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240674 上传时间:2020-02-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一蓑烟雨的叶嘉莹唐宋词讲座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本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如果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她平生喜欢“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研究,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出生于 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

2、宋词间呼风唤雨。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古人曾说

3、,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韦庄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 过他虽然表现了主 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 词的本色。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 爱情歌曲了。他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我所爱的女子。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 对女子的感情,主 观的感情。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

4、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 “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我跟这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呢?前一首女冠子说: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有月,有日,有年,我悲哀,我怀念,这是韦庄。梦 见什么?梦 见我所爱的那个女子回来跟我说话。“语多 时”,谈了很长 的时候, 这个女子像从前一样美丽,“依旧桃花面”。而且说话时的表情比较羞怯,时常垂下眼,低下头来,“ 频低柳叶眉”。说“半羞还半喜”,她一方面见到所爱的人很欢喜,但一方面又很羞怯。“ 欲去又依依”,我梦中梦到我们再见面,也梦到分离,梦到你要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肯分 别的样

5、子,然后一梦醒来,“觉来知是梦”,那桃花面柳叶眉都是梦,所以我有说不尽的悲哀。这是多么直接,多么真率的一种感情。还有: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 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他还是用主观的男子怀念所爱的女子的口吻写的。他说我记得在一棵花树下,一个深沈安静的夜晚。在什么地点?是“ 水堂西面画帘垂”。我第一次跟谢娘见面(中国古代常常把欢2爱的女子用“谢娘” 当一个代称)“ 携手暗相期”,我们订了海誓山盟,可是,我们分别了,“惆怅晓莺残月”,在破 晓的莺啼,而天上的落月西斜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相别了。“从此隔音尘”,连信都收不到了

6、,踪迹形影更看不到了。“ 如今俱是异乡人 ”,我们现在都离开了原来的地方。“相见更无因”,再想见面,一个机会也没有了。因为我无从寻找你,你也无从寻找我了。你看韦庄所写的歌词,完全是主观的,直抒胸臆。 这已经是把歌筵酒席之间的没有个性的歌词推进了一步了,是不是?而且 韦庄这个人的个性,他用情的态度,那种真率,那种直接,他也站在女子的地位来写女子的爱情。下面的一首 词,我 们 就可以作证明: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妄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一首爱情的歌词。这首词是写一女子,春天出去郊游,她要看一看有没有一个漂亮的年轻人是值得她许身的。怎 样写呢

7、?本来都是写一个女子的 爱情,但每一个诗人他用情和用笔的态度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能够只说仁义道德,就不能写男女的感情了。男女的感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我们应该承认它,不能否定它。只是男女的感情,也有感情品格和境界。如果你把男女感情的境界提高了,你做人的品格境界才能提高。所以,写爱情的,我们应该看他写的是什么 样的品格,是什么 样的境界。“春日游”,正是一个背景,一种气氛的培养。 “春日”,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万物 经过了寒冬的闭塞,感情有一种萌生。这是整个大背景的总写。而且说到游,是一种向外的,是一种寻觅。这三个字已隐约地推向了他全首 词的一个指向。 现象学 说,当你的主体意识跟客观现象接触

8、的时候,产生一种活动 ,而 这种活动是带着一种指向的。“杏花吹满头”是把整个的春天的萌发,使它引进到更接近自身了。满树繁花,可是一阵风吹过,那花片飞舞下来,那杏花就吹满头了。这两句饱满的笔力,这两句的生发,表现了人赏花游春的内心感情的蓬勃萌发。所以,这女子就说了,“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我当春心萌发的时候,我愿找一个理想的对象。当我在游春的路上走的 时候,我就想看一看那陌上有哪一家的年轻人“ 足风流”,真是多情的,真是有才学的。如果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诗歌是诉之于人的感觉的。所以,它不但是形象,它整个的声音都结合了他所要传达的这种感情。“妾”、“ 将”、“ 嫁”,都是舌

9、头跟牙齿的声音,是很有力量发出来的,给人很有决心的感觉。它的声音代表了一种坚 决的意念。中国 词的奇妙,使张惠言从韦庄的词里看到了比兴寄托。韦庄引起我们联想的是他感情的本 质。杜甫 说的“许 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屈原也说过:“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个女子所表现的,正是 这样一种许身感情。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 绍。王国 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 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 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有人从表面

