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秦汉时期测试题(二)一、选择题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
2、种体现3、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这一规定A保护了贵族利益 B规范了官员行为C维护了官僚政治 D扩大了地方权力4、“这种制度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使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由此形成的国家不是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这一状况的改变得益于国家实行了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行省制5、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
3、对较低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 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 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4、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8、2002 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 Jl(12)10 简内容是(正面):2廿六年(即公元前 221 年)六月癸酰(丑),遥(迁)陵拔(应为“掾”,吏)訓(刑讯)蛮、衿(蛮荆)。(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 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制度推广激化了社会矛盾9、“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
5、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世袭制度 C大一统制度 D郡县制度10、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收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11、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
6、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1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 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 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A在考
7、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D弄清最早用 China 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1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15、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
8、,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 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3A、 B、 C、 D、16、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17、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18、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
9、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19、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A以法治国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20、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1、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10、这种“转折”当指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22、下列观点或学说中,包含有约束君主意图的是A“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B“天人感应”C“为政之要,在于用人”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23、学者阎步克说:“后世儒家所着力申说的义和忠,就是从尊尊生发出来的;而仁和孝,则是从亲亲生发出来的。”儒家这一思想A与宗法观念相通 B是外儒内法的直接体现C受佛道思想影响 D体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24、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一,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A文化
11、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C.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41、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2、材料解析: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
12、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 分)(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 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 分)(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 分)班级:_ 姓名:_5(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 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井田制破坏。(4 分)(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 分)(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6 分)(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