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2.2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3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2.4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信号流图,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它是在系统分析和设计中首先要做的工作。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有两种:机理分析法和实验辨识法。,引 言,3,依据描述系统运动规律的定律并通过理论推导来得到数学模型的方法 。,机理分析法,实验辨识法,给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输出响应,并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去逼近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这种方法也称为系统辨识。,数学模型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微分方程(连续系统)、差分方
2、程(离散系统)及状态方程等。 本章主要研究:微分方程、传递函数、方框图和信号流图。,4,1.电容2 .电感3弹簧弹性力4 阻尼器5 牛顿定律6 电机7 二阶方程的通解,2-0 预备知识牢记一些典型时域数学模型,5,2.1 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傅里叶 变换 自学,6,拉氏变换及其性质 1.定义 记 X(s) = Lx(t) 2.性质和定理 1)线性性质 L ax1(t) + bx2(t) = aX1(s) + bX2(s),7,2)微分定理,若 ,则,8,若x1(0)= x2(0) = = 0,x(t)各重积分在t=0的值为0时,,3)积分定律,X(-1)(0)是x(t)dt 在t=0的值
3、。同理,9,5)初值定理 如果x(t)及其一阶导数是可拉氏变换的,并且,4)终值定理 若x(t)及其一阶导数都是可拉氏变换的,lim x(t)存在,并且sX(s)除原点为单极点外,在j轴上及其右半平面内应没有其它极点,则函数x(t)的终值为:,存在,则,10,6)延迟定理L x(t )1(t ) = esX(s) Leat x(t) = X(s + a)7)时标变换,8)卷积定理,11,4.举例 例2-3 求单位阶跃函数 x(t)=1(t)的拉氏变换。 解:,例2-4 求单位斜坡函数x(t)=t的拉氏变换。 解:,12,例2-5 求正弦函数x(t) = sint 的拉氏变换。解:,以上几个函数
4、是比较常用的,还有一些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可查表求得。,13,例2-6 求函数x(t)的拉氏变换。,+,解: x(t) = x1(t) + x2(t) =A1(t) A1(t t0 ),14,例2-7 求e at 的拉氏变换。解:,例2-8 求e 0.2 t 的拉氏变换。解:,15,,求x(0), x()。解:,例2-9 若,二.复习拉氏反变换 1.定义 由象函数X(s)求原函数x(t),2.求拉氏反变换的方法 根据定义,用留数定理计算上式的积分值 查表法,16,部分分式法 一般,象函数X(s)是复变量s的有理代数公式,即,通常m =m。这是因为实际物理系统均有惯性或储能元件; (3)方程式两端
5、的各项的量纲应一致。利用这点,可以检查微分方程式的正确与否。,32,相似系统的定义:任何系统,只要它们的微分方程具有相同的形式。在方程中,占据相同位置的量,相似量。 上面两个例题介绍的系统,就是相似系统。,比如,比如,令uc=q/C,模拟技术:当分析一个机械系统或不易进行试验的系统时,可以建造一个与它相似的电模拟系统,来代替对它的研究。,33,用微分方程求解,需确定积分常数,阶次高时麻烦;当参数或结构变化时,需重新列方程求解,不利于分析系统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 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 1)对微分方程两边进行拉氏变换。 2)求解代数方程,得到微分方程在s 域的解。 3)求s 域解的
6、拉氏反变换,即得微分方程的解。,2.2.5 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的求解,34,例2-13 求解微分方程:,解:两边取拉氏变换 s2Y(s) sy(0) y(0) + 3sY(s) 3y(0) +2Y(s)=5/s,y(t) = 5/2 5 et + 3/2 e2t,初始条件:y(0)= 1, y(0) =2,35,例2-14 图示的RC电路,当开关K突然接通后,试求出电容电压uc(t)的变化规律。,解:设输入量为ur (t),输出量为uc (t)。由KVL写出电路方程,电容初始电压为uc(0),对方程两端取拉氏变换,36,当输入为阶跃电压ur (t) = u0 1(t)时, 得,式中右端第一项是
