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虽然只是常年岁时调节生活节奏的一个节令,元宵节和其它单日节令有着关键性的差异:从三至十余日不等的连续节庆,既为迎春活动带来高潮,也为从旧历到新年的过渡仪式划下句点。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强烈社会的性格:城里的灯市与乡间的庙会,成为元宵节里群众自由交际互动的主要场景,人人倘佯在元宵节的锦绣排场上,既是观众,也是演员。从统治阶层的立场而言,普天同庆元宵,正是与臣民共乐太平的写照。朝廷借着非常节庆中的灯饰与烟火,正可向天下邦国展示日常生活里物阜民丰的承平岁华。但是随着夜禁的开放,统治阶层所必须担虑的不仅是治安上的风险,更重要的是,百姓在不夜城里以点灯为名或在观灯之余,逾越各种礼典与法度 ,并颠覆日常生活
2、所预设规律的、惯性的时空秩序从日夜之差、城乡之隔、男女之防到贵贱之别。事实上对礼教规范与法律秩序的挑衅与嘲弄,正是元宵民俗各类活动游戏规则的主轴,流行各地的民间偷青习俗,尽管只是仪式性的窃取,但取得吉兆的唯一法门却是悖礼的行为与违法的手段。而在明清时期发展成型的走百病论述,妇女因而得以进城入乡,上庙逛街,甚至过访文庙、入官署,从而突破时间的、空间的、以及性别的界域,成为元宵狂欢庆典中最耀眼的主角。从官方的立场而言,元宵庆典的安排,无疑具有展现国家承平气象的意义;既总结过去一年来的富庶丰饶,复预约未来一年的康泰昌隆。因此朝廷本身便有各式应节的庆典安排,不惟点灯 ,而且放火施放烟火。明代宫中于元宵
3、时节便布置大型的鳌山灯火,此乃禁中年例,亦清朝乐事 。当然,即使是宫中重地,也难免因点灯意外而酿成祝融之灾,例如永乐十三年(1415)便因鳌山火发,焚死多人,正德九年(1514)又因火药不慎引发鳌山大火,从干清宫一直延烧到坤宁宫,当时明武宗回顾火焰烛天 ,竟还戏谓左右说:好一棚大烟火!21不过宫禁中鳌山点灯的意外,并未阻止皇室继续放火以展现与臣民同乐太平的决心。1608 年访问南京的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礼部尚书王忠铭的力邀下,赴尚书府度过他在中国的第一个元宵节,对精彩的烟火施放和精巧的灯笼展示赞叹不已。22而王忠铭之所以力邀利玛窦参观元宵节庆的排场与热闹,
4、显然正是要以非常的炫目灯火表演,来向外宾展现日常中国点滴积累的富足与丰饶。中国传统节日的庆贺活动大多在家族、家庭的私人生活空间举行,而元宵节的灯会、唱戏、扭秧歌、舞龙舞狮等欢庆活动是在社区内举行的群体性公共活动。通过良好有序的公共庆贺活动,可以加强民众的公共意识、社区认同感、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创建社区的和谐氛围。在现代社会,要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应加强传统节日的公共节庆活动,注重公共活动的元宵节正适合现代人过节的趣味。 1 . 祈年, 即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收。元宵花灯盛会多书祈年之语, 以示人们对来年岁熟年丰的祈求。 如湖北黄陂过元宵节,“各村都出灯会, 牙牌上书风调雨顺 、 国泰民安 、
5、五风十雨 和 万紫千红等句。 ” 5 不少地方还将元宵节祈年的花灯与祭社神、 谷神联系起来, 以表达人们对于丰年的祈望。1914 年 和顺县志 说:“十五日,上元节 。里巷立社。蒸层糕插连藁谷供神, 逐门张灯三夜, 以祈丰年。 ” 1929 年 辽州志 说:“ 元宵 , 里巷门首张灯火, 村中多立社, 点九曲灯。蒸层糕, 插谷穗供神前, 祈丰登之意。 ” 一些地方的农村, 在元宵节还保留了先秦烧火祭天祈年仪式的变形遗存形式放烧火, 即以火祭田祈年, 系由先秦以火祭天祈年仪式演化而来, 演化之后, 祭祀对象由天变为田, 意义与祭祀仪式并没有改变。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 叙述了江苏南通元宵节夜晚农