10、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但王国 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这是他的词的成就。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 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 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

11、有到各种阶层 去生活过,但他所 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 剧,如同一块巨石,3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他一下子就 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 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 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词人,他唯一的一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

12、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这是所谓“以血书者”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要欣赏批评一首词,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织,一定都有它的作用。我们现在来看看他这六个字的作用。 “林花”两个字表现了整个一片的凋零。林花是什么样的花?春,何等美好的季节。红,何等美好的颜色。满林这样美好的花朵都凋谢了,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 谢了”两字有无穷的哀伤,悼念。他的感情不假掩饰,不加思索,他说了,是“太匆匆”。是他感情内心最深处的流露。花,不只是仅有短暂的生命,还更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摧伤。我们的生命

13、是有限的,人生之中必不可免地会遇到一些 艰辛苦难的遭遇。他说有朝来的寒雨,晚来的寒风。那风雨是整个生命所遭受的挫伤,是整个生命的无常和苦难。下面“胭脂泪,相留醉 ”两句,从花过渡到人。花红得像胭脂,风雨喷洒的雨点,是 “胭脂泪”。“相留醉”,那将要凋零的花 树,它 红色花瓣上的泪点,就留我再为它沉醉一次。“几时重?”你什么时候再看见这样的花朵呢?你说明年春天来了,明年的花就开了。可是明年的花不是今年这朵花了。现在的时间消逝了,永远都不再回来了。因此他说我们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你看,李后主他从林花这么小的一个形象,写到整个人生,整个有生命的,包括草木在内,它的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

14、哀伤。有人说,李后主的词,亡国以后的作品意境才开阔博大了。他早年的作品内容空泛,所以,应该分别来看待。其实,我们认识一个词人,如果不是只从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衡量他,真的以一个词人,他的心灵,感情和感发的本质来看他的话,就会发现,一个人其实是不可以分割的。美国现象学家 Hills Miller 曾说,每一个作者,不管写出了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作品探寻到一个作者的心灵感情的本质是怎么样的。他主体意识的根源,还基本上是一个。所以李后主的 词,作为他的本质来说,就是以他的赤子之心,不管写什么,经历的是什么,他都把他最真纯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 进去。所以,当他把

15、心灵感情投注在破国亡家的苦痛以后,就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写出来我们人类有生生命的共同苦难。我们也要看被大家批评为不好的,内容空泛的他的淫靡的作品,要透过这个也找到他本质上的特色。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 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晚妆初了,“ 了”字表现了一个欣快的美好的完成。“ 明肌雪”是形容女子的美丽光彩照人。这是写南唐宫廷美丽的宫女。 “嫔娥”,是 宫中各种等级各种身份的宫女,何止一个! “鱼贯列”则是写宫女排成一个行列走出来。她 们出来是要表演歌舞的,是李后主目中所见的享乐。“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

16、霓裳歌遍 彻” 。他享 乐的同时还有耳中所 闻。 “凤箫吹断” 有的版本是“笙箫”,“声断”。对 于诗词,我们要用感受来判断。个人以 为“ 凤箫吹断” 更好。 凤箫是一种排箫,那些参差不齐不竹管像凤凰的翅膀张开一样。在 诗词形象 给人的感觉上, 凤箫是更精美的形象。还有,“笙箫吹” 三个字都是平声,“凤箫吹断”是仄平平仄,它就更增加了音调的抑扬。而4且,笙箫并列,形象虽多,反而凌乱。 说声断,它只是声音断而已。所谓“吹断”是说付出最大的劳力,演唱出最好的最长的歌曲。因此我认为吹字更有力量。“水云闲”有的版本是“ 水云间”。这也未始不好,是 说箫 声飘到天上云彩之中去了。可我以为“闲”更好。“间

