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明治维新一、历史背景 幕府统治危机1、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明治维新物质基础)表现: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江户,大阪, 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 藩政。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A.经济较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普遍发展起来。B.有些商人组织资本主义性质家庭手工业或直接投资手工工场。C.一小部分兼营手工业的农民,开始使用雇佣工人,扩大自己的作纺。这些人在经营商业、高利贷或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同时,还投资于土地,变成新兴地主。影响:加速了日本社会分化,一部分成为资本家性质的剥削者,一部分破产沦为工资劳动者。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部分大名逐渐与
2、商人资本家接近。大批武士经济陷入困境,不满幕府统治。2、阶级: 人民抗争使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民起义,城市“米骚动” 。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1837 年,大阪,大盐平八郎起义:原因: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影响:充分显示幕府统治的危机。直接打击幕府和巨商,暴动得到广泛响应和效仿。地位: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由武士联合农民和贫民的暴动。(性质)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权威:萨摩、长州等大名,加强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争取在幕府政权中更多的话语权。天皇力图恢复统治权:被称为“京都囚徒”的天皇也利用反幕府力量恢复自己统治地位。3、民族危机: 佩里叩关(“黑船来航”
3、)时间:1853 年,美国,佩里。条约:日美亲善条约 ,也称神奈川条约 。影响:使日本彻底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政治上:国家主权受损害,内政遭干涉,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A.日本成为列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下级武士生活恶化,幕府大名财政更困难。B.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阶级上: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思想上: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要求变革的呼声更加强烈。4、政治: 幕府的腐朽统治森严的等级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日本社会被分为士(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
4、的发展。闭关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二、从“尊王攘夷”到倒幕运动面对列强侵略,日本各阶层态度1.“开国 ”与“攘夷”之争开国者认为:只有通过对外交往,才能学习外国先进科技,使国家强大。攘夷者主张:日本国体尊贵,必须抗击外来侵略。 (结果:攘夷论占主导,成为民族革命旗帜)2.德川幕府反对统治:对内:镇压人民起义,打击改革力量;1858 年制造“安政大狱”,杀害吉田松阴。对外:卖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倒幕运动的兴起1.原因: “安政大狱”打破了改革派大名的幻想,使人们认识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 推翻幕府统治。2.倒幕力量: 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3.领导力量: 长洲、
5、萨摩等大名。 (他们结成军事同盟,改变力量对比,成为倒幕顺利发展的基础)4.倒幕经过: 1867 年:倒幕派京都秘密会议,获得明治天皇讨幕密旨。德川庆喜提出“大政奉还”和辞去“征夷大将军”,却暗中伺机反扑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体制。1868 年:鸟羽、伏见战役,打败幕府军队,德川庆喜投降。 (戊辰战争)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改名东京。5.胜利原因: 主观原因:倒幕派联合,组织自己的武装。倒幕派取得人民支持。利用天皇的名义,舆论导向有利于倒幕派。客观原因:幕府腐朽没落,不得人心。农民起义、城市暴动不断从根本上动摇幕府统治。列强无暇顾及并且在日本利益争夺中矛盾重重。6.历史意义: 是
6、使日本从封建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关键步骤。使日本免遭中国和印度的厄运,保卫了民族独立。为明治维新的实施创造了和平的国内环境。三、施政纲领:五条誓文1.五条誓文 :发展资本主义,改革封建制度,向西方学习。2.政 体 书:整顿充实组织机构。四、维新内容.政治上: 破除旧政治体制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剥夺各藩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让他们担任藩知事,成为天皇的地方官。“废藩置县”:1871 年原因:应对日益激化的农民起义和士族叛乱,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措施:A.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府、县、道地方体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府县知事由中央任命。B.发布建立天皇亲兵
7、法令,组建“ 御亲兵” ,保证这一措施的实行。意义:A.削弱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初步加强天皇的中央集权。B.使日本在政治上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迈出重要一步。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即: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平等四民分别指的是哪些人?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居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的劳动力。取消武士特权(哪些特权?) ,武士阶层彻底瓦解,一部分成为资本家,另一部分成为普通劳动者。3.派岩仓具视使节团考察欧美,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学到了许多有助于日本实现独立和富强的有用经验,找到了一条适合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上: 殖产兴业1
8、.大力创办宫营业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立工部省:负责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接管幕府和各藩经营矿山和工场,创办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成立内务省:接管幕府诸藩建立的军事工业,日本逐步形成了近代化军事工业生产体系。促进了日本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运用国库资金,设立“模范工厂” ,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聘请外国技师,创办近代工业。实行“劝业政策” ,通过向私人发放无息贷款、补助金等,奖励私人投资工矿业等。2.大力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背景:经过较长时间发展,日本民间经营的近代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出现新型资本家。国内自由民权运动提出“自由经营”的口
