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部编版七下语文课课练---1.邓稼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233492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下语文课课练---1.邓稼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七下语文课课练---1.邓稼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部编版七下语文课课练---1.邓稼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部编版七下语文课课练---1.邓稼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部编版七下语文课课练---1.邓稼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邓稼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n) 开拓者(tu) 元勋(xn) B.鞠躬尽瘁(cu) 难堪(kn) 选聘(pn)C.热泪盈眶(kung) 说服(shu) 无垠(yn) D.彷徨(hung) 挚友(ch) 殷红(yn)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租借 宰割 悲惨 鲜为人知 B.奠基 拔尖 难堪 妇儒皆知C.忠厚 选聘 震荡 真诚坦白 D.摄制 彷徨 挚友 层出不穷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仰慕:敬仰思慕。)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

2、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C.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元勋:最高领导人。)D.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彷徨:徘徊;犹豫不决。)4.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1)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 的科学家 邓稼先。 (2)那是中华民族 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3)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 的。 (4)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 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

3、利。 21 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5)1949 年到 1966 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 17 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 的人物。 A.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当之无愧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B.当之无愧 任人宰割 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可歌可泣C.鲜为人知 任人宰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D.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任人宰割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5.下列语段中横线处所填的标点,恰当的一项(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 一时热泪满眶 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A.

4、,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二、课内语段阅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 年到 1937 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 年的友谊,亲如兄弟。1949 年到 1966 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 17 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

5、很熟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

6、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 1967 年 6 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1971 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7、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6.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7.作者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8.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9.作者说“我以为邓

8、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三、课外类文阅读莫言的清醒 陈鲁民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之前,在对莫言获奖传言飞扬的时候,莫言一直低调回应。获奖以后,他接受采访时说:“说不激动那是在装蒜,心里还是高兴的,但也就是高兴。 ”“很快就会过去,自己不要当作怎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头脑清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热爱这块土地,感谢父老乡亲。 ”莫言在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就曾说过,希望“10 分钟就忘掉获奖这件事” 。因为他深知,“得奖之

9、后就会有各种好评和赞誉,要是没有定力,就容易头脑发昏,就容易犯错误,所以我就想快点忘记这件事,让自己轻装上阵。 ”“忘掉所有的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 ”这不是他故作姿态的矫情,而恰恰是一种理智与清醒。说到这里,我想到居里夫人,她获得过包括两度诺贝尔奖的许多荣誉,但她都看得很淡,是不是“10 分钟就忘掉”不敢说,但有一个故事说明了她对待荣誉的态度。朋友来做客,发现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玩一枚奖章,忙问:“夫人,你应该知道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颁发的金质奖章是多么高的荣誉,怎么能把它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10、。 ”的确,获奖是令人高兴的事,你有理由“漫卷诗书喜欲狂” “一日看遍长安花”,但切勿沉溺其中,乐不思蜀。过分陶醉,会侵蚀你的斗志,涣散你的精神,模糊你的视线,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的人生高度可能就此无法超越。牛顿的功绩无与伦比,但遗憾的是,晚年,他也被荣誉迷住了双眼,沉醉于鲜花掌声美酒佳肴中,终止了科学探索的历程。60 岁后,他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宴会,接受各种称号,佩戴各种勋章,担任各种职务,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到制币局局长,还忙于与科学界的其他头面人物争权夺利。结果,在他人生的最后 24 年里,他几乎毫无建树。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获奖的科学家、演员,获得过金牌的运动员,因为沾沾自喜,居功

11、自傲,忙于应酬,结果落后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或被淘汰出局,或被边缘化,黯然失色,很快就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了天际转瞬即逝的流星。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绑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荣誉与奖励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得到它,也为得到它而欣慰,但绝不能当成沉重包袱背起来,背上它会迟滞我们攀登的脚步。(有删改)10.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11.作者为什么从莫言两度获奖的感言写起?12.文章第两段分别列举居里夫人和牛顿的例子,有什么作用?1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谈谈你对莫言的“清醒”的理解。1 邓稼先1.B(A 项中的“鲜”应读“xin”;C 项中的“说”应读“shu”;D 项中的“

12、挚”应读“zh”。)2.B(B.儒孺。)3.C(“元勋”的意思是“立过大功的人” 。)4.A5.B(注意标点符号的特点及其用法。)6.略(符合人物身份及当时情况,合理流畅即可。)7.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的满腔热忱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的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8.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真诚坦白,从不骄人,具有农民的纯朴气质,而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9.有道理。作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也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邓稼先的气质与品格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渊远的联系,所以他离不开中国这块土壤,奥本海默亦是如此。10.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荣誉与奖励,绝不能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阻力。11.文章从莫言获奖的感言写起,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观点;同时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文章观点。12.作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应该清醒与理智地对待荣誉与奖励的观点。13.略(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完成时,对莫言的“清醒”作简要分析,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出明确、合理的见解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