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十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180783 上传时间:2020-02-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十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十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十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十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十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6 页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十章单元测试题(考试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 120 分钟)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5分)1、下列试剂能一次性把 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鉴别开来的是( )A. 碳酸钠溶液 B. 氯化钡溶液 C. 酚酞溶液 D. 石蕊溶液2、归纳与推理是化学学 习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 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B. 中和反 应有 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一定是化合物D. 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能制得

2、氧气,用来制取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3、下列实验现 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B. 少量 铁锈在足量稀 盐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C.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 把铜片放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4、某同学对下列四个 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两种方案均合理的是()选项 A B C D实验目的鉴别硬水和软水鉴别硫酸铵和磷矿粉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水蒸气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少量氯化镁方案l观察颜色 观察颜色 通过浓硫酸静置,然后过滤方案2加肥皂水加熟石灰粉末研

3、磨通过氢氧化钠溶液滴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5、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第 2 页 共 16 页A.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B. 浓硫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C. 向一定量硫酸溶液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D. 相同条件下,加热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a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b为氯酸钾6、NaOH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反应开始前,测量是NaOH溶液的pHB. b点时, NaOH和HCl恰好完全反应C. a点处的溶液可使酚酞试液变红D. c点处的溶液可与 Fe反应产生气体7、小明同学为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反

4、应的过程中,溶液的pH如何变化”这一问题,进行如下实验: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渐滴加盐酸,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记录数据时发现所加稀盐酸的体积达到20 mL前,数据变化比较平缓,之后数据变化较大。下图能合理表示该反应过程中pH变化的图是()8、某同学为研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中和时,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分别用不同试剂进行实验。下列实验现象及结论不正确的是()第 3 页 共 16 页实验序号 试剂 现象及结论A 铁粉 有气泡产生,则稀盐酸过量B pH试纸 测得pH7,则氢氧化钠溶液过 量C 无色酚酞试 液 溶液为无色,一定恰好中和D 紫色石蕊试 液 溶液为紫色,一定恰好中和9

5、、下列物质不能用来 验证烧碱溶液和稀盐酸是否发生反应的是( )A. 酚酞试液 B. 镁条 C. 硝酸银溶液 D. 硫酸铜溶液10、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 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CO 2气体B. 用铜 、稀硫酸和空气为原料制取硫酸铜C. 将石蕊 试液滴入 pH小于7的溶液中,溶液显蓝色D. 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杂质氯化氢,将其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除去杂质11、化学课上老师在滤纸上用酚酞试液画漫画,然后再喷洒某种液体X,滤纸上立即显示出红色图像,则X可能是( )A. 稀盐酸 B. 蒸馏水 C. 石灰水 D. 食盐水12、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检验CH 4燃烧

6、生成CO 2和H 2OB. 证明稀盐酸与NaOH反应C. 测定空气中O 2的含量D. 比较呼出气体和空气中CO 2的含量13、小明设计了下图装置探究“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一段时间后,可 观察到紫色石蕊变红色,则物质N是( )第 4 页 共 16 页A. 浓氨水 B. 浓硫酸 C. 生石灰 D. 浓盐酸14、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 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浓盐酸 浓硫酸 烧碱 食盐 生石灰A. B. C. D. 15、氢氧化钠的俗称为( )A. 小苏打 B. 纯碱 C. 烧碱 D. 消石灰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每题 6 分,共计6分)16、小然同学设计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如图

7、,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1)滴入适量浓氨水后,观察到酚酞试纸_,原因是_。(2)放入少量生石灰的作用是_,试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三、 实验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30分)17、已知NaHCO 3在270 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Na 2CO3受热不分解。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NaHCO 3产品中混有少量Na 2CO3,某 兴趣小组同学为测定该产品中NaHCO 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方案一】样品 测定生成CO 2的质量(1)NaHCO3俗称 _,本实验用下图所示装置, C中的物质为_。(2)若无装置E,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_(填“能

8、” 或“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 3的质量分数。(3)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不可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改为稀盐酸的原因是_。方案二:样品 测定剩余固体质量具体操作步骤:第 5 页 共 16 页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得质量为21.2 g,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41.2 g加热盛有样品的坩埚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多次重复步骤、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35.0 g(4)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目的是_。(5)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写出NaHCO 3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6)根据题意,计算样品中NaHCO 3的质量分数为_ (写出计算过程