9、号,反对政府以官营为主的经济方针。方针:将官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措施:颁布处理官营企业的条例,将除铁路和军工企业外的大部分官营企业廉价转让给与政府关系密切、拥有特权的“政商”以及少数经营近代工业的新型资本家去经营。并免征商业税,为商业资本转化工业资本创造条件。评价:这些政策使国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转化为资本,用暴力方法缩短由旧生产方式到近代生产方式的过渡期的人为手段3.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特点:国家创办示范工厂带动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殖产兴业步骤:创官营企业创军事工业创模范工厂劝业政策廉价转让.军事
10、上:富国强兵1.方针: “强兵”是“富国之本” ,实行以发展军事力量为目的有近代化军事改革,重视军队和警察的建设。2.措施:建立新式军队:措施:A.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山县有朋)B.颁布第一个征兵令,聘请外籍教官,按照德国方式训练日本军队。C.灌输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把效忠天皇作为军人的天职。意义: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常备军,天皇依靠这支军队平定叛乱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设立军事大学:为日本军队培养了大量的高级军事人才。还按照英国模式建立了近代化海军。改革军事机构:学习德国经验,逐渐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直接隶属于天皇。扶植军事工业:建
11、立兵工厂和造船所,引进新技术改进军事装备。生产步枪和各种口径的大炮。建立近代警察制度:为了维护国内治安,明治政府还逐步建立起了近代警察制度。3.意义: 使日本能够依靠自身的实力,逐渐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的自立自强。.文化教育上: 文明开化1.整顿旧的教育机构:措施:建立文部省,统辖全国的教育事业,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的各类人才。颁布学制 ,明确普及初等教育的方针。参照欧美教育制度,建立三级近代学校体制。设立师范学校,培养合格师资。创立各种专业技术学校,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意义:普及小学教育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实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缺陷:在教育改革中
12、,明治政府大肆宣扬天皇的权威,要求人民无条件地服从天皇的命令。2.推行军国主义教育:1890 年,天皇下达的教育敕语 。3.宣传资本主义思想:“明六社”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进行启蒙教育。4.废除旧风俗和陈规陋习:实行“断发” ;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欧化运动。四、目的、性质、进步性和局限性1.目 的: 巩固明治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压迫,实现民族振兴。2.性 质: 天皇为首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3.进步性: 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近代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亚洲国家各国实现民族振兴提供了某些经验,鼓舞了人民的信心。4.局限性
13、: 明治维新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随着实力的增强,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对邻国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五、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1.历史潮流: 19 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2.力量对比: 幕府实力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较强且有自己的武装;并得到天皇和西南强藩的支持。3.政策措施: 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4.国际环境: 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使日本发展资义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迅速崛起一、经济上: 资本主义的发展1、发展表现工业化高潮的出现:时间:19 世纪 80 年代。行业: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分发展
14、异常迅速。作用:近代化棉纱厂抢占国内市场,驱逐进口的洋纱,又向国外市场销售。以重工业为代表的财阀资本和国家资本迅速发展:政策:对垄断资本采取扶植政策,把官营企业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家。作用:使原来从事商业和金融业的大资本家变成工矿业主,并迅速发展成为“财阀” 。垄断组织产生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垄断的特点:依靠政府的扶持和保护,实行自上而下的产业革命和工业化,垄断组织较早地产生主要垄断组织: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操纵着国家经济命脉。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相融合2、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局限及影响局限:自然资源比较匮乏,岛国面积较小,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还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
15、余。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集中程度都远不及西方列强。影响:由于不及西方列强,采取军事手段为国内的垄断资本获取市场和原料产地。特征: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二、政治上: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原因: 明治政府认为德国和日本相似,决定仿照德国制定宪法,实行专制主义统治。日本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高涨,呼吁制定一部民主宪法,来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2.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1889 年。内容: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权于一身。臣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利和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和不违背臣民义务的前提下。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议员任期分别为终身和