7、由输入电压ur (t)决定的分量,是当电容初始状态uc(0) =0 时的响应,故称零状态响应;,第二项是由电容初始电压uc(0)决定的分量,是当输入电压ur (t)=0时的响应,故称零输入响应。,37,37,例2.15: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38,38,39,用拉氏变换求解的优点:1)复杂的微分方程变换成简单的代数方程2)求得的解是完整的,初始条件已包含在拉氏变换中,不用另行确定积分常数3)若所有的初值为0,拉氏变换式可直接用s 代替 , 得到。 当然,阶次高时,求拉氏反变换也不太容易,幸运的是,往往并不需要求出解,可用图解法预测系统的性能,可用相关性质得到解的特征,初值、终值等,满足工程需要
8、。,40,重点建立微分方程要掌握所涉及系统的关键公式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基尔霍夫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刚体旋转定律等建立的微分方程的标准形式特点:方法直观,但是微分方程的求解麻烦,尤其是高阶系统。,41,小偏差线性化:用台劳级数展开,略去二阶以上导数项。 一、假设:x,y在平衡点(x0,y0)附近变化,即 x=x0+x, y=y0+y,二、近似处理,略去高阶无穷小项,严格地说,实际控制系统的某些元件含有一定的非线性特性,而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非常困难。如果某些非线性特性在一定的工作范围内,可以用线性系统模型近似,称为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三、数学方法,2. 2. 6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42
9、,取一次近似,且令,即有,解:在工作点(x0, y0)处展开台劳级数,例:已知某装置的输入输出特性如下,求小扰动线性化方程。,43,2.3.1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实际意义,微分方程是时域中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是采用L 法求解微分方程时引申出来的复频域中的数学模型,它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性能,而且可以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变化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是经典控制理论中最重要的模型。,1 定义 在线性定常系统中,当初始条件为零时,系统输出拉氏变换与输入拉氏变换的比,称为传递函数,用G(S)表示。,2-3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44,即,可见,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仅取决于电路的结构形式及其参数(固有
10、特性),与输入的具体形式无关,无论输入如何,系统都以相同的传递作用输出信息或能量,因此称之为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是代数式,其传递作用还经常用方框图直观的表示:,Uc(s) = G(s) Ur(s),45,一般的,设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式为,式中,r(t)是输入量,c(t)是输出量。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两端进行拉氏变换得,(a0sn + a1sn1 + + an1s + an )C(s)= (b0sm + b1sm1 + + am1s + am )R(s)按定义,其传递函数为,46,G(s)是由微分方程经线性拉氏变换得到,故等价,只是把时域变换到复频域而已,但它是一个函数,便于计算和采用方框
11、图表示,广泛应用。 其分母多项式就是微分方程的特征多项式,决定系统的动态性能。从描述系统的完整性来说,它只能反应零状态响应部分。但在工程实际当中:1)都是零初始条件的,即系统在输入作用前是相对静止的,即输出量及其各阶导数在t =0的值为零。2)输入在t =0以后才作用于系统,即输入及其各阶导数在t =0的值为零; 对于非0初始条件时,可采用叠加原理。,47,试列写零初始条件下网络传递函数 Uc(s)/Ur(s).,例2.3.1 如图RLC电路,,解: 零初始条件下取拉氏变换:,传递函数:,48,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B为虚地点,所以,所以:,49,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总结: 传递函数是由线性微分