6、民放烧火习俗:“月望之夜, 用草把柏枝握于手中, 燃其一端, 旋舞不已, 且高声歌唱。 ” 所歌多为祝年之辞。 “以上所述, 系南通农家风俗, 名曰放烧火, 年年正月望有此举动也。 ” 6 (P89- 90)湖北监利县的放烧火, 是从大门烧到田野, 祈年之中又夹杂辟邪之意。 “至初三日, 燃烛于大门, 将屋檐所插松柏, 合楮焚于街际, 谓之烧门神纸。 ” 正月上元夜,“各乡村, 燃炬火以照田间。 声彻远近, 谓之赶门狗。 ” 7 浙江、 江苏一带称放烧火为 “烧田蚕” , 意即烧火驱除田间的害虫, 祭土地神仪式则演变成了除虫害之巫术, 但仍以祈年为最终目的。 明万历三十三年 嘉定县志 说:“
7、望之夕 , 农家以高炬照田之四隅, 曰 照田蚕 。 ” 清光绪十七年 枫泾小志 说:“ 元宵 , 演龙灯, 马灯, 农家束刍烧田间, 曰着田蚕 , 以祈丰年。 ”2 . 祈子, 即祈求子嗣繁衍、 人丁兴旺。花灯历来是中国人祈子的吉祥物, 这与 “灯” 字的一部分为“丁” 有关。旧时元宵节挂灯、 送灯、 妇女观灯等都或显或隐地带有祝殖求育之意。挂灯在元宵节之前, 一般为去年生了小孩的人家所为, 既有庆祝之意, 也有祈望再生子之意。广东翁源将挂灯称为 “灯” , 即缘于此。 中国民俗大观 卷下说:“广东翁源要举行 庆灯 , 日子是预先择定的, 也有在十三或十四举办的。这一天, 凡是去年生了儿子的人
8、家, 必得先备花灯。 纸灯的中间置油灯一盏, 把它用红绳吊到宗祠的梁上去, 同时敲着锣鼓, 放着鞭炮, 意思是 灯 愈闹而 丁 愈旺。另外得买许多灯, 一种叫 鼓子灯 的, 必须送给神庙;一种叫 莲花灯 的, 得送给观音棚。 这天大家要大吃大喝, 酒席由生子的人家或宗祠来备办。 开始举杯的时候, 大家该说吉利的颂词:恭喜, 多生贵子!添丁!添丁! ” 一些地方还将元宵节前挂灯之日视为花灯生日, 以此日祈子最灵。 “广东东莞有 灯头生日 回家接子 的俗行, 就是正月十三日灯头生日, 凡是新娘子, 必须回到夫家, 说是到娘家 接子 回夫家。 ” 元宵节送灯祝子, 一般是亲友送灯给盼子心切的人家以祝
9、早生子。 “江苏(淮安)旧历元宵节后, 二月二日以前, 此十数日间, 有所谓送子者焉。此事亦系出于亲友之所为。 盖凡老年无子, 及成婚多年而无生育者, 亲友知其盼子心切, 咸乐送之。 然送者非人,乃一纸糊之小红灯耳。 ” 6 P91- 92)元宵夜观灯历来为大众娱乐活动, 可是旧时妇女观灯则怀有祈子心愿。 “正月十五元宵夜, 潮汕各地还有所谓 新娘落祠堂 的习俗: 凡是乡中当年新婚的新娘, 是晚要到宗祠里观灯。宗祠内面, 灯烛辉煌, 人们熙熙攘攘, 争挤观灯看新娘, 新娘来到祠堂, 先由伴娘点燃三柱香, 让新娘顶香跪拜祖宗,祈求明年得子。拜完祖宗, 伴娘偕新娘绕堂一周, 逐屏观灯。 ” 5 (
10、P41)在福建、 台湾等地的元宵节之夜,妇女看灯则不必有特定的场所, 却仍含祈子之意。 已婚未育的女子看灯是祈求早育, 尤其是祈求早生男孩, 民间谚语 “钻灯脚, 生男胞” , 即反映了观灯能感应妇女生男孩的观念。未婚待嫁女看灯则有祈求喜结良缘之意, 其深层内涵仍与祈子有关。 8 (P44)旧时广州妇女元宵观灯祈子活动是与祭神活动相联系的。 广东新语 说:“广州灯夕, 士女多向东行祈子。以百宝灯供神。夜则祈灯取采头。凡三筹胜者为神许。许则持灯而返, 岁酬灯。生子者盛为酒肴社庙, 谓之灯头, 群称其祖父曰灯公。 ”3 . 辟邪, 主要指驱除百虫及一切不祥之邪气, 以保人畜平安。 元宵辟邪也用灯烛