16、 7 年;众议员选举产生任期 4 年。内阁只对天皇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法官由天皇任免。性质:它是一部具有日本特色的、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特点:同西方的资产阶级宪法相比,却又极其保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局限性)天皇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议会、内阁和法院只是辅佐天皇行使权力的机构,实际上并不能独立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进步性:宪法承认了人民享有选举权、担任政府官员权,居住、通信、宗教信仰权等权利。三、军事上: 踏上军国主义道路1、废除不平等条约条件:国内:政治:明治维新消除了国内的封建割据,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经济军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人民呼
17、声:人民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际:欧美列强对日政策出现多元化趋势。欧美之间矛盾重重;中日甲午战争取胜,日本利用这一时机采取灵活策略重新谈判。废除:1909 年日本内阁就修改不平等条约召开会议。1910 年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同时签订新的主权对等的互惠条约,实现了关税自主和法权上的平等。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任务最终完成。2、对外侵略扩张吞并朝鲜:在 1855 年,日本国内就产生了从朝鲜、中国夺取土地的思想。明治维新后,日本侵略朝鲜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勒索赔款,取得驻军的特权。1910 年,又强迫朝鲜国王签订日韩合并条约 ,正式吞并朝鲜。打败清政府:甲午战争取胜,迫使清
18、签订马关条约 ,勒索赔款,并强占台湾在内的大片领土。打败俄国:1904 年日俄战争,袭击俄国驻旅顺港的舰队,签订朴次茅斯和约 。3、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原因:外交上,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取得了民族独立。军事上,三次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胜利,树立了日本在东亚的强国地位。表现: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功,表明日本已成为区域霸权国家,成了帝国主义角逐行列中的正式成员,并大踏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经济: 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2.政治: 实现了由早期中央集权向后期立宪政体的过渡, 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3.文化: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
19、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4.影响: 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总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 道路的标志。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过程1.经济上: 明治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 世纪 80 年代,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在政府的保护下,垄断组织也较早地产生了,19 末 20 初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2.政治上: 明治政府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制度,1889 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3.对外关系上: 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
20、主义道路。【探究一】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军事改革方面有哪些差异? 相同点:指导思想相同:都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发生背景相同:都没有近代化的军队,都面临强大的外患;领 导 者相同:都是要求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派;模式相同,都模仿欧洲模式建立军队。 不同点:重点不同:中国着力改革军队,没有从根本上去建立一支新的军队,日本旨在建立近代化的军队;结果不同:中国的军事改革基本上失败,日本却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近代化常备军;范围不同:中国军事改革局限于军队人员、地方部队方面;日本从军事机构、人才培养、军队装备、思想动员等进行大规模改革。这些差异,使两国军队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成为中日甲午战争中中
21、国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探究二】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有什么借鉴经验? 重视国民素质教育;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广泛发动社会办学;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和利用外国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探究三】读大日本帝国宪法有关条款,想想天皇在日本国家中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天皇作为国家的元首,其职位世袭。大体上仍保持着封建时代专制君主所享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等大权于一身,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天皇也受到宪法中相关条款的制约,并不直接行使统治权,而是通过国务大臣来统治。 【探究四】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一,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明治维新的领
22、导集团注意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并联合了一切反幕府的力量。戊戌变法的领导集团却没有掌握实权,缺乏斗争经验,没有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第二,要掌握领导改革的实权。日本改革的领导者大多是从旧大名、武士中分化出来的,他们掌握着改革的领导权,中国主要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国内的顽固势力很大。第三,要重视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日本明治维新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改革,建立完备的学校体制,提高国民素质,注重培养人才。中国的戊戌变法虽进行教育改革,但仍未充分接受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人才。第四,要乐于接受和消化外来先进文明。日本非常重视并接受消化外来先进文明,充分利用了第一、第二次工
23、业革命的成果。中国却固守自己的传统,自大、保守,漠视外来先进文明。第五,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正值列强在中国的争夺白热化,各国进行联合,扶植反动政权,维新派失去有利时机。第六,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探究五】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有哪些有利因素? (1)国内:通过明治维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国力增强。自由民权运动日益发展起来,人民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日益强烈。日本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摆脱不平等地位,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国家实力。(2)国际:列强对日政策出现矛