17、” 是一个死板的字,是指明两者之间的空间。水云两个名词,加一个 闲字的述语,是说水是悠闲的,云也是悠闲的。水之闲,是水的潺湲的流动。云之闲,是天上浮云柔 缓而飘浮的姿态。所以,这形象就更加活泼了。这还不算, 还要“重按霓裳歌遍彻”。霓裳羽衣曲的曲谱在五代战乱中散失了,据 说南唐得到了残谱。大周后精通音乐,他们就把残谱重新整理完成。李后主是个没有节 制的人,如果是悲哀,就一直沉溺于悲哀之中;如果是享 乐,也就一直沉溺于享乐之中。霓裳不只要按,还要重按。一遍一遍无休止地弹奏。还有“歌唱”,是“歌遍彻”。“遍彻” 有两层的暗示。一个是大曲曲调的名目,一个是这两个字的本义给读者直接的感觉。“遍 ”者,

18、是普遍。周遍的,完全包笼的。 “彻”呢?是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点漏失。和重按两字结合起来,表现了饱满 的力量。李后主的享受只限于眼睛和耳朵吗?不只如此,所以他下半首又说了“临风谁更飘香屑?”当一阵微风吹过的时候,就迎风闻到了香气。根据 书上的 记载,他 宫中有主香宫女,可以焚在香炉之中,也可以制成香粉飘撒在各处,所以,能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来源 闻到香气。这是他鼻中的享受。“ 醉拍阑干情味切”,醉是什么?是他口中喝的酒,所以他还有口中的享受哪。当他微醺半醉的时候,就拍打着栏杆。这种感受和滋味,多么深切动人。“情味切”是内心之中最深的享受。就算是酒阑 人散,他享 乐的心都没有停止。他说:“归时休放烛

19、花红”,我还要“待踏马蹄清夜月 。他说我回去的时候,侍从不要点红蜡烛,我欣赏了人间所有的歌舞, 还要欣赏大自然天地之间那一片皎洁的月色。李后主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因 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他还不只是选择了语汇的意义,它的声音,待,踏,蹄都是舌尖音,把那种马蹄嘚嘚的声音都传入耳中了。他是最能够声情合一的作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这是很好的一首词,可是就是这样的好词,是非常难讲的。因为大家对它太熟悉了,就把那新鲜的感受给磨去了。俞平伯先生在他的 读词偶得上曾 说

20、那是“奇语劈空而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这两句把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悲哀都包括在里面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正因为 春花秋月宇宙的这种春秋四季的循 环,永 远是无尽无休的。所以,“小楼昨夜又 东风”,“ 又”字说得很好。 东风是永恒的,年年吹来的,正是回 应首句。可是李后主呢?破国亡家,他不能忍受这种回想,在明月的月光之中。他说不堪回首,但他毕竟还是不能够忘怀。而“月明中”,正是呼应那“春花秋月”的秋月,是一种参差的呼应。从词来看,他是从宇宙人类的悲哀集中到他自己的小楼昨夜的悲哀。事实上在作者心灵的感发活动来说,他正是从自己的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才感

21、发到头两句,这是一种反复感 发的呼应。下半首他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 颜改”。凡是有生命的,有生必有死,一定是短 暂的。无生的,相对而言比较永恒不 变。后主亡国前曾 经有那么好的享受,他说“醉拍阑干情味切”,现在回首他当年亲手拍过的雕栏,应该还留在那里,可是他李后主呢?却成为一个俘虏了。有的版本说犹然在,或依犹在,这个不太好,该是“应犹在”。为什么呢?“应” 是假想之词。你 说雕栏玉砌依然在,就是现在仍在眼前了,但他是回忆当年,所以是“应犹在”。可是, “只是朱颜改”,他李后主今天已 这样憔悴衰老,不再是醉拍栏杆的 时代了, 这是永恒跟无常的又一个对比。这首小词,一共只有八句。从开头以来,

22、都是两两相对,都是永恒和无常的 对比。在三度的对比后,他才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你要知道,诗人词人说我非常忧愁,十分忧愁,我十二分的忧愁,我十二万分的 忧愁,那我也不能被你感动。而后主是用 这么强烈的三度对比,促成这感人的结尾。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人用情的态度不同,有人的感情像一团柴火,烧起来火苗挺高,可乌烟瘴气也都冒出来了。有人的感情像一片水晶,那么晶莹皎洁。晏殊的 词表现的是一种 圆融的观照。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我所说的理性,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理性,而是对于自己的