12、方程(线性系统)当初始值为零时进行拉氏变化得到的。,已知传递函数G(s)和输入函数X(s),可得出输出Y(s)。通过反变换可求出时域表达式y(t)。,可以由环节的微分方程直接得出传递函数,只要将各阶导数用各阶s代替即可。即:,50,2.3.2 传递函数的性质 (a)传递函数是一种数学模型,与系统的微分方程相对应。 (b)传递函数是系统本身的一种属性,与输入量的大小和性质无关。 (c)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因为拉氏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d)传递函数描述的是一对确定的变量之间的传递关系,对中间变量不反应。 (e)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因而它不能反映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的运动情况。
13、(零状态解)(f)传递函数一般为复变量s 的有理分式,它的分母多项式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且阶次总是大于或等于分子多项式的阶次,即n m。并且所有的系数均为实数。(g)传递函数与脉冲响应一一对应,是拉氏变换与反变换的关系。 系统辨识,51,2.3.3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可看成是若干称为典型环节的基本因子的乘积,一般认为典型环节有6种,这些典型环节,对应典型电路。这样划分对系统分析和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 分述如下:,自动控制系统可以用传递函数来描述,任一复杂的传递函数G(s),都可表示为:,52,1.比例环节(杠杆,齿轮系,电位器,变压器等) 运动方程式 c(t) = K r(t) 传递函数 G
14、(s) = K 单位阶跃响应 C(s) = G(s) R(s) = K/s c(t) = K1(t) 可见,当输入量r(t)=1(t)时,输出量c(t)成比例变化。,r(t),1,c(t),K,53,53,比例环节: 输出量无滞后,按比例复现输入量,电位器,54,54,惯性环节 该环节存在储能元件,典型惯性环节的微分方程为一阶常微分方程,其特点是当系统输入有阶跃变化时,系统输出是由零逐渐跟上,如图所示。(a)为系统的输入变化,(b)为系统的输出响应。输出按单调指数规律上升.,55,惯性环节中因含有储能元件,故突变的输入信号不能立即复现。其运动方程为 传递函数为,2.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由运算
15、放大器构成的惯性环节,56,2.惯性环节 微分方程式:,式中,T是惯性环节时间常数。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有一个负实极点 p = 1/T,无零点。,传递函数:,1/T,单位阶跃响应:,57,阶跃响应曲线是按指数上升的曲线。,0.632,0.865,0.95,0.982,1.0,T,2T,3T,4T,58,积分环节,积分电路,3. 积分环节,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积分,其动态特性方程为 传递函数为,59,3.积分环节微分方程式:,传递函数:,60,单位阶跃响应:,当输入阶跃函数时,该环节的输出随时间直线增长,增长速度由1/T决定。当输入突然除去,积分停止,输出维持不变,故有记忆功能。,1,1,T,61
16、,微分环节,RC电路,4. 微分环节,理想的微分环节,其输出与输入量的导数成比例,即 传递函数为,一阶微分环节,62,式中,T 0,0 1,n = 1/T,T 称为振荡环节的时间常数, 为阻尼比,n为自然振荡频率。振荡环节有一对位于s左半平面的共轭极点:,传递函数为:,或,5.二阶振荡环节 微分方程式为:,63,单位阶跃响应:,式中,=cos1。响应曲线是按指数衰减振荡的,故称振荡环节。,1,64,6.延迟环节微分方程式为: c(t) = r(t )传递函数为:单位阶跃响应:,c(t) = 1(t ),1,1,无理函数的工程近似:,A,B,65,2.4 控制系统结构图,2.4.1 结构图的基本
17、组成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等数学模型,都是用纯数学表达式来描述系统特性,不能反映系统中各元部件对整个系统性能的影响。 定义: 由具有一定函数关系的环节组成的,并标明信号流向的系统的方框图,称为系统的结构图。结构图又称为方框图、方块图等,既能描述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定量关系,又能明显地表示系统各部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66,方框(环节)方框表示对信号进行数学变换。方框中写入元部件或系统的传递函数。系统输出的象函数等于输入的象函数乘以方框中的传递函数或者频率特性信号线信号线是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流向,在直线旁边标记信号的时间函数或象函数。这里的信号引出与测量信号一样,不影响原信号,所以也称为测