9、)。18、“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 ,生活 实际中经常要处理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和反 应应用广泛。(1)某同学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得出中和反应放热,但该结论不合理,理由是_。(2)改进实验: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烧杯内溶液温度变化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中和反应是_(填“放热” 或“吸热”)反应, 图1中B点表示的含义是_。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所滴液体与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图中B、C、D对应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硫酸钠的质量大小关系为_。(3)若一定体积的废水中含有0.01mol氢氧化钠,中和 这些碱,需要_mol 硫酸(

10、列式计算)。(4)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变质的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9、某化学课堂围绕“ 酸碱中和反应”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查阅资料】CaCl 2溶液呈中性【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第 6 页 共 16 页猜想:只有CaCl 2猜想:有_猜想:有CaCl 2和Ca(OH) 2猜想:有CaCl 2、HCl和Ca(OH) 2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

11、疑【实验探究】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为验证其余猜想,认为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_。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实验方案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通入CO 2 滴加Na 2CO3溶液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_ _ 产生白色沉淀实验结论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写出上述通入CO 2气体发生反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_。【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正确。【评价反思】小明同学认为滴加Na 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 2,原因是_。【拓展提升】某同学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粉末试剂,并对其产生兴趣,进行了如下实验:(1

12、)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g(结果精确到0.01 g)。(2)b点溶液中的溶质为_(填化学式)。(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1%)。四、 计算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每题 9 分,共计9分)20、同学们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溶质质 量分数为10% 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的NaOH溶液与 产生沉淀的质 量关系,如下 图所示:第 7 页 共 16 页(1)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不产生沉淀的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_(填“是”或“不是” )中和反应。(2)c点的pH_7 (填“”、“7, 则A的成分是_。(2)某造纸厂产生含氢氧

13、化钠的废水需经处理呈中性后再排放。为测定此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40g废水样品加入到锥形瓶中,逐滴加入10% 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共消耗稀盐酸18.25g。计算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_。第 8 页 共 16 页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5分)1、【答案 】A【解析】A. 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B. 氯化 钡溶液与 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均不反应;C. 酚酞溶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 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均呈碱性,均 变红;D. 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变蓝, 氢氧化钠

14、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均呈碱性,均 变蓝。故选A。2、【答案 】D【解析】A. 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的溶液一定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溶液,有些盐溶液也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A错误;B. 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B错误;C.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也有可能是混合物,C错误;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用来制取氧气的物质中一定含有氧元素,D正确。故 选D。3、【答案 】C【解析】A.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 少量铁锈在足量稀盐酸里浸泡一段时间后,铁锈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

15、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选项说法正确;D. 把铜片放入稀硫酸中,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无明 显现象, 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第 9 页 共 16 页。4、【答案 】B【解析】A. 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含有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 产生泡沫较少,则为硬水,硬水和软水均为无色液体,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 错误;B. 磷矿粉为灰白色固体,硫酸铵为白色固体,用 观察颜色的方法可鉴别,加熟石灰粉末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是硫酸铵,无明 显变化的是磷矿粉,可 鉴别,正确;C.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可与二氧化碳反应,可除

16、去水蒸气,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吸水性,不可除去水蒸气,错误 ;D. 氯化钠和氯化镁均可溶于水,静置, 过滤不可除去氯 化镁,错误;故选B。5、【全国区 级联 考】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18届九年级二模化学试题【答案】C【解析】A. 反应开始时,稀硫酸、NaOH溶液中都含有水,混合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可能为0, 错误;B. 浓硫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吸收空气中的水,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但不能为0,错误;C. 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向一定量硫酸溶液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钡溶液,溶液中的可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不断减少, 导电性逐渐减弱,恰好完全反 应时,溶液中几乎没有可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性为0

