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6所得税.ppt

上传人:依依 文档编号:1124188 上传时间:2018-06-1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6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所得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06所得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06所得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06所得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06所得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单选,1. 甲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购入一台设备,原价为301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10万元,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为5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公司按照3年计提折旧,折旧方法与税法相一致。2008年1月1日,按2007年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公司所得税税率由33降为25。除该事项外,历年来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公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该公司2007年末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的金额为()万元。 A.132B.100 C.400D.92,B3010-(3010-10)/51-3010-(3010-10)3125%=100万元,练习题,2. 甲于2007年1

2、月1日开业,2007年和2008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从2009年开始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甲公司2007年开始计提折旧的一台设备,2007年12月31日其账面价值为6000万元,计税基础为80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为3600万元,计税基础为6000万元。2008年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为( )万元。 A.100(借方) B. 0 C.500(借方) D.600(借方),A 07.12.31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8000-6000)25%=500 07.12.31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为500万元(借方); 08.12.31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6000-3600)25%

3、=600 08.12.31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600-500=100万元(借方),3. 下列项目中,不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有( )。A.企业根据被投资企业权益增加调整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的部分B.税法折旧大于会计折旧形成的差额部分C.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根据期末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进行了调整D.对无形资产,企业根据期末可收回金额小于账面价值计提减值准备的部分,D “选项D”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4. 大海公司2006年12月31日取得的某项机器设备,原价为1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会计处理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收处理允许加速折旧,大海公司在计税时对该项资产按双倍余额递减

4、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为零。计提了2年的折旧后,2008年12月31日,大海公司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了80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8年12月31日,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为( )万元。 A.0 B.720 C.80 D.640,D 计税基础1000-200-160640万元,5. 大海公司当期发生研究开发支出计500万元,其中研究阶段支出100万元,开发阶段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120万元,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280万元,假定大海公司当期摊销无形资产10万元。假定税法规定企业的研究开发支出可全额计入当期损益。大海公司当期期末研究开发支出的计税基础为( )万元。 A.280 B.270

5、 C.120 D.0,D 当期发生500万元研究开发支出,可在当期税前扣除的金额为500万元,其于未来期间可税前扣除的金额为零,即其计税基础为零,6. A公司于2007年12月31日“预计负债产品质量保证费用”科目贷方余额为50万元,2008年实际发生产品质量保证费用40万元,2008年12月31日预提产品质量保证费用50万元,2008年12月31日该项负债的计税基础为( )万元。 A.20 B.0 C.50 D.40,B 2008年12月31日该项负债的余额在未来期间实际发生的时候可以在税前扣除,则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抵扣的金额=0,二、多选,1. 下列项目中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有(

6、 )。A.预提产品保修费用 B.计提存货跌价准备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取得时的成本D.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小于取得时成本,ABD 选项C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练习题,二、多选,2. 下列项目中,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有()。A.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大于取得成本的差额B.期末因担保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C.预提产品质量保证费用形成的预计负债D.企业超标的广告费,CD,二、多选,3.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期末会引起“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的有( ) A.本期转回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B.本期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C.企业购入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期末公允价

7、值小于其初始确认金额 D.实际发生产品售后保修费用,冲减已计提的预计负债,AD BC两项会引起“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二、多选,4. 下列项目中,产生暂时性差异的有( )。 A.会计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一致 B.确认国债利息收入时同时确认的资产 C.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D.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取得时的成本的差异,ACD 对国债利息收入,会计上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致,不产生暂时性差异。,二、多选,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时,应在不少于10年的期限内摊销B.内部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因税法规定要对于资本化的部分进行加计摊销,但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不确

8、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C.固定资产持有期间,由于会计与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等不同,所以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D.固定资产持有期间,在计提了减值准备后,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BD C项,未必一定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也有可能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A项,只有在使用寿命确定且合同、法律未明确规定摊销期限的情况下,才应按不少于10年的期限摊销。,二、多选,6. 下列情况下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是() A.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B.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 C.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 D.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BC AD两种情形产生的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三、计算分析题,1.公司2

9、005年12月1日购入设备一台,原值156万元,净残值6万元。税法采用年限平均法, 5年折旧;会计采用年数总和法, 5年折旧。税前会计利润各年均为1000万元,2006年、2007年所得税率为33,2008年以后所得税率为25。 要求: (1)编制各年会计分录,并列示计算过程。,(2)计算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并将计算结果填列在下列表中。,1参考答案,(1).,1参考答案,(2)2006年(所得税率33)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2033%-0=6.6应交所得税(1000+20)33%336.6所得税费用336.6-6.6=330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33

10、6.6 贷:应交税费 336.6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6.6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用 6.6,或将上述分录合并:借:所得税费用 330 递延所得税资产 6.6 贷:应交税费 336.6,1参考答案,2007年(所得税率33)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3033%-6.6=3.3应交所得税(1000+(30-20)33%=333.3所得税费用333.3-3.3=330借:所得税费用 330 递延所得税资产 3.3 贷:应交税费 333.3,1参考答案,2008年(所得税率25)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3025%-9.9=-2.4应交所得税=1000+(30-30)25250所得税费用250+2.4=

11、252.4借:所得税费用 252.4 贷:应交税费 25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4,1参考答案,2009年(所得税率25)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2025-7.5=-2.5应交所得税=1000+(20-30)25247.5所得税费用=247.5+2.5=250借:所得税费用 250贷:应交税费 247.5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1参考答案,2010年(所得税率25)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0-5-5应交所得税1000+(0-20)25245所得税费用2455250借:所得税费用 250 贷:应交税费 245 递延所得税资产 5,2题,甲上市公司,208年度实现利润总额为4000万元:所得税采用债务

12、法核算,208年以前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208年起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非预期税率)。208年甲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转回资料如下(万元):,要求: (1)计算甲公司208年12月31日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和208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2)计算甲公司208年度发生的所得税费用。(3)编制208年度所得税相关的会计分录,2参考答案,(1) 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 (601500400150)25527.5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 =527.5-(100+1200+200+120)15%=284.5(借)(2) 应交税=4000(300+200+30)一40251122.5 所得税费用=1122.5-284.5838(万元) (3) 借:所得税费用 838 递延所得税资产 284.5 贷:应交税费 112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