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单元 杜甫诗歌鉴赏练习【杜甫简介】杜甫(公元 712-770) ,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 ,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
2、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李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诗歌高考题专题训练】1、 (10 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岁暮唐 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3、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答: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分)答:附【解析】 公元 763 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 52 岁。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 。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攻破松、维、保三州,成都告警。作者那年在梓州,感于国防空虚,朝中无人,自己虽有壮志,不被重用,于是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抒发感慨的岁暮诗。从
4、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既反对非正义的对外战争,也坚决主张抵抗外来的侵略。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岁暮远为客” ,首句带给我们一种凄凉之意: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边隅还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2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 ,示敌人来犯的气势,写出
5、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烟尘” 。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 ,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2.( 09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杜甫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作者
6、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从“万里” 、 “时时” 、 “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附【解析】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 ,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使人感到,天地之中,作为个体的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六上弦”从时间的角度写时间之久,与“夜久”相呼应,表明长期在外漂泊的厌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主体仍然是月,有情开室,但满眼望去仍然是漫天的清辉。独处陋室,浴漫天清辉,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凄清孤独啊!叠词的运用还构成了节奏的美。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爽”该是“清朗”之意, “合”当是“匹配”之意;清
7、朗的月色加细风,可以很美妙,可以很凄凉;“高”句语序该是“(月)高悬对泪脸”化被动为主动,既是题目的需求,也是诗歌新奇的需要。也有人说“风襟”是“外衣”的意思,本人认为有点太实,好像词典也没有这一词语(或许太过孤陋) 。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一句写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倦的落在江边栖息。可以看做诗人的自况。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
8、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3、 (09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3【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 ,笋壳。帙,包书的布套。(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2)请赏析“ 色侵书帙晚”一句。答:(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答:4、 (08 福建)阅
9、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 761 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答: 【课堂练习】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孤 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附【解析】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
10、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 ,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古人有“一诗之眼 “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 字眼)“;“ 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 。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孤 “,;其 “诗骨“是“ 飞鸣声念群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4万里云天中
11、,真令人心生怜意“:“ 一片“、“万重“ 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 “孤“;“ 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 “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 、“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2.十五阅
12、读下列唐诗,简答下列问题。月 夜 杜甫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 (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1)“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的意思:(2)“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1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解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14、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
15、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5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
16、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17、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倦 夜 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
18、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恨 别 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 760 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6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恨别鉴赏】恨别是杜
19、甫上元元年(760) 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意切,沉郁顿挫,感人肺腑。首联领起“恨别”,点出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说明离家之远;“五六年”,可见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离开故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赴秦州,寓同谷,后又到达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作此诗时,距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令诗人深为忧虑。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
20、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诗人到成都,靠亲友帮助,过上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分居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立不安的举动,正委
21、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 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抒怀,而是借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从形象中体会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告捷的喜讯,渴望尽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诗人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同样抒发诗人的爱国之心。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
22、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去郭轩槛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注水槛:江边的栏杆,可供垂钓、眺望。在杜甫成都草堂附近。 赊:远。这首诗的第五、六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请你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并结合全诗说说作者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7杜甫诗歌鉴赏练习答案1. (1)颔联用反衬的手法,“ 一片影“ 形容其形单影只, “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
23、大的反差,极言其“ 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 “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虑、迷茫的心情。)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却全然不懂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2)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赏
24、析: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
25、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2.(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3. (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2)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4.答:(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
26、,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5.(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6.答: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2 分)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