23、感情有节制,有反省,有掌握的能力,这是理性的诗人。他所写的一样是无常的悲哀。他淡淡引出,从侧面来写, “一曲新词酒一杯”,有一种赏玩的性质。词,是歌 词。杯,是酒杯。可是,他的感伤就正在这“一曲新词酒一杯”之中。本来酒就是容易引起人感情激动作用的根源,而饮酒时你再听歌,所以更容易引起你内心的感动。晏殊那种伤感是蕴 藏在里边的。他没有用那么 强 烈的力量来打发打击你。年年有花开,年年有燕来,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没有改变。晏殊的 词集叫珠玉词,词集的名字和他词的风格实在是很配合的,真是珠 圆玉润的。他不用那些锋芒陪衬。下面的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却一下子写出了无常, 这真是,今天的斜阳落了

24、,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看他的那种表达,从那么闲淡的、不着力的、不留痕迹的感染之中,传达了他的感发。而他的感发是怎样的呢?后边他说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真是妙。花落,是无可奈何的。我们 没有办法挽回光阴的消逝,可是年年有燕子飞回来了。而且是似曾相识,好像是去年的燕子又 飞回来了, 这是宇宙的循环 ,是宇宙的永恒。所以,我说他有圆融的观照。圆融者,就是有一个周遍的对于宇宙循环无尽的 圆满的整体的认识。一方面虽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可另一方面却是“似曾相应燕归来”。后边的结尾就更妙了。“ 小园香径独徘徊 ”,也带着无常的哀感,也带着对春天的赏爱。在一个花园不用那样的“人生长恨

25、水长东”,他说是“独徘徊”。我一个人徘徊在这个铺满落花的路上,这是什么样的感情?他没有 说。他不用激言烈响的言词去打动你,而只用徘徊两个字,说我这时有一种圆融的观照,我体悟了宇宙的永恒无尽的循 环,我知道在无常之中也有循 环。这里边有感伤,也有思索;有哀悼,也有觉醒。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 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真是晏殊的妙处!“一向年光有限身” ,“一晌”有两个意思,有 时表示长久的意思,有时表示短暂的意思。晏殊用的一晌是短的。春光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 暂的。这是非常悲哀的无常感慨。但是,如果你数十年的光阴都能够跟你相爱的人永远欢聚在

26、一起,那也不错了。可是人生不但短 暂,还有苦难。所以晏殊说“ 等闲离别易销魂”。等 闲,就是那么随便来到了,那么轻易,在你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你眼前,真是使我们哀伤,真是使我们销魂。可是晏殊不是一往不返地沉溺在他的悲哀之中,他要找到一个安慰、排解的办法。有酒的时候,你不要推辞;能够听歌的 时候,你也不要推辞: “酒筵歌席莫辞 频”。你能 够欢聚的时候,珍重眼前的欢聚。而且在你离 别后,何 尝不凭借着酒筵歌席 为排解呢?晏殊是隐然有一种掌握自己和寻求安慰排解的办法的。他后边又说了,“ 满目山河空念 远”。我们登高临远,就怀念远方的人了,可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怀念远人,就 飞到远

27、人身边了 吗?人类有很多现实的限制,使你不能与远人相见。所以他说是 “空念远”。“ 空念远”者,是白白的念远。你要知道 满目山河念远6是感情,加个“ 空”字,说“ 空念远”是反省。念 远是直接的感情,告诉你说这是“ 空念远”,念 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这是反省。“落花风雨更伤春” 。本来人生的离别,人世的悲哀,已经够你负担的了,何况大自然的这种落花风雨的伤春。下一句的 “更”字,使得下一句的 “伤春”与上一句的“念远”结合。上一句的“空”字,不但是对于念远的反省,也是 对于伤春的反省。念远是空念远,伤春也是空伤春。你伤春,花就为你而不落了吗 ?不会的。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既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