17、, 氢氧化钡过量,溶液中的可自由移 动的离子数目不断增加,导电性不断增强,正确;D. a、b为质量相等的两份固体,a 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b为氯酸钾,完全分解后,a产生的氧气少,分解快, b产生的氧气多,分解慢,错误;故选C。6、【 答案 】B【解析】第 10 页 共 16 页A. 反应开始前的pH7溶液呈碱性,pH7 时,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是过量,正确;C. 盐酸过量时,酚酞也不会变色,错误;D. 盐酸过量,加入碳酸钠会生成二氧化碳,没有气泡,则稀盐酸不过量,正确;故选C。9、【答案 】C【解析】A. 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B. 镁条与稀 盐 酸反应产生氢气;C. 硝酸银

18、溶液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烧碱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氯化钠,也含有氯离子;D. 硫酸铜溶液与烧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故不能用来验证烧碱溶液和稀盐酸是否发生反应的是C。10、【答案】B【解析】A. 硫酸与碳酸钙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硫酸 钙微溶阻碍反应的持续进行,不能持续生成二氧化碳,实验室不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CO 2,错误;第 11 页 共 16 页B. 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正确;C. pH小于7的是酸性溶液,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红, 错误;D. 二氧化碳和氯化氢都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除去杂质时会把原物质也除去,错误。故选B。1

19、1、【答案】C【解析】酚酞遇碱性溶液会变红色,而遇中性物质和酸性物质都不变色。A. 稀盐酸呈酸性,所以不能使酚酞变红,故 A错误;B. 蒸馏 水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故 B错误;C. 石灰水呈碱性,可以使酚酞变红,故 C正确;D. 食盐水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红,故 D错误。故 选C。12、【答案】B【解析】A. 向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可以证明反应有水生成,但是无法证明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错误;B. 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是红色,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正确;C. 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装置内的压强几乎不变,错误;D. 比较呼出气体和空气中CO

20、 2的含量,应用澄清石灰水,不是氢氧化钠,错误;故选B。13、【答案】D【解析】A. 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会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此项错误;B. 浓硫酸没有挥发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此 项错误;C. 生石灰没有挥发性,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此 项错误 ;D. 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使紫色石蕊变红,此 项正确。选D。14、【答案】C第 12 页 共 16 页【解析】盐酸具有挥发性,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少,没有发生变质, 错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但没有发生变质, 错误;烧碱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还能与空气中

21、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正确;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它不和空气中物质反应,质量不变,不会发生变质, 错误;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水反 应生成氢氧化钙, 质量变大且变质,正确。故选C。15、【答案】C【解析】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故选C。二、 填空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每题 6 分,共计6分)16、【答案】变红 氨水显碱性,氨分子在不停运动 提供热量,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 CaO+H2O= Ca(OH)2【解析】(1)浓氨水属于碱,能使酚酞试纸变红,因 为氨水显碱性,氨分子在不停运动 。(2)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提供热量,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 CaO+H2O= Ca(O

22、H)2三、 实验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30分)17、【答案】(1)小苏打浓硫酸(2)不能(3)盐酸具有挥发性,D中的碱石灰既吸收生成的CO 2,还 会吸收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使测定结果偏大(4)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5)2NaHCO 3 Na2CO3+H2O+CO2(6)84%【解析】(1)NaHCO3俗称小 苏打,碱石灰会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前,需要将气体干燥,C中的物质为浓硫酸。(2)E的作用为防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进入D,若无装置E ,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 3的质量分数。(3)碱石灰是碱性干燥剂,盐酸具有挥发性,

23、D中的碱石灰既吸收生成的 CO2,还会吸收挥发出来的HCl气体,使测定结果偏大。第 13 页 共 16 页(4)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可使碳酸氢钠完全分解。(5)NaHCO3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 3 Na2CO3+H2O+CO2。(6)实验过程中减少的质量为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固体减少质量为41.2 g-35 g=6.2 g,设样品中含有的碳酸氢钠质量为x。2NaHCO3 Na2CO3+H2O+CO2固体减少168 62x 6.2 gx=16.8 g,样品中的碳酸氢钠为 41.2 g-21.2 g=20 g,因此样品中NaHCO 3的质量分数为100g%=8