18、量点.,综合点(比较点)比较点表示对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加减运算,“”表示相加,“”表示相减。进行相加或相减的量应具有相同的量纲单位 分支点(引出点)引出点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从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在数值和性质方面完全相同。,67,2)结构图的基本作用: (a) 简单明了地表达了系统的组成和相互联系,可以方便地评价每一个元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信号的传递严格遵照单向性原则,对于输出对输入的反作用,通过反馈支路单独表示。 (b) 对结构图进行一定的代数运算和等效变换,可方便地求出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 (c) s=0时,表示的是各变量间的静态特性,否则,动态特性。,68,结构图的绘制步骤,(1)
19、列写每个元件的原始方程(保留所有变量,便于分析),要考虑相互间负载效应。 (2) 设初始条件为零,对这些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得到传递函数,然后分别以一个方框的形式将因果关系表示出来,而且这些方框中的传递函数都应具有典型环节的形式。 (3) 将这些方框单元按信号流向连接起来,就组成完整的结构图。,69,例2-16 画出下图所示RC网络的结构图。,解:(1) 列写各元件的原始方程式,i,70,(2)取拉氏变换,在零初始条件下,表示成方框形式,(3)将这些方框依次连接起来得图。,71,71,结构图的绘制,例2.17 绘制如图所示RC网络的结构图。中间变量:i, i1, i2; 信号量:ur, uc 根
20、据电路定律,得到以下方程,72,72,按照上述方程,可以 分别绘制相应元件的结构图,如图 (a) (d)所示。然后,根据相互关系将这些结构图在相同信号处连接起来,就得到整个系统的结构图。,73,总结,建立控制系统各元部件的微分方程对各元件的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作出各元件的方框图和比较点。置系统输入量于左端,输出量于右端,便得到系统结构图。从与系统输入量有关的比较点开始,依据信号流向,把各元部件的结构图连接起来。,74,练习 绘出RC电路的结构图。,75,2.4.2 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 1.三种基本连接形式 (1) 串联。相互间无负载效应的环节相串联,即前一个环节的输出是后一个环节的输入,
21、依次按顺序连接。 故环节串联后等效的传递函数等于各串联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由图可知: U(s)=G1(s)R(s) C(s)=G2(s)U(s) 消去变量U(s) 得C(s)= G1(s)G2(s)R(s) = G(s)R(s),76,(2) 并联。并联各环节有相同的输入量,而输出量等于各环节输出量之代数和。,由图有 C1(s) = G1(s)R(s) C2(s) = G2(s)R(s),R(s),C(s),77,C(s) = C1(s) C2(s) 消去C1(s) 和C2(s),得 C(s) = G1(s) G2(s)R(s) = G(s)R(s) 故环节并联后等效的传递函数等于各并联环节
22、传递函数的代数和。,78,(3) 反馈连接 连接形式是两个方框反向并接,如图所示。相加点处做加法时为正反馈,做减法时为负反馈。,由图有 C(s) = G(s)E(s) B(s) = H(s)C(s) E(s) = R(s) B(s)消去B(s) 和E(s),得 C(s) = G(s) R(s) H(s)C(s),上式称为闭环传递函数,是反馈连接的等效传递函数。,79,定义:G(s):前向通道传递函数 E(s) C(s)H(s):反馈通道传递函数 C(s) B(s) H(s)=1 单位反馈系统G(s)H(s) 开环传递函数 E(S) B(s),式中负反馈时取“+”号,正反馈时取“-”号。,80,
23、2.闭环系统的常用传递函数 考察带有扰动作用下的闭环系统如图所示。它代表了常见的闭环控制系统的一般形式。,(1)控制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N(s) = 0 有,81,(2)扰动输入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令R(s) = 0有,(3)两个输入量同时作用于系统的响应,82,(4)控制输入下的误差传递函数,(5)扰动输入下的误差传递函数,(6)两个输入量同时作用于系统时的误差,83,3.闭环控制系统的几个特点,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点通过定量分析,更令人信服。(1)外部扰动的抑制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2)系统精度有可能仅取决于反馈通道的精度(3)各传递函数具有相同的特征方程式。动态特性相同(固有属性)与输入和输
24、出无关,84,2.4.3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变换的原则:变换前后应保持信号等效。1 . 分支点后移,R,1/G,R,2 . 分支点前移,C,G,C,85,4 .比较点前移,3 . 比较点后移,F,F,86,5分支点换位,87,6 .比较点互换或合并,88,7相加点和分支点一般不能变位,89,2.4.4 结构图的简化 对于复杂系统的结构图一般都有相互交叉的回环,当需要确定系统的传函时,就要根据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先解除回环的交叉,然后按方框的连接形式等效,依次化简。,90,90,注意,对综合点和分支点进行移动位置,消除交叉回路。但在移动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必须保持移动前后信号的等效性; 相邻综合