28、重的反省。最后他说“不如怜取眼前人。人 总是怀念过去,又 总是梦想将来,但你所能掌握的,你真正要做的,实在是你眼前所能 够努力的事情。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山亭柳 赠歌者这首词写得比较激动,在晏殊的小词之中是个例外。一般词都没有题目,为什么这一首他要加上“赠歌者” 的题目呢?我认为是他假借别人的情事,写自己内心的悲哀和感慨。晏殊十四岁以神童应试,皇帝赐他同进士出身,官做到宰相,平生算是顺利的。晚年反而遭到政治挫折。那就是宋朝

29、相传的狸猫换太子。仁宗本来是李妃生的,刘后陷害李妃,说她生了怪胎,把这儿子据为己有了。而当李妃死了以后,因为晏殊的政治文学地位都很高,所以叫他写墓志铭。那时候刘后 还专政,他敢 说皇帝不是刘后生的 吗?刘后死了,人家就跟皇帝说他对陛下不忠诚,陛下是李妃所生,他给李妃作墓志居然“没而不言”。还说他曾经用公家的劳役修治官舍。他受到攻 击后被免除了宰相的职务 ,到州郡做地方官吏。他曾经到过永兴军,就是现在陕西咸阳一 带。所以有人推 测,“ 家住西秦 ”,“数年来往咸京道”,很可能是知永兴军时作的。那正是他衰老后,政治上失意时候的作品。“家住西秦, 赌博艺随身”,说的是歌者。西秦,指原来秦国所在。赌-

30、博艺随身,不是赌博。赌是和人竞赛的意思。这个歌女有美好 过人的才能,能唱,能吹,能跳,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花柳代表 欢场歌席之间一切风流浪漫的事情。 “尖”,是出类拔萃;“新”是说她的歌喉舞艺都是当时最新颖的。“ 偶学念奴声调,有 时高遏行云 ”,极言其歌唱之好。因为她唱得好,听众们就赠她锦缎酬答。她每唱一首歌,得到这么多人的称颂赞美,送给她最好的蜀地锦缎的缠头,真是“ 不负辛勤”。上半首写从前,下半首写现在。“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可是,这些年,她衰老了,被冷落了,就来往在咸京道上。原来她家住在西秦,众人都到她这里来。 现在没有人来听她了,她要到各处去。她所得的不再是蜀

31、锦缠头,而是残杯冷炙。她当然为此悲哀,消魂。谩者,徒然的消魂。“ 衷肠事,托何人?”晏殊内心有这么多理想,就女子而言,则是内心有这么多感情,托付给什么人呢?中国 传统读书人喜欢用美人来自比。因为在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之中,男子要想得到别人的知 赏任用,正如同女子要依靠一个人一样。那时读书人唯一的道路,就是科举,出仕,做官,得到君主的任用。“若有知音见采” ,假如有一个真正懂得我歌声的意 义和价值的人,我就“不辞唱遍阳春”。阳春是最好的曲子,如果有人真的懂得我唱歌的意 义和价 值,我要把最好的歌曲唱遍,都唱给他听,绝不辞辛劳。有这样的人吗?没有。“ 一曲当筵落泪 ”,当我这么辛勤地唱的时候,听者的

32、反应却如此冷落,当年那些封 赏,是再也没有了。世上有一些人 对于女性艺人,欣赏的常是她的容貌,不是她表演的才艺。她 说现在是“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写得含蓄蕴藉。人家听歌是来买笑的,谁要看你流泪呢?当她不知不 觉流下泪来的 时候,只好用 罗巾遮掩,擦掉泪痕。7晏殊圆融观照的词,跟这个感慨激动的词,同出于一个心灵。并不因为写了这样的词就失去了理性诗人的特色。为什么呢?因 为他是用赠歌者的 题目做掩饰,他藏在歌者的后面,他不愿意像李后主那样把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展示给人观看,他是退后一步,才把自己的悲慨发泄出来的。所以,风格虽然不同,但不害于他是一个理性的 诗人。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欧阳修 雪