24、4%。16.82018、【答案】(1)NaOH固体溶于水也放 热(2)放热恰好反应D=CB(3)0.025(4)2NaOH+CO2= Na2CO3+H2O【解析】(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试管壁发烫,得出中和反应放热。但该结论不合理,理由是NaOH固体溶于水也放热。(2)改进实验: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由图1可知,温度升高,中和反应是放热;图1中B点表示的含义是恰好反应。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所加液体与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pH=7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pH7 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 pHB。(3)若一定体积的废水中含有0

25、.01mol氢氧化钠,中和 这些碱发生反应2NaOH+H 2SO4= Na2SO4+2H2O,需要0.025 mol硫酸。2NaOH+H2SO4= Na2SO4+2H2O2 10.05mol x则有 = ,解得x =0.025 mol。0.5mol(4)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变质的原因是2NaOH+CO 2= Na2CO3+H2O。19、【答案】第 14 页 共 16 页【演示实验】2HCl+Ca(OH) 2= CaCl2+H2O【猜想与假设】CaCl 2和HCl【实验探究】HCl和Ca(OH) 2不能共存石蕊 试液变蓝溶液出 现白色沉淀CO2+C

26、a(OH)2= CaCO3+H2O【评价反思】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Ca(OH) 2存在【拓展提升】(1)2.64 (2)Ca(OH) 2、CaCl2(3)11%【解析】【演示实验】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 2+2HCl= CaCl2+2H2O。【猜想与假设】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钙;稀盐酸过量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氢氧化钙过量时,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钙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猜想:只有CaCl 2;猜想:有CaCl 2和HCl;猜想:有CaCl 2和Ca(OH) 2;猜想:有C

27、aCl 2、HCl和Ca(OH) 2【实验探究】为验证其余猜想,认为猜想不合理,其理由是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各小组进行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说明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含有Ca(OH) 2;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钙反应,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 说明溶液中含有Ca(OH) 2;滴加Na2CO3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 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Ca(OH) 2;通入CO 2气体,发生反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 为CO 2+Ca(OH)2= CaCO3+H2O。【评价反思】滴加Na 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

28、淀,不能 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 2,碳酸钠与氯化钙也能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拓展提升】(1)与碳酸钙反应的盐酸为30g且质量分数为14.6%,因此溶质的质量为30g14.6%=4.38 g,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CaCO3+2HCl= CaCl2+H2O+CO273 444.38 g x则有 ,解得x=2.64 g。74.38(2)b点为氢氧化钙过量,因此溶质为剩余的氢氧化钙和生成的氯化钙。(3)设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y,根据 氯元素守恒,因此可得关系第 15 页 共 16 页2HCl CaCl273 11180 g14.6%y则有 ,解得y=17.76 73180g4.6%g

29、,因此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7.103.4+08g-2.64四、 计算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每题 9 分,共计9分)20、【答案】(1)2NaOH+H2SO4= Na2SO4+2H2O 是(2)Na2SO4(3)9.8 g【解析】(1)向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硫酸反应,待混合溶液中硫酸完全反应后开始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不产生沉淀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H 2SO4= Na2SO4+2H2O,属于中和反应(2)由图可知,oa段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 ab段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b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溶

30、液中只含有硫酸钠,化学式 为Na 2SO4,bc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但此时没有反应,c点时,氢氧化钠已过量,溶液呈碱性, pH7。(3)ab段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 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和硫酸钠,反应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120 g-40 g)10%=8 g,设生成的蓝色沉淀质量为x2NaOH+CuSO4= Na2SO4+Cu(OH)280 988 g x则有 ,解得x=9.8 g。0=9五、 流程题 (本题共计 1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10分)21、【答案】已 CaCl 2+Na2CO3= CaCO3+2NaCl 碳酸钠,碳酸 钠 和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5%。【解析】(1)由中滴加稀盐酸产生气体,是碳酸 钠和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可以判断有碳酸钠的存在,所以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发生变质;第 16 页 共 16 页再步骤中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 氯化钠,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l 2+Na2CO3= CaCO3+2NaCl;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产 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若测定溶液的pH=7,说明溶液中没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完全变质成碳酸钠;若pH7,说明溶液中还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部分变质,A的成分含有未变质的氢氧化 钠和已经变质的碳酸钠;(2)设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