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政府组织分析-中国红十字会成立背景及历史沿革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 1904 年 5 月 29 日。这年 2 月,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地区爆发,当地人民受尽苦难。上海各界知名人士联合筹组国际红十字会上海分会,这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次年,上海分会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1912 年 1 月 15 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通报各国红十字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为国际红十字正式成员。红十字会协会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于 1919 年 7月 8 日加入协会。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部分总会工作人员留在大陆。1950 年 8 月 2 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协商改组中国红十字会,讨论通过章程和领导人员名单,报经政务院批
2、准。1950 年 10 月,在红十字会协会第 21 届理事会上中国红十字会当选为协会执委。1952 年,外交部长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四个日内瓦公约。同年 7 月,中国政府和红十字会两个代表团参加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 18 届国际红十字大会,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全国性红十字会。 在改组后的 16 年中,中国红十字会不仅在国际间开展了广泛的交往,而且使国内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66 年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中国红十字会被迫停止国内工作,各地红十字组织被撤销,人员被遣散。国际活动则从未中断。1978 年,中国红十字会恢复国内
3、工作,地方红十字会先后开始重建并恢复工作。1985 年 6 月 1 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修改通过的章程明确提出“中国红十字会以实行人道主义为宗旨” ,是“全国性的人民卫生救护、社会福利团体” 。1988 年,大陆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恢复和建立了红十字会,相当大的一批地、市、县也相继恢复和建立了红十字会,全国的红十字会基层组织达 6 万多个,会员人数达到 600 多万人发展战略1 多渠道筹备善款与国家财政补助相结合。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 ,以协助各级人民政府,面向人民大众,宣传并推广防疫、卫生、医药及救济 福利事业为宗
4、旨 ”。以人道主义为核心开展活动,中国红十字会筹措善款有多种渠道,经费除主要依靠会费及事业收入外,还不时得到人民政府适当的给予补助,并得接受自愿捐献。改组后的中国红十字会接受人民政府的领导和财政支持,表明新中国红十字运动注入了色彩浓厚的对政府依赖和与政府忠诚合作的因子。2 增强责任意识,广泛地与其他社会公益慈善组织结成战略同盟。红十字会开始与相关的公益慈善组织达成战略同盟,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尽量规避同质竞争、重叠服务、资源相同的项目,充分整合红十字现有资源,本着“人无我有、人退我进、人弱我强”的思路,去设计和寻找符合红十字人道宗旨和特色的可持续性项目,增强品牌和知识产权意识,努力打造属于自己
5、专有的、有影响力的项目品牌。整个红十字会系统遵循统一原则,积极形成上下联动的项目运行机制,发挥整体合力,开创红十字在新时期的新局面。3 运用先进科技技术,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理顺各级红十字会的外部关系后,红十字会开始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红十字组织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注重与相关高校和一些专业机构合作,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红十字工作专才,为红十字事业快速发展储备必要的后备力量。这也为中国红十字会未来的发展和与更好的与国际红十字会的接轨打下了结实的基础。然而这些好像都没什么用,一个郭美美就让红十字会百年经营毁于一旦。可见,女人
6、太漂亮,危害也不小啊!她居然让无数前人呕心沥血创下的基业付之流水,虽然现在红十字会没有倒闭,还在苟延残喘。一个政府组织是靠权力去运行的,而非政府组织只能依靠权威去运行,权威并非来自正式的权力,而是接受权威的人对权威的认同,也就是信任。失去公民信任的非政府组织几乎不可能存活。或许只有让伟大的党才能去拯救红十字会,拯救郭美美吧!存在的问题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红十字会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致力于动员社会力量,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协助政府履行人道领域的国际 承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参与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
7、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 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国际人道援助以及开展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 作用。但红十字会事业近年来因郭美美等网络事件影响了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在艰难中前进,影响了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的传播。公信力下降。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社会组织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 特征。没有公信力的社会组织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公众鄙弃。透明度低。中国红十字会虽然已向社会承诺做到“两公开两透明” , 即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透明、招标采购公开、分配
8、使用透明,但对捐款去向还不明确。建议对策大力传播人道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人道主义精神,具有相对的崇高性,超现实性。(一)建立社会化的宣传机制。红十字事业是一项需要动员社会、动员广大 民众参与、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其宣传仅靠红十字会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宣传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全方位的立体宣传。各级红十字会要 充分利用红十字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积极主动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红十字事业,借助外力,借用外脑,延伸红十字会宣传工作的手臂。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的组织 领导,有条件的红十字会要建立“红十字会宣传工作委员会”、 “红十字新
9、闻工作志愿者委员会” ,聘请党和政府以及宣传部门领导、媒体负责人和知名人士担任宣 传委员会委员,吸收热心公益事业的媒体记者参加志愿者委员会,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红十 字宣传骨干队伍。(二)构建红十字大宣传格局。红十字宣传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种类、立体化的宣传资源,让更多的爱心人士投入到人道救助事业中来。要把红十字宣传工作贯穿于备灾救灾、卫生救护、社区服务、青少年工作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三)强化宣传意识。各级红十字会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有很强的宣传 意识,人人都要成为宣传能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红十字大宣传格局,才能有效提高红十字会的社会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在宣传的过程中,要完善以
10、弘 扬“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为主线,以特色活动、品牌宣传、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传播、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救助等宣传活动为重点的大宣传格 局。此外,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及时报道红十字志愿者开展活动的情况,加大对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提高红十字会 的社会知名度、信誉度,扩大红十字会工作影响,营造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四)创新宣传内容与形式。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作 用,强化媒体资源建设,完善红十字会新闻发布机制。根据宣传受众不同特点,丰富适应性强、感染力大的宣传形式,搞好宣传品的开发、制作,开展创新性宣传, 增强宣传效果。
11、要积极组织广大会员、志愿者在县城、乡村、学校、社区开展宣传、义诊及各种救灾救助等社会实践活动,发放法律法规及各种业务宣传资料、活动 简报,开展各种讲座,举办宣传专刊。学校红十字会还可以举行红十字知识竞赛等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红十字网站作用,使之成为广大会员、志愿者和热心红十字事 业各界人士的信息中心和服务站。在宣传内容上,要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原则,不断提高红十字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召力。 要重点宣传红十字会精品工程,加强重大主题活动的宣传,在开展经常性宣传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策划好每年的“5.8”世界红十字日纪念活动,全国上下联动, 重拳出击,大大造势,形成气侯,以宣传促筹资,壮大人道救助实力,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国红十字大宣传格局。大宣传。首先,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及其有关 部门、社会团体特别是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广泛动员和充分利用各种谈红十字运动传播工作红十字运动已成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世界性人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