25、点可以互相换位和合并; 相邻分支点可以互相换位; 综合点和分支点之间一般不宜交换位置。,91,91,92,92,93,93,94,例2.9,95,95,例2.10:试化简下述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显然若不移动比较点或引出点的位置就无法化简。,96,96,首先将 间的引出点后移到方框的输出端接着将 组成的内反馈网络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为,97,97,得到图为然后将 组成的内反馈网络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为:,98,98,得到图为最后将求得其传递函数为:,99,99,练习:试化简下述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显然化简该结构图也需要移动比较点和引出点,需要注意得
26、是,引出点和比较点之间是不宜随便移动的。因此我们将比较点前移,将引出点后移。得到图为,100,100,将两个比较点合并,并将求出 的等效传递函数:得到图为得到系统等效传递函数:,101,2.4.3 闭环系统的结构图和传递函数,控制系统常采用反馈结构,又称闭环控制系统。通常,控制系统会受到两类外作用信号的影响。一类是有用信号,或称为输入信号、给定值、参考输入等,常用r(t)表示;另一类则是扰动,或称为干扰、噪声等,常用n(t)表示。 通过对反馈控制系统建立微分方程模型,直接在零初始条件下进行拉氏变换,可求取反馈控制系统的传函。通过对反馈控制系统结构图简化也能求传函。,102,反馈通道传递函数从输
27、出端反送到参考输入端的信号通道,称为反馈通道,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前向通道是指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通道,103,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上图中将反馈的输出通路断开,反馈信号对于参考输入信号的传递函数称为开环传递函数。这时前向通路传递函数与反馈通路传递函数的乘积为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104,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令 ,这时系统结构图如上图,系统传递函数为:系统输出为:,作用下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令 ,这时系统结构图如上图,系统传递函数为:系统输出为:,105,105,系统总输出 根据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系统的总输出应为各外作用引起输出的综合因而得到系统总输出为:,106,例2-17 用结构图化简的方法求
28、下图所示系统传递函数。,解:方法1,107,方法2,108,例2-18 用结构图化简的方法求下图所示系统传递函数。,解:,109,110,2.5.1 信号流图的基本概念 1.定义:信号流图是表示一组联立线性代数方程的图。 先看最简单的例子。有一线性系统,它由下述方程式描述:x2 = a12 x1式中, x1为输入信号(变量);x2为输出信号(变量);a12为两信号之间的传输(增益)。即输出变量等于输入变量乘上传输值。若从因果关系上来看,x1为“因”,x2为“果”。这种因果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信号传递关系 函数运算关系 变量因果关系,x1,a12,x2,2-5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1
29、11,2-5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例1: x2 =a12 x1,x1,x2,方框图,信号流图,例2: x2=a12x1+a32x3 x3=a13x1+a23x2+a33x3 x4=a24x2+a34x3,x1 输入节点x4 输出节点x2,x3中间节点(混合节点),112,2-5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由方框图到信号流图, 有些中间变量可以不表示出来 ,如I1。 有些中间变量(位于综合点前,有输出)必须表示出来,如Ei和E, 用单位增益 支路将它们分开。,113,2-5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114,2-5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K,Mason公式:,G 从输入
