族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民族文化就不能丰富发展 传统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传统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 B C D12温总理曾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
7、化仍有现实意义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13广东早茶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咸丰同治年间。直到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早茶” 。 “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由此可见,喝早茶在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在这个层面上来说与其他娱乐活动并无二致。这种现象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3A相对稳定性 B鲜明民族性 C创造性 D鲜活时代性14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 周易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近年来, “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
8、想( )A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15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以故宫建筑群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 )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具有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 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以传统绘画为代表A B C D1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佳节,海峡两岸会共同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是 ( )A具有相对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变化发展的 D积极向上的17
9、 “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这说明( )文化具有继承性 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A B C D18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文化的内容;在清明节提倡植树缅怀亲人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尊老爱幼等。下列对上述主张的评价正确的是( )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B错误
10、,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变化,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19调查显示,得到公众广泛认同的大学校训,有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行,切问而近思”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基本上直接援引中华古籍中的经世格言。由此可见( )A中华古籍记载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B中国传统思想决定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C优秀的传统文化容易得到本民族人民的认同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20以前古孝称“父母在,不远游” ,但现在为了求学、为了事业
11、,许多年轻人都不得不离开父母到别的城市去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孝,只要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4安,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父母就很满足。这说明( )A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B传统文化不适应社会发展,应彻底否定C传统文化应随着个人的需求相应变化D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21. 结婚当天零点放喜炮,是太原人的传统习俗。高分贝的噪音,即便人睡得再沉,也大多会被吵醒,老人和婴儿更容易成为受害者。1994 年制订实施、又历经两次修改的太原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对在禁止时间和区域以外放炮有着非常严厉的处罚条款。但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的传统习俗让地方性法规很无奈。我们在文化继承过程中
12、,必须( )根据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 彻底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创造全新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既要反对厚古薄今,又要反对复古泥古A B C D22 “英国曾有很多殖民地,但即使 300 年的殖民地怎么看都不像英国。在几个华人社会中,新加坡西化的程度更高,同时,新加坡在社会结构上也更接近中国传统社会。 ”可见( )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具有社会历史性 文化具有时代性A B C D23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原则答案1-5.CBBAC 6-10.CACCD 11-15.DBABA 16-20.BCCCD 21-23.D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