24、盾。【探究六】日本是如何“挤进帝国主义俱乐部”的?(1)与西方列强进行谈判,逐渐废除了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2)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掠夺和奴役亚洲弱小民族:侵略朝鲜,强迫朝鲜签订 1875 年江华条约 、1910 年的日韩合并条约 。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日俄战争后,签订朴茨茅斯条约 。日本通过这次战争加入了世界帝国主义的行列。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二)亚历山大酝酿改革借鉴历史、大造舆论、组织措施、个人决心一、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措施 进步性 局限性经济颁布“二一九法令” ,废除农奴制度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经济: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
25、买一块份地,但需付高额赎金和承担义务组织: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时限: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废除农奴制,推动了俄国社会的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扩大自由劳动力来源,利于工业革命发展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妥协 的产物,有明显的 历史局限性 不彻底性:受村社控制,农民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掠夺性:高价赎买份地 ,“解放”后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更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政治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有财产限制;权力上有限制,实权掌握在沙皇任
26、命的行政官员手中司法废除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有利于法制化的发展 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仍受不公正待遇军事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制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带有一定的军国主义色彩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推动教育的近代化【概念阐释】什么是近代化?什么是俄国近代化?近代化: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全球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的城市化。俄国的近代化: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启动于 1
27、861 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近代化的特点:方式 自上而下的改革; 目的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进程 平缓; 结果 改革极不彻底,保留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依然使它相对落后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多样性 英国、 法国、 美国通过革命的途径比较早的走上近代化道路德、意、通过统一战争;日本通过改革的途径走上近代化。并且这些国家内部资源,市场有限,走了一条对外扩张的发展之路,军国主义十分明显中国走了改革与革命并举的近代化道路*改革具有欺骗性、不彻底性、掠夺性二、评价1、性质: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一)积极: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俄国从农奴制的国家进入到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经济:18
2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俄国经济的近代化。农业: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工业: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促进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2)政治: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迈出了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的第一步,也带来了一丝民主化的气息。(3)思想:改革客观上促进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进一步改革的呼声高涨。(二)局限:(1)妥协性(
29、动机和目的) :改革是沙皇在形势所迫下为维护沙皇专制的“让步” 。(2)掠夺性和欺骗性(内容):改革没有满足农民关于土地和自由的要求,农民付出了高额赎金却失去了大量土地,还要承担临时义务,落入村社控制,忍受地主和资本家的剥削。(3)不彻底性(结果) :保留了农奴制的残余和沙皇专制,严重影响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速度,最终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对农民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因此改革后的政权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三、改革后的俄国1、存在的问题:(1)经济上: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于欧美国家;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
30、依赖严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2)政治上:社会矛盾激化,反沙皇专制斗争不断材料一 他差点未能逃脱 1866 年的那次暗杀;1873 年,有人向他开了五枪;1879 年又有人要炸他的专列,但炸弹未爆;1880 年,他的豪华餐厅被炸毁,当时仅由于半小时之差,使他幸免于难;1881 年 3 月,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街头被民粹派投掷的炸弹炸死。材料二:“是什么使这些无耻之徒反对我呢?为什么他们像追猎野兽一样追捕我呢?”新兴资产阶级: 既不满政治上 无权状况 ,又要依附于封建 封建地主阶级 农民 :遭受双重压迫,生活贫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平民知识分子:形成 民粹派 ,走上 民主革命 的道路,但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2、结果: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改革中止,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并未终止。3、历史任务: 面临民主革命的任务 推翻沙皇专制 ,消除农奴制残余(反封建) 【思维延伸】结合俄国近代化改革的成败经验,你对中国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何建议?提示:从背景看,历史向前发展,改革是时代的必然,只能迎不可拒 从目的看,必须体现民生需求,获取人民的支持从过程看,及时化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从结果看,成功的改革必须是把改革看成系统工程,有序稳定协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