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1选修 5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指的是用树 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以及官能团分类法将有机物质进行分类,其核心是官能团分类法,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认识高中阶段出 现的常见官能团。学生已经学过物质分类的方法,本节课的内容树状分类法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必修 2 中有机物质的基础以及有机物中的性质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2)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1知识目标: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两种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2能力目标:通过有机化合物
2、分类方法的学习,认识分类思想在有机化合物研究中的重要意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类方法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机化合物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官能团的概念难点:分类思想的建立。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有机物种类繁多,有很多有机物的分子组成相同,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为什么?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进入新课1、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 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 、氰酸(HCNO)及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2一、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其盐、金属
3、碳化物等除外。2、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 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有机物种类繁多。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掌握定义,更好地区别有机物及无机物。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一、按碳的骨架分类:1链状化合物2环状化合物二、按官能团分类: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有机物的定义特点及分类阅读教材:讨论官能团的定义及种类。常见的官能团有:P.4 表 1-1学生分组讨
4、论总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 ,共同学习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3知识小结 1. 有机物的概念。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 链状化合物(2) 环状化合物练习巩固练习 教材 P5 页 学与问 ?学生加深对官能团的认识与书写。通过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巩固教学反思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4选修 5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在必修 2 模块中,学生已具备了有机化学的初步知识,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认识到有机化合物种类的多样性与其结构特点有关,在上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的学习中,
5、已经认识到按碳骨架对有机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本节从碳原子的成键特点认识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为下一步学习“系统命名法”做准备。所谓“结构决定性质” ,所以本节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后续章节“有机物性质”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理解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亲身体验并能初步体会“模型方法”的意义。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
6、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有机物的成键特点,同分异构现象。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5教学难点: 正确写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有机物种类繁多,有很多有机物的分子组成相同,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为什么?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进入新课一、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指导学生搭建甲烷、乙烯、 乙炔、苯等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并进行交流与讨论。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1、碳原子含有 4 个价电子,
7、易跟多种原子形成共价键。2、易形成单键、双键、叁键、碳链、碳环等多种复杂结构单元。3、碳原子价键总数为 4。不饱和碳原子:是指连接双键、叁键或在苯环上的碳原子(所连原子的数目少于 4) 。观察甲烷、乙烯、 乙炔、苯等有机物的球棍模型,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结构决定性质,结构不同,性质不同。讨论:碳原子最外层中子数是多少?怎样才能达到8 电子稳定结构?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哪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研究有机物的思路:组成结构性质。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二、有机化合物的我们知道了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那么,请同学们想想,该如何书
8、写已知分子式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才能不会出现重复或缺漏?如何检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是否重复?你能写出己烷(C 6H14)的结构简式吗?评价学生书写同分异构的情况。阅读(课本 P10 学与问 )书写 C6H14的同分异构。掌握定义,更好地区别有机物及无机物。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6同分异构现象 如何书写同分异构体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 支链或官能团位置由中到边;排布对、邻、间。1.你能写出 C3H6 的同分异构体吗?2.提示学生同分异构体暂时学过有三种类型,你再试试写出丁醇的同分异构体? 3.若题目让你写出 C4H10的同分异构体,你能写出多少种? 学生讨论总结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步骤。书写