11、, 这是因为人们相信灯烛的光亮能够驱除在黑暗中生存的百虫和邪气。旧时元宵夜在室内室外各处遍置灯笼或烛火, 其用意就在于辟邪。 皖南山区正月十五日夜, 家家户户在宅前宅后、 屋里屋外的地上, 遍插红纸扎糊的灯笼或红蜡烛, 俗信经过红光照耀, 屋内外的蜈蚣、 蝎子、 毒蛇之类, 均会逃之夭夭。当地称此俗为 “照灯” 。清道光九年 阜阳县志 说:“(上元夜)门户、 碓、 井等各设灯, 谓之 照耗 。 ” “耗” , 即 “虚耗” , 为一种使财物消耗之鬼,“照耗” , 即燃灯照明以驱除 “虚耗” 之鬼, 保佑一年吉祥。 东北三省称置放灯烛为 “送灯” 。 当地的灯用面粉捏塑蒸制而成, 分三种: 玉米
12、面做成的灯称金灯, 麦面做成的灯称银灯, 荞麦做成的灯称铁灯。元宵节日落星出之前, 便开始送灯。要先为祖宗板、 天地板、 灶里板、 仓房、 牛马圈、 井台、 碾磨房等处送灯, 然后再往大路口、 祖坟送灯, 祖坟所送之灯为金灯、 银灯。此俗也是以遍置灯盏辟邪。陕西铜川一带以灯烛辟邪之时, 还要在灯旁置饼, 称 “伴灯馍” ,以示对灯的祭祀, 可见, 具有辟邪功能的灯已被视为具有吃喝功能的灯神, 其辟邪之功力更显神异。有些地方元宵节的灯烛辟邪仪式, 并不要求遍置灯盏, 只须一人持一灯各处照一照就行了。 如陕西扶风一带照黑角的习俗就属此类。 当地元宵夜, 满屋灯火通明, 一人提着灯笼, 把房前、 屋
13、后、 院中的黑暗角落普照一遍, 认为哪一处黑角没有照到, 就会出现蛇、 蝎等毒虫。 8 (P95)元宵灯节习俗除包含祈年、 祈育、 辟邪等主要意义外 , 还兼含祈求其它多种吉祥如意之义, 诸如祈求健康、 长寿、 发财、 升迁等, 而且多种祈求意义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 旧时普遍流行的 “富贵寿考” 灯, 就包含了多种祈求意义。 该灯分四面, 绘有天竹子、 腊梅百合、 柿子、 灵芝和松枝, 分别象征寿命绵长、 百事如意、 长生不老、 子孙繁昌等。 又有一种 “富贵多子” 灯以牡丹图案象征富贵, 以石榴象征多子。 “三阳开泰” 灯绘三只羊, 一只为母羊, 另两只为小羊。 一头小羊吃草, 一头小羊跪在
14、母腹下吮乳。 “羊” 与 “阳” 偕音,“三羊” 表示 “三阳” , 象征春回大地, 万物滋生、 欣欣向荣。 总之, 一切顺遂如意之事都可以通过花灯来祈求, 花灯已逐渐演化为一种通用的吉祥物。人生是条无名的河,是深是浅都要过。人生是杯无色的茶,是苦是甜都要喝。人生是首无畏的歌,是高是低都要喝。愿大家能轻松地对待自己,微笑着对待生活!还要学会一点人生的哲学,别人的缺点不要去宣扬和放大,自己的优点不要天天去欣赏和欢呼。人生有三苦: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最后你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如果把苦难视为苦难,那它就真的是苦难
15、了。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与我们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相结合,它就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滋润我们的心田,会让我们在苦难中如凤凰涅槃,思想上会得到升华,会体会到一种特别的甘甜和美好。一年老似一年,一日过去就没了一日;一个秋天又一个秋天,一辈人催一辈人;一次聚会一次离别,一场欢喜一份伤悲;一张床榻一个人卧,一生都在一场梦里。心里的,梦里的,存在的,回忆的,一些人,一些事情,等不到秋风起,就该留的,该走的,各去他乡,人生好一个剧场。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人生百年,匆匆忙忙。我们总会在一个有着温暖阳光的午后痴痴地想着,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如同梦游
