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 情 表 (晋)李密,一、文化常识1、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2、至情之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3、关于“表”这种文体,二、关于陈情:1、“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2、“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3、“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
2、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三、字词1、夙遭闵凶 2、慈父见背3 、舅夺母志。 4、躬亲抚养5、零丁孤苦 6、终鲜兄弟7、晚有儿息。 8、茕茕孑立,形影相吊9、逮奉圣朝 10、寻蒙国恩,11、具以表闻 12、责臣逋慢13、则以刘病日笃 14、臣之进退,实为狼狈。15、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16、不矜名节 17、有所希冀18、但以刘日薄西山19、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20、愿陛下矜臣愚诚21、听臣微志 22、庶刘侥幸2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四、语言特点: 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
3、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语言特点包括以下方面:字词运用的精准及效果句式方面的特点和效果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语言风格:不同文体不同作家或诗人,鉴赏要点:、明确角度、引用原文、结合角度分析、表达效果,示例一:1、本文的句式运用上很有特点,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有不少是为了通过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的内容,来强化情意的表现。2、例:“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则告诉不许。”3、通过内容的对立,将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强化,突出进退两难的处境。 4、更加突出的表达了作者知恩图报的孝情,这也是打动晋
4、武帝的一个重要原因。,示例二:1、本文的句式运用上很有特点,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有不少是为了通过相互对立和相辅相成的内容,来强化情意的表现。 2、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3、通过上下、左右、内外的相辅相成,突出了李密孤苦零丁、无依无靠的情景。 4、侧面写出了刘氏抚育作者的恩情,同时也更加突出作者知恩图报的孝情。,示例三:1、在本文的句式运用上,大量练达而概括的四字句连用,对制造情势、渲染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2、 例:“诏书切峻,责臣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如星火”3、一连六个四字句,
5、三层排比,短语迫促,一气呵成,造成一个上责下催,透不过气来的紧急气氛4、更加突出了作者忠孝两难之境。全文骈散句式结合,使音韵更和谐,示例四:1、本文的修辞手法运用非常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2、例:“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3、一连四个四字句,借比喻,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祖母刘危在旦夕的情势。4、更加突出了作者供养祖母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为表现作者的孝情蓄势。,陈情表和项脊轩志的在抒情上有何不同,一、 传情艺术的不同: 陈情表在叙事中通过说理来传情。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母与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6、诏,但又以祖母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同情。再则打出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项脊轩志在叙事中以状物来传情。罗列物事,睹物思人。归有光写本篇的目的是追忆亲人,表达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绵绵深情。文以项脊轩及其周围环境的变迁为经,以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为纬。善于运用细节场面,以景忖情。,二、 传情方式的不同。 陈情表以无声传情(文字)暗忖有声(对话)传情。通观全文,无一句对话语言,但真情就在这无声的叙述之中,奔涌而出。无声胜似有声。但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惧怕;你还可听少年无助的叹息,老人痛苦的呻吟,孙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项脊轩志以有声传情彰显无声传情。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母慈儿孝,跃然纸上。又如写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三、角度的不同四、语言的不同五、人物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