30、节点到输出节点的总增益 (系统传递函数) = 1 Li + LaLb - LLL + Li 一个回路的总增益 LaLb 两两互不接触的回路的总增益 LLL 三个互不接触的回路的总增益 Gk 从输入到输出第k条通道的总增益k 中去掉与第k条通道接触的部分,115,回路 沿信号方向每一个节点只通过一次的闭路。 通道 从输入到输出沿信号方向每个节点只通过一次的通道。 接触 指有公共的节点和支路。,f,be, cf 回路, becf 不是回路abcd 是通道,aecd 和abecd 不是,2-5 控制系统的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116,下面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信号流图是如何构成的。 设有一系统,它由下列方
31、程组描述: x2 = a12 x1 + a32 x3 x3 = a23 x2 + a43 x4 x4 = a24 x2 + a34 x3 + a44 x4 x5 = a25 x2 + a45 x4把内部变量结构和相互关系描述的一清二楚,a43,a44,x1,a12,x2,x3,x4,x5,a23,a34,a45,a24,a25,a32,117,2.信号流图的基本元素 (1) 节点:用来表示变量,用符号“ O ”表示,并在近旁标出所代表的变量。 (2) 支路:连接两节点的定向线段,用符号“”表示。 支路具有两个特征: 有向性 限定了信号传递方向。支路方向就是信号传递的方向,用箭头表示。 有权性
32、限定了输入与输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支路的权用它近旁标出的传输值(增益)表示。,118,3.信号流图的几个术语 节点及其类别 输入节点(源点) 只有输出支路的节点,它代表系统的输入变量。如图中x1。,混合节点 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如图中x2、x3。,输出节点(汇点) 只有输入支路的节点,它代表系统的输出变量。如图中x4。,1,x2,119,通道及其类别 通道 从某一节点开始,沿着支路的箭头方向连续经过一些支路而终止在另一节点的路径。用经过的支路传输的乘积来表示。 开通道 如果通道从某一节点开始,终止在另一节点上,而且通道中的每个节点只经过一次。如a12 a23 a34 。,闭通道
33、(回环) 如果通道的终点就是起点的开通道。如a23 a32 ,a33 (自回环) 。,120,前向通道 从源节点到汇节点的开通道。 不接触回路 回路之间没有公共的节点和支路。4.信号流图的基本性质 1)信号流图只能代表线性代数方程组。 2)节点表示系统的变量,表示所有流向该节点的信号之(代数)和;而从该节点流向各支路的信号,均用该节点变量表示。 3)信号在支路上沿箭头单向传递,后一节点变量依赖于前一节点变量,即只有“前因后果”的因果关系。 4)支路相当于乘法器,信号流经支路时,被乘以支路增益而变换为另一信号。 5)对于给定的系统,信号流图不唯一。,121,2.5.2 信号流图的绘制方法 1.直
34、接法 例2-19 RLC电路如图2-28所示,试画出信号流图。,解:(1)列写原始方程,(2)取拉氏变换,考虑初始条件:i(0+),uc(0+),(3)整理成因果关系,122,(4)画出信号流图如图所示。,Ur(s),Uc(s),I(s),uc(0+),ic(0+),123,2.翻译法 例2-20 画出下图所示系统的信号流图。,解:按照翻译法可直接作出系统结构图所对应的信号流图。,R(s),E1(s),C(s),E2(s),G2(s),G1(s),-H(s),124,系统结构图 信号流图变量 节点输入变量 源节点比较点引出点 混合节点传输线 方框 支路输出端 汇节点,125,2.8.3 梅逊增
35、益公式 1.梅逊增益公式输入输出节点间总传输的一般式为,式中P 总传输 (增益); n 从源节点至汇节点前向通道总数; Pk 第K条前向通路的传输; 信号流图的特征式; k 第k条前向通路特征式的余因子式,126,线性代数方程的克莱姆法则,为所有不同回环的增益之和;,为每两个互不接触回环增益乘积之和 ;,为每三个互不接触回环增益乘积之和;,为在中除去与第k条前向通路相接触的回路后的特征式,称为第k条前向通路特征式的余因子。,127,解:信号流图的组成:4个单回环,一条前向通道 =1 (bi + dj + fk + bcdefgm) + (bidj + bifk + djfk) bidjfk P
36、1 = abcdefgh 1 = 1 0 = 1,例2-21 求图所示系统的信号流图输入x0至输出x8的总传输G。,128,例2-22 已知系统的信号流图如下,求输入x1至输出x2和x3的传输。,解:单回路:ac,abd,gi,ghj, aegh,两两互不接触回路: ac与gi,ghj; abd与gi,ghj 1-(ac+gi+abd+ghj+aegf)+(acgi+acghj+abdgi+abdghj) x1到x2的传输: P1 = 2ab 1 = 1 (gi + ghj) P2 = 3gfab 2 = 1,129,x1到x3的传输: P1 = 3 1 = 1 ( ac + abd ) P2 = 2ae 2 = 1,130,例2-23 试求信号流图中的传递函数C(s)/R(s)。,解: 单回路: G1 ,G2 ,G3 ,G1G2两两互不接触回路: G1和G2 , G1和G3 , G2和G3 ,G1G2和G3,131,三个互不接触回路: G1 , G2和G3 前向通道:P1 = G1 G2G3 K 1 = 1,P2 = G2G3 K 2 = 1 + G1,P3 = G3 K 3 = 1 + G2,P4 = G2 (1)G3 K 4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