33、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 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 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欧阳修是对于大自然,对于人生美好的东西非常懂得赏玩的诗人。他说“雪云乍变春云簇”,写得真是美。你不觉得下雪时候的阴云,跟夏天下雨时候的阴云是不一样的么?下雪的阴云阴得那么均匀,像铅一样凝成一片。夏天的雨云是忽然 间 就涌上一大片,带来一场暴雨。春天的云彩舒卷自如;秋天的云彩高远淡薄。四季的景色不同,连天上的云彩,四季都是不同的。凡是一个锐感的诗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渐觉年华堪送目 ”,我们逐渐觉得那一年的美好的日子,堪,是值得,值得你放眼去看了。“北枝梅蕊犯寒开

34、” 。花有南枝的,有北枝的。南枝的花向太阳先开,北枝的花背太阳。他说现在连北枝上的梅花都冒着寒风开始绽放了,有一种力量在里边。 “南浦波纹如酒绿”,本于江淹别赋。南浦的春水有美 丽的波纹。南浦啊,你不用考证它在哪一省哪一县,你只要联想。因为江淹说了“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你一用南浦这两个字,就把“春水绿波” 想起来了。这是欣赏中国古典诗的一个微妙的反应。南浦的波纹怎么“如酒绿”呢?李白襄阳歌“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 垒曲便筑糟丘台。”此江若变 作春酒,那南浦的波纹,春水的 绿,就跟春酒的绿一样美。而且,你几乎感觉到,诗人对于这水有对酒一样的

35、感情,使人沉醉了。“芳菲次第还相续” ,一种花接着一种花连续不断地开。花信二十四番,从迎春花开起,一直开到荼蘼花事了。“ 不奈情多无处足”,我永 远爱这些美丽的大自然的景物,我永 远也不会满足。他说“尊前百 计得春归”。当你在酒樽之前,有酒就应该赏花。我用了各种方法,千思万想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盼望春天的花开。今天,春天果然来了,你“莫为伤春歌黛蹙”。你就好好珍惜享受眼前美好的春天,不要再悲哀和忧伤了。我还要举两首不大好的小词,跟欧阳修写的一首意思很相近的小 词来比较。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

36、离愁引著江南岸。他写的是江南采莲的女子。很多词人都曾写过美丽的女子,有些人是怎么写的呢?王国维说,词要有境界,品格才会高。有的词没有境界,内容空泛,确实是淫靡的。花间集欧阳炯的词:“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 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南乡子)你可以写美丽的女子,你要从她的容貌衣 饰里边写出她的品格。胸前如雪脸如莲的描写,没有品格在其中。还有个一薛昭 蕴浣溪沙:“ 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佩鸣璫,渚 风江草又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这首词写得有一点感情,是一个女子相思的感情。但是很肤浅,没有境界。同样写美女,同样写她的衣服首饰,怎么就有了境界了

37、呢?怎么就有了高格了呢?欧阳修说“越女采莲溪水畔”, 这个跟淘金的感觉是不大一样的,采莲是比较优美高雅的。我们中国全认为江南的女子很美。看越女采 莲,那是多么美的动作,秋天的岸边是多么美丽的场所。“窄袖 轻罗,暗露双金钏”。 这个奇妙的事情就是在这里分别的。欧阳炯不是也说霞衣窄吗?可他那首词只是说这个女子穿着紧身的衣服而已,没有联想,没有境界。可是“窄袖轻罗”,这四个字的 结合,就产生了一种作用。 -诗歌,真的是很微妙,它的好坏就是在这种很细微的地方分别的。 -罗,是一种轻柔的丝织材料,轻罗裁成的衣服,轻盈, 纤巧,精致,代8表了一种品质。金钏,就是金手镯,是在她的窄袖之中,你隐隐地看见。薛昭

38、 蕴所写的女子是“步摇云鬓佩鸣璫” ,有一种炫耀摇动的感觉。前者含蓄,后者炫耀。中国的诗词,予人的联想很丰富。欧阳修这两句词表现了含蓄,蕴藉之美。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他们炫耀,夸张,矫揉造作,不懂得欣赏高层次的美。陆机曾说过:“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有诸中而形于外,这才是有深度的美。“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这真是神来之笔!灵光照耀的神来之笔!女孩低头采莲的时候,水中映出了她的影子。她忽然看到水中人面和花光的掩映,一片神光的闪烁,一种对于美的觉醒。这句传达出 “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境界。一个人不应该骄傲,但也 应该珍重自己美好的品质。当她一照影摘花花似面,想到这样的美好,愿意