9、 C3H6 的同分异构体。丁醇的同分异构体。师生共同总结同分异构体书写的规律及注意事项。强化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知识小结同分异构体的书写1.书写规则四句话: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 支链或官能团位置由中到边; 排布对、邻、间。2.几种常见烷烃的同分异构体数目:练习巩固 练习 教材 P12 页 3、 4通过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巩固教学反思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7选修 5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5有机化学基础第 1 章第 3 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即普通命
10、名法)与系统命名法。掌握命名原则,命名简单的烃类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与芳香烃等,了解烃类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理解烃基和常见的烷基的意义。(2) 掌握烷烃的习惯命名法以及系统命名法,能根据结构式写出名称并能根据命名写出结构式。2能力目标:(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能力。(2) 通过观察有机物分子模型、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命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体会物质与名字之间的关系;练习书写不同烃基的结构简式。(2) 体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会越复杂。(3)体
11、会习惯命名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系统命名法的热情。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有机物的系统命名法。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8教学难点: 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命名与结构式间的关系。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有机物种类繁多,该怎样命名?(如中国 13 亿人,如何区分)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进入新课一、烷烃的命名1、什么是“烃基” 、 “烷基”?思考:“基”和“根”有什么区别?2、烷烃的习惯命名?P133、烷烃的系统命名?归纳一价烷基的通式并写出C3H7、C4H9 可能结构 从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出发,有针对性的给出各种类型的命名题,进行训练。引导学
12、生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用五个字概括命名原则:“长、学生看书、查阅辅助资料,了解问题。思考归纳,讨论书写。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学生聆听,积极思考,回答。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思考为什么要掌握系统命名法。通过自学学习新的概念以练习巩固知识点,特别是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点进行升华和提高,形成知识系统。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9多、近、简、小” ,并一一举例讲解。二、烯烃和炔烃以及苯的同系物的命名命名方法:与烷烃相似,即一长、一近、一简、一多、一小的命名原则。但不同点是主链必须含有双键或叁键。命名步骤:、选主链,含双键(叁键) ;、定编号,近双键(
13、叁键) ;、写名称,标双键(叁键) 。 其它要求与烷烃相同!苯的同系物的命名1、是以苯作为母体进行命名的;对苯环的编号以较小的取代基为1 号。2、有多个取代基时,可用邻、间、对或 1、2、3、4、5 等标出各取代基的位置。3、有时又以苯基作为取代基。知识小结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练习巩固 练习 教材 P12 页 3、 4通过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巩固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10教学反思选修 5 第一章 认识有机化合物第四节:研
14、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一、教材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和方法,从中体验研究或生产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2能力目标:1、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并能根据其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2、通过有机化合物研究方法的学习,了解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了解质谱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先进的分析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现代物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对有机化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体验严谨求实的有机化合
15、物研究过程。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组成元素分析与相 对分子质量的测定方法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11教学难点:分子结构的鉴定。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第一课时1、图片对比。2、槟榔的药用价值。观察图片,产生疑问“如果我是化学家,该如何来研究槟榔中的有机化合物?一般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思考问题。通过大量感性、熟悉的生活中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有机物研究的步骤二、分离、提纯【板书】一、分离、提纯【讲述】提纯混有杂质的有机物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是利用有机物与杂质物理性质的差异而将它们分离。【过渡】提纯固体有机
16、物采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实验】苯甲酸的重结晶。【评价归纳】对各小组实验情况总结,评价,并纠正学生操作不当的步骤。【思考交流】常用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实验】苯甲酸的重结晶【思考交流】1、重结晶中为什么要趁热过滤?2、温度越低,苯甲酸的溶解度越小,复习、回顾,引出本节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并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突破重点难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13【板书】1、重结晶溶剂的选择:杂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或 1很大,易于除去;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概括】高温溶解、趁热过滤、低温结晶【过渡】下面我们一起看液体的提纯。2、蒸馏【小