16、?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努力了很久没有收获,是不是应该放弃?生活里不妨学会一种自然的心态,让自己保持一种天然呆、自然萌。不管苦恼和我们如何纠缠,我们都坦然地接受,不必要在内心留下任何伤疤。不要悲观地认为我们自己运气很不好,其实比我们更不好的人还很多;不要乐观地认为我们自己很伟大,其实我们只是沧海之一粟。把命运捧在手心,空空如也;把命运走在脚下,又实在又漫长;把命运交给明天,不过是个遥远的梦想。对于世界我们渺小的犹如尘埃,对于自己我们却宽阔的犹如世界,自己就是自己的一切,如果放弃,一切将都不存在。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不管是快乐的时光,还是悲伤的瞬间,时间都在不急不慢地前进着,不会为谁的留恋而多做
17、停留,也不会因谁的厌倦而加快脚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前世的自己已不可推测,现世的自己正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得失,有些错误不可挽回,有些美好的片段也已成为尘封的记忆。不管我们拥有什么,拥有多少、拥有多久,都只不过是拥有极其渺小的瞬间。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败,又增一毁。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永远都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人世间纷纷扰扰,彼此互相原谅与担待,演绎着这世界所有的恩怨情仇,看红尘沧海桑田,一时一事,本无定数。面对着一切,过去了就放下,无需纠缠,从容淡定,犹如云聚云散。每一天,每一刻,都是结束,也都是开始。虽然我们很渺小。平凡得犹如路边的小草,我们希望生命从容,热情,生命既然很珍贵,那么我们又
18、何必匆匆赶路?看一看风景,相约一些朋友,开心地走过这个冬天。我们的生命与悠长的时空相比,显得匆匆而且渺小,我们没有能力去和所有的烦恼抗争,我们又不能屈服于各种烦恼,我们相信生命是真实而诚挚的。就让那些烦恼飘远,就算相忘于江湖,多一些宽容吧!人世间有许多无奈,阻挡不住时光流去,关不上虚空的大门,人海之间渺小再无渺小,再多的刚强个性,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伤痛和伤感。浅浅一笑:回首沧桑,笑看世事,也无风雨也无晴;放开得失,看破成败,化尽悲欢是他乡。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人生的事,来往如梭,恰似潮来又潮归。归去来兮,吾归何处?归乡何在?此心安处。人间戏剧,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人常常扮演主角,有的人常常扮演配角,有的人从主角跌落到配角,有的人从配角上升为主角。这往往不是人自己可以选择的。但是,不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人都不能忘记自己人生的原始起点,都不能迷失自己生命的真我本质。好处想,往前方看,往目标靠近,才能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