39、有一个奉献,愿意有一个交托,所以“ 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 轻,不见来时伴”鸂鶒,是水鸟,比鸳鸯大,多 为紫色,一双一对的。双双对对的鸂鶒,引起女子的情意。日暮黄昏,晚 风吹起,与你何干?“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正是那些锐感的多情的诗人,就在 风月之 间,引起了他的感 动。“不见来时伴”。我说他这 句很妙。你要知道,一个人要完成自己的品格,修养,事 业,要有一个孤独寂寞的反省思索的过程。你每天沉醉在 纸醉金迷歌舞宴乐之中,永远不能完成你的事业和人格。下面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隐隐地远远地听到也许有别的采莲女子的歌声,她们都划回去了。而当芳心

40、只共丝争乱,你有这样的兴发感动的时候,这个歌声就引起你多少内心的感动。离愁者,就是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当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的时候,这离愁就引着江南岸,从水上一直飘到岸边了。一般的选本,很少有人选这首词,未曾体会到它意境的深远。这首小词写一个美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而它自然产生了一种境界。这是中国小词的发展从南唐 冯正中到北宋的欧阳修所完成的最高的境界。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柳永 北宋社会上至达官贵人,下至 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唱 词 写词。可是, 专力写歌词的柳永,却是平生落拓不得志的。因为 他生活浪漫,不 检点,就被那些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所谓官场的社会所摈弃了。有一天柳永见 晏殊,晏殊就 说,贤俊

41、作曲子吗?他的意思是说,你的品格不太好,怎么总作那些歌曲呢?柳永不服气 说宰相先生你不是也写歌 词吗?晏殊说某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 拈伴伊坐”呀。柳永所写的是勾 栏瓦舍之中的阶级层次比较低的歌伎酒女。所以他的词,曾经被很多人讥讽诋毁 。那些文人 诗客不喜欢 他,说是市井的人,不读书的人才喜欢他。说他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认为他写的是俗滥。这是大家共同看到的柳词的缺点。一般看到柳词的长处在那里呢?因为他既然写的是长调,就不能够像冯延巳,李后主把感情凝聚在一起的,他要铺排叙述,不能 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 发为主。关于 长调的铺叙,我们要看夜半乐这首词: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 兴离江渚。渡万壑

42、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 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 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 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他有时间,有地点,出发了。因为他要铺排,一段一段地写下去。他是扁舟一叶,渡 过了万壑千岩,经过了越溪深处。听到有商人旅客彼此在在船上相呼。片帆高举,乘着有画的船翩翩过南浦。从江水中经过,来到了一处村庄,看见岸边浣纱的游女。“到此因念。”后边是9他的感想。他说我怀念起我离 别了的可爱

43、的女子,像水面上的浮萍,没有 办法留下来。我叹息临行时有一个以后见面的约言,叮 咛嘱咐。可是,将来是不是真的能 见面呢?以前一般词人所写的相思离别是从女子的角度写,柳永是从男子的角度写的;而且,因为是在外的游子,所以他看到高远的景物, 结合了志意的追寻 。柳永的词,往往前边写得很现实,平俗。但是他忽然间会出现一两句,就把全篇的气格都振起来了。他常常写到帝都,这是带着双重感情的。一重感情是怀念他当初在汴京 欢乐的生活,怀念他曾经爱过的女子。另外一层感情,就是他在帝都追寻仕宦的志意,希望有所成就。但他平生不得志,都是奔波在道途之上。所以他的词写羁旅行役也写得好。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

44、袖起凉 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 利禄, 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凤归云“向深秋。 闪闪隔林梢。”他写所见的景物,真正的眼中所见,真正的身体所感。不因 袭陈言,这是柳永的成就。他走在小路上,黑夜将要过去了。凉风吹在衣襟两袖之中。 飙,是狂风。抬头一看,天边有几点残星,明亮的流星的光 线就在树林的那 边沉没了。多么真切的形容和描写!他在路上奔走已不是一天,今天又是破晓的鸡声唱 过。 乌,是神话传说太阳里有一只三足乌,管它叫阳乌。太阳的光影慢慢