17、结归纳】原理:利用混合液体中各组分沸点不同,通过加热、冷凝的方法将各组分分离。要求:含少量杂质,该有机物具有热稳定性,且与杂质沸点相差较大(大于 30 ) 。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过渡】液体的提纯除了蒸馏还有我们以前学过的萃取。3、萃取液液萃取:是利用有机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将有机物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过程。固液萃取:是用有机溶剂从固体物质中溶解出有机物的过程。为了得到更多的苯甲酸晶体,是不是结晶时的温度越低越好?【学生归纳】重结晶时溶剂的选择。【思考交流】1、蒸馏法适用于分离、提纯何类有机物?对该类有机物与杂质的沸点有何要求?2、实验室进行蒸馏操作时,用到的仪器主
18、要有哪些?3、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思考】通过蒸馏可获得的 95.6%的乙醇,怎样才能得到无水乙醇呢?1、液液萃取的原理?2、需要的主要仪器?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迁移运用复习巩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143、如何选取合适的萃取剂?知识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方法;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包括操作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练习巩固 练习 三维设计 P14 页 小试身手通过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加以巩固教学反思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15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二、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1、元素分析思考与
19、交流 如何确定有机化合物中 C、H 元素的存在?讲定性分析:确定有机物中含有哪些元素。 (李比希法)一般讲有机物燃烧后,各元素对应产物为:CCO 2,HH 2O,若有机物完全燃烧,产物只有CO2 和 H2O,则有机物组成元素可能为 C、H 或 C、H 、O。定量分析:确定有机物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现代元素分析法)讲元素定量分析的原理是将一定量的有机物燃烧,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作定量测定,通过无机物的质量推算出组成该有机物元素原子的质量分数,然后计算出该有机物分子所含元素原子最简单的整数比,即确定其实验式。以便于进一步确定其分子式。例 1、某烃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7.2%,求此烃的实验
20、式。又测得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58,求该烃的分子式。 5:21.7:8)H(:CNC2H5仅仅代表碳原子和氢原子的最简整数比,是该烃的实验式,不是该烃的分子式。师:结合教材讲解 P20 例题 分析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的方法:由物质中各原子(元素)的质量分数 各原子的个数比 (实验式)由相对分子质量和实验式 有机物分子式 2、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一般方法(1)实验式法:根据有机物各元素的质量分数求出分子组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最简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17-式) 。求出有机物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2)直接法:求出有机物的摩尔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根据有机物各元素的
21、质量分数直接求出 1mol 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确定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有:(1)M = m/n (2)根据有机蒸气的相对密度 D,M 1 = DM2 (3)标况下有机蒸气的密度为 g/L, M = 22.4L/mol g/L(3)商余法(略)3、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质谱法(MS)质谱法的原理:用高能电子流轰击样品,使分子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分子离子和碎片离子,在磁场的作用下,由于它们的相对质量不同而使其到达检测器的时间也先后不同,其结果被记录为质谱图。强调以乙醇为例,质谱图最右边的分子离子峰表示的就是上面例题中未知物 A(指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思考与交流 质荷比是什么?如何读谱以确
22、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离子与碎片离子的相对质量与其电荷的比值。由于相对质量越大的分子离子的质荷比越大,达到 检测器需要的 时间越长,因此谱图中的质荷比最大的就是未知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18教学反思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17第三课时三、分子结构的鉴定1、红外光谱(1)原理:由于有机物中组成化学键、官能团的原子处于不断振动状态,且振动频率与红外光的振动频谱相当。所以,当用红外线照射有机物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键、官能团可发生震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图中将处于不同位置。从而可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2)作用:推知有机物含有
23、哪些化学键、官能团。结合教材 P22 讲解:从未知物 A 的红外光谱图上发现右 OH 键、CH 键和CO 键的振动吸收,可以判断 A 是乙醇而并非甲醚,因为甲醚没有 OH 键。2、核磁共振氢谱(1)原理:氢原子核具有磁性,如用电磁波照射氢原子核,它能通过共振吸收电磁波能量,发生跃迁。用核磁共振仪可以记录到有关信号,处在不同环境中的氢原子因产生共振时吸收电磁波的频率不同,在图谱上出现的位置也不同,各类氢原子的这种差异被称作化学位移,而且吸收峰的面积与氢原子数成正比。(2)作用: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等效氢原子)因产生共振时吸收的频率不同,被核磁共振仪记录下来的吸收峰的面积不同。所以,可以从核磁共
24、振谱图上推知氢原子的类型及数目。吸收峰数目氢原子类型不同吸收峰的面积之比(强度之比)不同氢原子的个数之比凤冈县第二中学化学教研组17结合教材讲解 C2H6O 的结构简式为 CH3CH2OH知识小结 本节课主要掌握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包括测定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了解几种物理方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氢谱法。练习巩固1、吗啡和海洛因都是严格查禁的毒品。吗啡分子含 C 71.58%、H 6.67%、N 4.91%、其余为 O。已知其分子量不超过 300。试求:吗啡的分子量;吗啡的分子式。(吗啡分子量 285,分子式 C17H19NO3)2、有机物中含碳 40、氢 6.67,其余为氧,又知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60。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C 2H4O2)3、分子式为 C2H6O 的有机物,有两种同分异构体,乙醇(CH3CH2OH)、甲醚(CH 3OCH3),则通过下列方法,不可能将二者区别开来的是( )A、红外光谱 B、 1H 核磁共振谱C、质谱法 D、与钠反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