27、2 分)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2 分)(意思对就可以)事迹8第一单元 陆游诗歌鉴赏练习【陆游简介】少能诗文: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 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 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 钗头凤 、 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仕途坎坷:绍兴二十三年(公元 1153 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 1154 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二十八年(公元 1158
28、年) ,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 1163 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 年) ,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公元 1178 年) ,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 1179 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
29、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淳熙七年(公元 1180 年)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 ”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 100 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 ,刻印成书,留
30、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 6 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 1186 年)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 。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淳熙十五年(公元 1188 年) ,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公元 1189年) ,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 1210 年 1 月 26 日)与世长辞。【诗歌鉴赏】1阅读
31、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 肠。若 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梅花绝句【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 梅前一放翁。【注】柳宗元字子厚。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坼:裂开,此谓花朵绽开。(1)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 (2)就两首诗后两句来看,陆诗显然借用了柳诗的表现手法。这种借用是否恰当?说说你的看法。答: 9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幽居初夏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呜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
32、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此诗题为“幽居初夏” ,诗中前三联是怎样着重写一个“幽”字的?(2)景物美,本应怡然自乐,诗人却在尾联“叹息”不已,诗人缘何“叹息”? 3阅读下边一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鹊桥仙夜闻杜鹃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1)古代诗词作品中描写杜鹃悲鸣,一般有何作用?本词中写“月夜常鸣杜宇”有何效果?答: (2)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中的“残”字内蕴丰富,试作简要赏析。答:(3)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
33、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答:(4)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解析 】公元 1172 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 ,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 (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 ,自然会惊
34、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10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茅檐” 、 “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 、 “萧萧暗雨打窗声” 。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 、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 “
35、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 ”“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 ,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
36、深枝飞去。 “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 。 “催成清泪” ,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 。就这样还不停息, “又拣深枝飞去” ,继续它的哀鸣。 “又” ,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 ,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
37、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故山” ,故乡。 “半世” ,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 ,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 (於邑,通呜咽) 。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纵观全词,作者
38、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作品深沉凝重的情味,凄切悲凉的格调,令人品赏难尽,感慨不已。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1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答: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 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钗头凤 陆 游红 酥
39、手 , 黄 腾 酒 , 满 城 春 色 宫 墙 柳 。 东 风 恶 , 欢 情 薄 , 一 怀 愁 绪 , 几 年 离 索 。 错 , 错 , 错 !春 如 旧 , 人 家 瘦 , 泪 痕 红 浥 鲛 绡 透 。 桃 花 落 , 闲 池 阁 , 山 盟 虽 在 , 锦 书 难 托 。 莫 , 莫 , 莫 !注释:陆游与前妻唐氏在一次春游中在沈园相逢,晤谈之后而作此词。鲛绡:“鲛”是神话传说中生活在海中的人,其泪珠能变成珍珠。亦作“蛟人” 。 “鲛绡”就是神话传说鲛人所织的绡,级薄,后用以泛指薄纱。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红酥”形容女性肤色,从“红酥手”可以想见美好的仪态。B
40、 “东风恶,欢情薄”是说春风猛烈,好景不常,欢情难再。C “泪痕红浥鲛绡透”描写悲苦的情态, “红浥”是经色的面庞。D当年的海誓山盟虽然记得,但难以托付给锦绣华丽的图书。E全词最后三个“莫”字,是说不要再见面了,表现绝望之情。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全词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答: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登拟岘台 陆游层台缥渺压城堙,倚仗来观浩荡春。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1)此诗颔联中的“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 1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答: 陆游诗
41、歌练习答案1、答案:(1)柳诗表达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忧愁、苦闷和对故乡、对亲友的极度思念;陆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极度热爱,对梅花凌寒盛开、高洁不凡品格的赞颂。(2)恰当。柳诗写作者希望自己能分身为千亿个人,站在每一座山峰上遥望故乡,想像大胆而新奇。陆诗将这一手法借用过来,希望每一株梅树前都能站着一个自己,不仅十分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热爱,甚至比柳诗更显贴切自然,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不恰当。柳诗写作者极度思念故乡和亲友,甚至希望自己能分身为千亿个,登上每一座山头去遥望故乡,手法新奇而富有表现力。陆诗原封不动地借用这一手法,违背了贵在创新这一艺术规律。手法没有了新意,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免
42、显得虚假,可说是“东施效颦”。2、答案:前六句紧扣一个“幽”字,其突出表现是:以景写“幽” ;以动衬“幽” 。具体说就是:以“湖山胜处” “槐柳阴中” “野径斜” “水满” “草深” “山竹清静” “木笔深幽”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下鹭” “鸣蛙”反衬环境之幽静,很有特色。尾联的“叹息”有两层意思:一是叹景色虽美,但旧交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心感寂寞惆怅;二是景色幽美,怡然自乐,又可终老是乡,但志士空老,到老却始终报国无成,心里又抑郁难平。 (这是以乐景表哀情)3、答案:(1)古代诗词作品中描写杜鹃悲鸣,大多用来抒发羁旅漂泊之感。本词中,写悲鸣之杜宇,渲染了浓重的悲凉气
43、氛,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旅人凄苦, “孤梦”难成,而梦犹末惬,又被鹃扰,醒后苦况更何以堪!一个“残”字,生动描绘出作者只身客地,被杜鹃的夜啼惊醒后,不胜凄感的内心感受。哀怨凄婉,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3)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4)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 (“总无声”衬“啼杜宇” ,而啼声“催成清泪” ) 。4、答案: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
44、,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5、答案:C、D “泪痕红浥鲛绡透”是说泪水和着红色的胭脂,把手帕都湿透了。浥:湿润。(“渭城朝雨浥轻尘” ) 。 “锦书难托”是说心中的相思之情难以用书信传达。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一般指妻子给在外的丈夫的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第一问:上阙(片)第一层,记述了词人与唐氏在沈园相遇(回忆与唐氏游沈
45、园)的情景。表现词人与唐氏之间的柔情、婚姻生活的幸福。第二层,表现美满姻缘被拆散,词人被迫与唐氏离异后的痛苦、感情的折磨。下阙(片) ,第一层,写沈园重逢时唐氏的情状,表现“几年离索”给唐低带来的痛苦。第二层,再写词人与唐氏相遇以后双方的痛苦、绝望的心情。第二问:表现词人与唐氏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发了词人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6、答案:(1) “洗”字将浩荡春意喻为无边绿水,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意之深之广;而且“洗”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变化:无边春意征服了诗人,使之尘虑一空,心灵进入了一个澄明之境,从而凸现了春色给诗人的心灵震撼,极为传神。 (2)颈联写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尾联表达诗人心醉美景,浑然忘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监拟岘台的所见所感,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深深地陶醉于浩荡春意的心旷神怡之感与冲淡平和的心境。