45、透出来,在破晓的光影中,才逐渐地分辨出要走的崎岖的小路。迢迢,还有那么漫长的一条路。“驱驱行役。漫相高。” 这 是柳永的悲哀。相 传柳永死后 连埋葬的费用都没有。他一生生活在这种贫穷困苦的奔波之中。年 华消逝了,得到却只是 蜗 角功名。蜗角,比喻极微小的境地。我也希望将来功成名就,可以隐居,终老在林下。我有这样的资格吗?没有!当年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就这么随随便便地消磨殆尽了。然而会有一天,我不再奔走,归去终老过渔樵的生活。柳永平生都是不幸的,不得意的。他用世的志意跟他浪漫的性情及他音乐的才能互相矛盾,而由于这样的原因,使中国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开 阔的境界。把词里的感情从“春女善怀”变成“秋

46、士易感” 。中国有一个“秋士易感” 的传统。悲秋是因为草木的摇落想到生命的短暂,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够有所完成。这是有才志的人共同的悲哀。柳永以一个男子写旅途,登山临水,登高望远,开阔博大。宋人笔记诗话记载:“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 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唐人诗的高处何在?唐诗最具特色的毫无疑问是盛唐的诗歌,而一般说起来,盛唐的诗歌是以气象取胜的。中国早期的诗写景的不多,诗经的草木鸟兽,是比兴的发端; 楚辞的香草是喻托,都不是叙写的主体。诗开始写山水大自然,是在六朝时代。可是那些都是一个个图画,客观地刻画描写。把山水自然的感 发和自己的感情结

47、合在一起的是唐人的诗歌,特 别是唐人近体诗 歌。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 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 妆楼顒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眸 ! -八声甘州读词时一定要注意音节顿挫,第一句八个字, “对”字要停顿,“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里有时要用一个领字,带出一个段落,一段一段向前铺展,才能敷衍成长篇慢词。“渐霜风凄紧”。“对”是一个领字。后边的“渐”也是一个领字,又贯串下来一大排的句子。柳永更妙的一点,是他写秋天,写日暮,写雨,写雨后。为

48、什么呢?所谓兴象,兴是一种感发,什么引起你的感发呢?钟嵘诗品说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是阴阳之气感动了万物,而万物的 变动感动了人的内心。“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的是景物的变化。因 为是雨,好像是雨10冲刷过了,是秋天了,所以是洗清秋。经过一番雨的冲洗,那秋天的景色就更加显得萧瑟凄凉了。“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清霜以后的秋风 ,一天比一天 强劲和寒冷了。于是诗人就引起了一种“关河冷落”的感受,山上的关塞,河中的流水,都冷落了。所有的草木,山巅水涯的花草都零落了。人站在高楼上,面对着落日,那种时节的消逝,苒苒光阴消逝的悲哀,都从“残照当楼 ”四个字表现出来了。“是处红衰

49、翠减,苒苒物 华 休。”“是处”是每一个处所的意思。每一朵红色的花,每一片翠绿的叶子都凋零了。“ 苒苒”是慢慢地移动,慢慢万物的芳 华都过去了。 “惟有长江水,无 语东流。”所有有生命的都改 变了,不改变的惟有现在楼前的流水,默默地向东流去。柳永写得好,完全是景物,完全是形象,带着这么多的感发,而且兴象高远。接下来他说:“不忍登高临远,望故 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他想的是他自己的男女间相思离别的悲哀, 对家人妻子的怀念,“ 不忍登高临远”,一方面是我落拓无成,年华老大,生命落空的悲哀;一方是我 为了蝇头利禄奔波在 羁旅道途之上的悲哀。所以,不忍登在高处,望见远方的山水,我的故乡那么遥远,我想要回去的怀想真是难以收拾。为什么我一直漂泊在外边?“ 想佳人、 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想我的妻子在 妆楼上举首遥望,盼着我坐船归来,每次看到天边有船出现 ,就希望船上有我。结果都错认了。“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眸!” 她以为我不思念家人,为什么不回来?可是,她怎么知道我,正是如此凝望远处,怀想家人。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